天狗庵隔著北投溪與溫泉博物館遙遙相對。
臺語片「溫泉鄉的吉他」就在新北投取景。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老霍帶你遊臺北:北投溫泉濫觴(圖)
2008年10月21日 13:09 來源:中新網-臺灣「聯合新聞網」
發表評論天狗庵隔著北投溪與溫泉博物館遙遙相對。
臺語片「溫泉鄉的吉他」就在新北投取景。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北投溪主要源頭為地熱谷,流經五個「瀧」,「瀧」就是小瀑布,最後注入磺港溪。座落新北投光明路的「瀧乃湯」,就是「天狗庵旅舍」的前身,是日本人在臺灣興建的第一家溫泉旅社。
現今「北投」,昔日為平埔族「北投社」居住的地方。平埔族稱呼這個煙霧迷漫與充滿琉磺味的地方為「PATAUW」,原是「女巫」的意思。
1894年(清光緒19年),根據文獻記載:德籍的商人奧利,首度在臺灣北投發現溫泉,於是開設俱樂部,為開發北投溫泉的濫觴。
天狗庵溫泉旅館
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北投開設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而後才有草山、關子嶺與四重溪的相繼開發,為開發全臺灣溫泉旅館的起源,天狗庵的位置就在現今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後方,隔著北投溪與博物館遙遙相對。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1913年,也就是長老教會北投教堂落成的第二年,一座英式建築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落成,臺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6000餘元,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興建目的是為提供來自日本本土的民眾平價使用。
溫泉博物館的建築,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公共浴場的大門設在道路旁,入口處有換鞋的玄關,進入後成為兩層樓的二樓,經由樓梯到一樓,有6公尺寬9公尺長的大浴池及男女更衣室,在南側還設有供貴賓使用的專用浴室和休息間。浴場內的大浴池最主要服務的對象,是以男賓為主。
溫泉鄉的吉他
1956年,一部「薛平貴與王寶川」將臺語片掀起熱潮,六、七零年代上千部臺語片出品,其中有百部以上的電影,是在有山有溫泉有室內場景的北投拍攝,北投溫泉旅館成為一座大型的製片場,北投遂有「臺語片的好萊塢」的美譽。由黑松影業公司出品的「溫泉鄉的吉他」,就是在位於北投泉源路的玉川園飯店拍攝,如今已改建為玉川溫泉大廈。
長久以來,北投豈止是溫泉鄉,其實是「溫柔鄉」。由於日本人喜歡藝妓和那卡西的表演,形成北投溫泉旅館經營的獨特風氣。七十年代後,觀光事業逐漸蓬勃,溫柔鄉的服務要求便利,均以摩託車代步,名為「限時專送」。1979年,北投的溫柔鄉才逐漸地褪「色」。北投溫泉開始走個一個真正是屬於結合溫泉、美食與休憩的路線。
北投溫泉博物館
1994年,北投小學師生在鄉土教學的資料收集中,發現這座一度被人遺忘的建築,寫陳情書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請命,並結合地方文史工作,發起搶救古蹟的行動。1997年2月20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1998年10月31日,經修復後改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修復完成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從高聳煙囪及斜面雨淋板的設計,感受具有英國維多利亞式樣的日洋混合建築風格。從內部圓拱方柱的大浴室、俯瞰北投溪的望樓、鑲嵌彩色玻璃窗與地上的鋪石看來,可以體會到當年泡湯的沐浴氣氛。(作者:老霍;摘編自臺灣「聯合新聞網」)
【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