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寧波召開的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發表講話,提出「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推動中國電視劇在新時代煥發新氣象、實現新作為」。講話分五個方面論述了「高質量發展」的含義和目標,釋放出了關於電視劇創作、生產的強烈信號。
這是新組建的國家廣電總局首次召開電視劇大會,這篇長達1.5萬字的講稿涵蓋了行業方方面面的議題。在電影和新聞出版的管理職能從總局剝離出去,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併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並升格為正部級單位後,廣電總局的業務管轄範圍更加集中。就內容而言,主要是廣播電視節目、電視劇和網生內容三大塊。就條塊而言,主要是對地方廣電系統和非中央級播出平臺指導工作。
電視綜藝在這幾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周末三天的表現異常活躍,但就整體的收視貢獻和廣告創收來說,電視劇仍然堪稱電視行業的「長子」。網絡劇由「網劇元年」到「網劇成年」只花了四年時間,如今是從數量到質量都可以與電視劇掰掰手腕的藝術形式,但電視劇畢竟享有幾十年的先發優勢和合家歡的全民屬性,其大眾輻射力和民間下沉性,仍非網絡劇可以比擬。時至今日,說電視劇是群眾基礎最為雄厚、眼球到達率最高的文藝形式,當不為過。
這次電視劇規劃會不僅回答了今後一段時間電視劇如何發展的重大問題,也發布了從2018—2022年的100部重點電視劇。這就從宏觀到微觀勾畫出了管理部門所倡導的電視劇行軍圖。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主持了會議,從側面證實了這位作風開明的官員,由電影轉戰電視劇的工作分工。而現任電視劇司司長毛羽,也是兩年前從電影局副局長的任上調到電視劇管理崗位上的。兩人順暢的工作關係,將在電視劇領域發揮新的作用。
聶辰席的講話重點,我們已經在兩天前敲黑板,劃重點,做過報導。今天這篇主要就文中的一些新提法,新表述,以及一些「微言大義」的段落,再做一番點評和分析。權作參考。
直面問題
原文:
許多學者和專家認為,在當代中國所有大眾藝術門類中,最具有代表性,堪稱我們這個時代敘事藝術代表和典範的就是電視劇,甚至有學者將其稱之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國劇」。新時代,我們要續寫中國電視劇的光榮傳統,讓曾經擁有的靚麗永不褪色,讓曾經擁有的熱度永不降溫,讓曾經擁有的熱愛永不退潮,讓曾經擁有的觀眾永不流失。無論媒體傳播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無論文化娛樂的多樣性提出怎樣的挑戰,只要我們牢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作為「閱卷人」來真誠「答卷」,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電視劇的螢屏之光不僅能照亮過去和現在,也一定能照亮未來,中國電視劇一定會以同人民血肉相連的情感紐帶,打造成深入千家萬戶、深入億萬人心的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
點評:
這段用語積極、辭藻華美的文字,一方面宣示了電視劇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總局把電視劇搞好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隱隱點到了當下電視劇行業中存在的問題。希望「永不褪色」「永不降溫」「永不退潮」「永不流失」「永不落幕」,其實就是因為現實中出現了「褪色」「降溫」「退潮」「流失」「落幕」的跡象和危機。毋庸諱言,電視劇創作中存在的思想淺薄、拖沓冗長等問題,運作中存在的天價片酬、收視造假等問題,已經給觀眾帶來了困擾,給從業者帶來了迷茫,給行業的未來蒙上了陰影。這些問題都需要管理者會同從業者認真研究,找準關竅,發力解決。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得到解決的開始。電影改革之前,所面臨的問題比現在的電視劇更嚴重,局面也更困難,但經過電影人持之以恆的攻堅克難和開路架橋,現在走上了相對健康的市場化道路。電視劇人如果能凝神聚氣動真格的,不管是重皮相不重思想的歪風,還是操控收視的灰色勢力,都無法阻擋電視劇向正確道路的回歸。
