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白酒文化源遠流長,目前考古所能發現的釀酒歷史最長可達3000餘年,但這3000餘年的酒文化中,一直有2000餘年是處於低度釀造酒的時代,直到元代,高度蒸餾白酒技術才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開來,雖然之前中原地區也有蒸餾工藝的酒坊,但該工藝大面積興盛起來,還是從元代的北方地區開始,並且在明清兩代工匠的努力下,不斷提高完善,在清代中晚期逐漸定型,逐漸形成了我國現代的白酒工藝體系。因此,儘管古人對於釀酒技術和飲酒文化一直有著強烈的執著,但現代白酒文化真正的發揚光大,還是始於清末和民國時期,並且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才真正對於白酒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做出了正式的規劃。
而現代白酒品牌概念的重要傳播裡程碑,除了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外,最為重要的恐怕就是1952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全國性正式品酒會,當時大會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組委會,一定要認真組織,嚴格篩選,公平評比。
在這次空前但並不絕後的國家級評酒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評酒專家和學者對參與正賽的白酒、黃酒、葡萄酒和果露酒共103種酒類產品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品評,最終評選出了8款全國名酒,其中白酒獨佔四席。獲獎的4款白酒分別是山西杏花村汾酒、貴州茅臺酒、瀘州大麯酒和陝西西鳳酒,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四大名酒。
這四個獲獎企業,除了品牌和產品在全國一炮而紅以外,在未來幾十年的白酒市場角逐中,也奠定了自己穩固的江湖地位。同時,除了,鳳香型的西鳳酒以外,其它三款白酒也對中國早期白酒香型劃分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白酒三大香型的根基從此奠定牢固,三個企業的產品直到現在也依舊是中國三大香型的代表佳作。除了三大香型以外,鳳香型雖然相較於前三者比較小眾,但通過這次評比,西鳳酒也牢牢佔據了鳳香型白酒代表的地位,並且毫無對手可以撼動其代表地位。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1952年舉辦的第一次全國評酒會,直接影響了未來60多年白酒市場的半壁江山。
經歷了這次空前的評酒會,四大名酒都對未來的工藝改進和企業發展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市場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可惜的是,由於釀造工藝和原材料問題,當年的酒企產量極其微小,因為產量大且能保證質量而被用為開國大典用酒的汾酒,在當時的峰值年產能也僅僅只有200噸左右,因此普通百姓想購買品嘗四大名酒,在當時還是比較困難的,何況百廢待興時期的百姓手裡的可支配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因此,能在當時品嘗到四大名酒對很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同樣是,因為當時產量小,因此四大名酒的存世量也極為稀少,現在市場上更是一酒難求,好奇心重的酒友,也只能通過購買新酒或次新酒,才能一品當年四大名酒的風採。
總之,儘管近70年的光景飛逝,但1952年第一屆評酒會對現今白酒市場的影響依舊強烈,當年的四大名酒依舊在各自領域炙手可熱,清香型白酒界中,汾酒穩坐第一把交椅;醬香型白酒領域,茅臺可謂一枝獨秀,郎酒雖然實力逼近茅臺,但奈何品牌價值相差甚遠;濃香型白酒雖然百花齊放,但瀘州依舊牢牢佔據一線梯隊四大天王之位;西鳳雖然已經被其它香型圈禁陝西,但鳳香魁首之名絕無人敢覬覦,並且歷史地位在業界備受公認。哪怕是當年承擔參賽用酒統計、收集、化驗工作的北京試驗廠在未來都進化成了白酒界釀酒大家,產品雖然未能躋身國家名酒甚至是五十三優產品的行列,但紅星二鍋頭的稱號在中國白酒界絕對是響噹噹的存在。
因此,我們說1952年的第一屆評酒會,雖然有可能存在時代的滯後性,也可能會有技術和條件等不成熟的缺陷,但絕對可以稱之為中國現代白酒文化形成史中開天闢地的裡程碑,可謂是:百廢待興時,佳釀千萬家,飲者嘆其美,一品定江山。
往期回顧:
新人收藏白酒前必須知道的中國白酒香型分類和代表產品
其他白酒大師不會告訴你的關於濃香型白酒的事
為什麼我講白酒,一不看白酒真假,二不給老酒估價
看到這個標誌的白酒,放心購買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