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深入自然 更深入民間
其實,趁青年時雲遊四方自古有之。當時,有一個專有名詞「壯遊」。
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點: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要經過規劃,以高度的意志力徹底執行。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局限於深入自然,更要深入民間,去體驗世界之大。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這個名詞源自唐朝,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
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經,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詩聖杜甫也曾在蘇州準備好船,差點東遊到日本,他自傳性的《壯遊詩》就寫道: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留下「壯遊」 一詞。
「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偉大的壯遊文化,真是了不得!」年輕時代曾在歐洲壯遊的藝術評論家蔣勳指出,「 你看李白,他是吉爾吉斯人,可以跑這麼遠到大唐朝來。所以他們的詩,有一種豪邁,有一種氣度,它不是書齋裡的詩。」但明朝以後,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中國國力日漸衰落。
壯遊:歐洲精英的成年禮
巧的是,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GrandTour」,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
16世紀末,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渡過英吉利海峽,到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這場旅行重要的吸引力在於——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
到了19世紀,壯遊已經變為歐洲精英的成年禮,針對這段壯遊時光,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TheGapYear 」(空當年)。
如今,壯遊也仍是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據英國教育部的報告,英國目前有20萬~25萬介於16~25歲之間的年輕人,正處於「空當年」當中。
壯遊之後找到人生的方向
英國教育部的報告認為:「空當年」可增加外語能力,提升個人競爭力,包括獨立精神、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約束力和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
切·格瓦拉是推翻古巴親美獨裁政權的革命家。他要不是在醫學院四年級時,和一位學長騎著重機車,展開了為期9 個月、穿越5個國家的萬裡壯遊,日後可能只是一個歷史上默默無聞的醫生。
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史記》,也是在司馬遷壯遊後完成的。20歲那年,其父太史公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指導他有目的、有計劃地到廣闊的社會中實地考察,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並搜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司馬遷圓滿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最後終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環遊半個地球之後,在中國呆過多年,完成旅遊文學著作《甲骨文》的作者美國人何偉認為,若是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了解那塊地方的歷史、文化,那麼今天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他指出,有壯遊傳統的歐洲,比美國更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
確實,每個人一生中,都值得進行一次壯遊,不管你有沒有錢。
引用電影明星約翰·巴裡莫爾的話:「人不會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夢想。」
該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去壯遊。
作者簡介:
小Q
關於我們:
微信號:fifzine
公眾平臺名字:第五志
閱讀旅行QQ群:276299307
歡迎喜歡閱讀喜歡旅行的朋友加入我們
添加微信號:fifzine 免費訂閱獲取更多精彩
投稿請寄:tougao@fifzine.net或直接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