壓縮產能
原文:
要重視目前龐大的電視劇數量中存在的「庫存積壓」現象,重視在已播出電視劇中存在的觀眾「視而不見」現象,重視觀眾可見和關注的電視劇中存在的「焦點不實」現象,重視在觀眾聚焦的電視劇中的「美譽度低」的現象。以上諸多現象表明,沒有質量的數量就是行業的冗餘產能,沒有效益的數量就是行業的資源浪費。要下大力氣完善政策,厲行優勝劣汰,去除冗餘產能,治理「小散濫」製作機構,探索實行「紅黃綠」燈式從業資格管理,對信譽好的機構給予更大優惠支持,對出現問題的機構發出誡勉提示,對「渾水摸魚」「打擦邊球」和幹擾行業形象與秩序的給予最嚴格的監管,真正做到讓「優者更優、強者更強」,讓全行業見賢思齊、百舸爭流,讓濫竽充數的機構不再成為行業發展的隱患和幹擾性因素。
點評:市場中總有很多問題,是競爭慘烈造成的。比如說,前兩年的視頻網站,爭相給出天價版權費,導致了電視劇的通貨膨脹。市場中總有很多弊端,是產能過剩造成的。比如說,超過1.8萬家製作機構,每年產出1.5萬集左右電視劇,其中有大量劇目下線之時就是雪藏之日,造成資源浪費。市場中總有很多痼疾,是產業集中度不夠造成的。比如說,小散濫的業態下,大量不專業人員入行,他們所做的無非是:盲目跟風,野蠻生產,粗製濫造,拉低電視劇的整體品質。壓產能,嚴監管,這樣的方向自然是沒錯的。不過,電視劇已被畸形的市場綁架多年,畸形的市場也是市場,單靠阻斷性的行政命令恐難解決問題,如何引導特別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低水平重複建設的現狀也已持續多年,如何恢復創作元氣、打通任督二脈,同樣考驗開方者的醫術。好在市場中已經出現積極的跡象。三大視頻網站也已無法承受拿了天價片酬的明星仍然「作妖」,發出聯合倡議書抵制此類行為。2017年好劇當紅、爛劇吃癟的現實,也已逼著從業者放棄僥倖心理,回歸創作規律。這些可喜的現象,應該是正道直行,走向大治的先聲。
推崇原創精神
原文:
大數據只是一個分析工具,我們可以依靠大數據、參照大數據,但不能走向絕對化。在再造電視劇創製流程中,要始終堅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把原創精神放在首位,既重視與大數據對接,又不能在大數據面前迷失自我,迷失真情實感和創造精神。創作永遠不能成為數據的工具,永遠不能被數據控制和奴役。相反,充滿智慧、情感和創造精神的原創性作品,則可以形成新的數據格局和流量格局。文學是人學,電視劇藝術也必須是人學,惟其如此,電視劇藝術才能始終以充沛的原創性保持在新的傳播生態中的清醒定位,始終讓數據跟著人心所向走,跟著智慧和藝術力量走。
點評:這是真正懂創作的人的洞見,這是對一段時間以來的混亂認識的撥亂反正,這是對常識的回歸和皈依。大IP的鼓吹者常說,IP就是經過檢驗的文本。這話也許沒錯,但以網絡小說為主的那些IP,經過影視化改編後早已不是原本的「爽文」,還談什麼經過檢驗?大數據的鼓吹者常舉《紙牌屋》的例子,說根據一部劇精確到分秒的收視曲線,就能知道觀眾的愛憎,創作和生產按圖索驥就好。事實上,《紙牌屋》壓根兒不是大數據的產物。而在有大數據之前,人類文明和文藝至少存在了5000年,其中的傑作多不勝數。怎麼到了今天,電視劇這門有著古老基因的文藝形式,不再相信人腦,反倒要接受大數據的領導?不能說大數據全無用處,但它只是個輔助工具而已。它對電視劇的商品屬性有所幫助,對性靈部分無從貢獻。迷信大數據是沒有創作自信的表現,也是對趣味隨時可能變化,水平隨時可能提高的觀眾的低估。管理部門對大數據有正確認識,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它意味著江上的船隻就算受到亂流的擾動,航標仍然在正確的位置上。剩下的就看船老大的本事了。
再造網臺關係
原文:
要認真研究新的傳播生態格局下,衛視頻道、地面頻道播出的科學配置方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深入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在有效實驗的前提下,重塑和再造電視劇的播出體系。要積極探索適應精品力作最大化傳播的新型路徑,積極探索解決各級電視臺購銷播出的現實難題,從播出體系上溯成本價格體系的重塑和再造,從成本價格體系上溯電視劇藝術美學體系的規範和健康,真正實現上下遊通暢,最終以質量取勝而非價格、流量、粉絲起主導作用。要發揮上星頻道和大型視聽網站的骨幹作用,研究加強地面頻道播出優秀電視劇的有效途徑,通過市場體系的再造,引領時代價值與時代風尚,提升發展效益。
點評:這些年來,視頻網站一直在進擊,電視臺一直在退守。視頻網站是民營經濟,有一套不由分說的網際網路邏輯,老大看準的事,手下會不遺餘力地推進。電視臺是國有機構,臺長是各級組織部門委派的國家幹部,行事有種種體制掣肘,上頭沒有明確指令,不會破釜沉舟應對危機。於是,視頻網站以金元攻勢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電視臺在聲聲唱衰中失落了榮光和廣告增長。如果不能得到強力的政策支持,電視臺恐怕很難打贏這場保衛戰了。如今,廣電總局的改組,中央三臺的合併,給這場似乎沒有懸念的博弈帶來了變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廣電總局治下的省級衛視,以及三大視頻網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播出格局。參數變化,必然帶來算式的變化和結果的變化,中央總臺和廣電總局都不會坐視電視江山的陸沉,新臺長有了新舉措,新總局有了新規劃,「三國演義」一定會弈出新的棋局。上面這段話裡蘊藏了巨大的信息量:「在深入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在有效實驗的前提下,重塑和再造電視劇的播出體系」,意味著總局要摸清情況後開展試點工作,然後以點帶面,幫助電視臺止跌、脫困。「要積極探索適應精品力作最大化傳播的新型路徑,積極探索解決各級電視臺購銷播出的現實難題」。精品力作要實現最大化傳播,就不能再受「一劇兩星」的約束,就得「一劇多星」。如果一劇多星了,一些退出新劇競購陣營的衛視,或許就又能買得起新劇了。「從播出體系上溯成本價格體系的重塑和再造,從成本價格體系上溯電視劇藝術美學體系的規範和健康,真正實現上下遊通暢,最終以質量取勝而非價格、流量、粉絲主導作用」。這話也是有所指的,電視臺大面積播好劇,好劇有了銷路,自然就成了香餑餑,做好劇的人也就多了。那些砸大錢的,比流量的,哄粉絲的行為,自然就無法主導這個行業。這就是再造播出體系,進而改變美學體系的路徑。作為一個評論人,這些年受夠了那些庸脂俗粉和繡花枕頭劇。只是一味沉溺於感官敘事,說來說去都是陳詞濫調,找不到一絲思想和藝術的增量,感覺不到一點點人類的超邁和高貴。講話裡這番用意挺好,路徑可以且行且探討,至少設定了一個讓人提氣的目標。這麼多年了,電視劇在動輒得咎的重壓和商業投機者的霍霍中不斷沉淪,雖然也有人堅守和抵抗,但還從來沒有過戰略層面的應對和大張旗鼓的反擊。電視劇的文藝屬性行將被商品屬性(而且是劣質商品)吞噬,再不振作恐怕是真的沒有機會了。說白了,這就是兩種美學取向的鬥爭,捏腳派、跪舔流和土豪作風必須離開文藝的中樞地帶。
回歸創作常識
原文:
一是革命歷史題材,要堅決反對解構革命歷史、虛無英雄先烈,堅決反對過度遊戲化、過度娛樂化。二是現實題材,對打著現實題材旗號,實際上遠離生活,尤其是對宣揚拜金炫富、物質主義的邊緣題材,要加強調控把關;堅決反對反映現實不實、表達情感不真、挖掘生活不深,遠離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創作傾向。三是歷史題材,要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隨意戲說曲解歷史、貶損褻瀆經典傳統、篡改已形成共識和定論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玄幻、仙俠、架空演繹的古裝劇也不能為增加娛樂性、吸引眼球而胡編亂造、放大文化糟粕,甚至違背基本倫理道德,違背基本的歷史邏輯、生活邏輯和藝術邏輯。
點評:這都是很具體的問題了,所說的都是常識。比較緊迫的問題是,睜著眼說瞎話的風氣大盛:明明是戲說,非要說自己是正劇。明明是YY,非要說自己是寫實。明明是腦洞大開,非要說自己是現實主義。成品的性質改變不了,就在宣傳口徑上指鹿為馬。這裡頭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確實有問題的作品,希望以偽飾矇混過關,實現播出和成本回收,這就需要慧眼甄別。二是沒有問題的作品,為了迎合當前的流行說法,喬裝打扮。比如說,明明是浪漫主義的佳作,偏說自己是現實主義的急先鋒。這是害怕不合時令,削足適履,自我變性。這就需要重申「百花齊放」,給不同類型和流派的作品吃定心丸。有些事,想想也挺悲哀。實事求是說來簡單,做起來好難。還是希望掌握政策尺度的人保持清醒,不要提倡一端就偏廢另一端。而操作項目的人也不必風聲鶴唳,對於觀眾,管理者,乃至這個時代來說,缺的是好作品,而不是一窩蜂的平庸之作。只要你做了好東西出來,貴人相助和結果趨好是大概率事件。
【點評/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