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大英博物館到梵蒂岡博物館,從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到日本的京都國立博物館……
這些世界頂級的博物館中,哪些是它們的鎮館之寶?
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早在公元5世紀就有了雛形。16世紀時,博物館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
梵蒂岡博物館,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匯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都是無價之寶。
博物館本來是羅馬教皇的宮廷,後來被改造成為了梵蒂岡國家博物館。主要以收藏藝術品為主,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藝術精髓,如米開朗琪羅創作的《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都藏於此,十分值得一看。同時,對於愛好考古的朋友來說,館內對於一些古希臘、古羅馬文物的收藏同樣值得研究。當然,除了裡面的藏品,博物館本身的建築風格也很值得稱道。
鎮館之寶: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爾畫室
西斯廷小教堂
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牆壁上保存有米開朗基羅花費4年時間繪製的著名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而久負盛名。
西斯廷小教堂裡著名的穹頂畫《創世紀》、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出自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一人之手。據說最近有醫學家研究發現,教堂中的許多畫中隱藏了解剖學密碼。比如,在一幅名為《創造亞當》的畫中,上帝的背後其實是一隻巨大的肺,而亞當背後的樹則象徵著支氣管。
拉斐爾畫室
拉斐爾作為與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齊名的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畫家,博取眾家之長,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圓潤、柔和,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後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範。
可惜的是他只有短短37年的生命,從25歲進入教廷工作、26歲成名,到37歲去世,他人生最輝煌的12年一直只在一個地方工作,即梵蒂岡博物館的拉斐爾畫室。
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也是日本三大國立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個。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並陳列著日本及整個東洋地區的重要文化遺產。該館的藏品多達89000件,其中有近100件國寶,500多件國家指定的重要文物。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象徵日本歷史的建築物構成,歷來被稱之為"美術館建築與博物館建築的博物館"。主館中分類展出了日本美術品、出土文物、工藝品。東洋館中陳列著亞洲、埃及等地的美術品和考古文物。
另外法隆寺寶物館中收藏有7至8世紀奈良法隆寺中的寶物約300件。館內時常舉辦以某一專題為中心的"專題展覽"以及跨學科的展覽。已經百歲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著名的上野公園附近,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館藏珍品約10餘萬件。4個藏館內的常設展不僅涵蓋了日本2000餘年歷史中孕育的深厚文化,同時記錄了亞洲地區其他主要國家的歷史。
鎮館之寶: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高達87000多件,館藏種類從書畫、雕塑、器物、織品、書籍、刀劍、金工等,鎮館之寶有「普賢菩薩像」、《松林圖屏風》、狩野派宗師狩野永德的《檜圖屏風》。
普賢菩薩像
普賢菩薩是乘坐在白象背部所安置的蓮華座上,慈目垂視,雙手合十。白象以鼻卷持著一株紅蓮華,頭頂上並站有三軀化生人物(諸佛、菩薩等為救濟眾生而化生成的人物)。菩薩頭頂上方畫有花朵所交織而成的華蓋,其兩側亦有花朵曼妙地飄蕩翻落下來。菩薩和白象的身體以澄澈透明的白色塗畫,輪廓則以細而淡的墨線詳加勾勒,並以朱紅色略施暈染。
菩薩所穿著的天衣和臺座等部分,施以石青、石綠、土黃、丹紅、朱紅諸色及金箔,並且還運用所謂截金技法,亦即將切成小細片的金箔貼飾於畫上。截金紋樣的技巧是極為精密而細緻的。儘管普賢菩薩畫象為數甚多,但此圖確實是屈指可數的一件傑作,同時也是平安時代後期和風化佛畫的典型畫例。
《松林圖屏風》
《松林圖屏風》,安土桃山時代的畫師長谷川等伯的代表作,是近代日本水墨畫的代表作品之一,被稱為「讓美術歷史上的日本水墨畫實現了獨立」。《松林圖屏風》繪製年份不詳,長谷川等伯的畫風變遷於文祿2-4年(1593- 1595年)左右,推定應為其50多歲的作品。該品被定為日本國寶,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松林圖》水墨墨色使用巧妙,構圖簡潔明快,用筆生動活潑,水霧濃鬱飄緲,氣魄豪壯爽朗,既得中國水墨畫筆墨之精要,又不失日本繪畫的獨自性格,因之,此作在日本繪畫史上反響極大,在一個時期內,打破了狩野派獨攬達官貴人家庭障壁畫製作的地位,形成對峙的局面。
《松林圖》的畫面整體瀰漫著霧氣,表現松葉及地面的用筆粗放。左面屏風的松林延續至右端雪山為止的畫面深處,而在右面屏風上,兩組相對的松林互呈傾斜,暗示出地面的起伏。若觀者步入畫中微寒的濃霧中,彷佛黑色的松影會顯現,而發覺自己為松林所圍繞,並隱約可見遠山的山頂。此種寂靜無聲、宛如永遠留住一瞬間體驗的光景,可說是個到達了寂寥境界的世界。
狩野永德《檜圖屏風》
狩野永德創造了一種以金地、濃彩為特色的屏風畫。它以水墨勾勒作輪廓。屏風畫從整體看富麗堂皇,構圖雖不複雜,卻氣勢磅礴,為室內平添一種精神氣氛。
桃山時代的武將為了炫耀其宅第的豪邁與威嚴,常喜歡在屏風上畫雄鷹、鳳凰、龍虎、獅子、犀牛、麒麟等猛禽異獸形象,用以象徵主人的權勢。在武將法制中有所謂威懾庶民之說。這種題材的屏風畫可算是這種武權政治的精神反映。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近七十萬件,珍寶眾多,對於「鎮館之寶」的界定和選擇一直頗有爭議。知名度較高的,人們普遍認為是「鎮館三寶」的分別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
肉形石僅有5.7釐米高,是一個帶有成層色條的類玉石,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
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究竟是哪些呢,小編才疏學淺,只能多方查找資料,給大家介紹幾件文物,其它的得交由大家自己去判斷了。
青銅器類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專門展出的青銅器「毛公鼎」毫無疑問是極品。毛公鼎是中國銘文最長的青銅器,上面有499個字,在商周時代算是超長篇的文章了,以前的青銅器都是論字賣價,一個字多少兩銀子,字多了單算,像毛公鼎這樣的堪稱無價之寶了。
西周 毛公鼎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國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500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7000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書畫類
中國文物一般有幾大類: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其中最難以展出的就是書畫。因為中國的書畫都是在紙或者絹上繪製的,所謂紙壽千年,就是說它們都是有壽命限制的,無法像玉器和青銅器那樣千秋萬代地保存下去,時間一長就會發黃髮黑,變得容易損壞。哪怕在展廳裡也是一樣,因為光照本身就是威脅,光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照射就是對紙面的轟擊,時間長了損害明顯。
偏偏臺北故宮最珍貴的文物裡,十件能有七八件是書畫作品。這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藝術就是要靠書畫來表現的。好比說晉代王羲之寫《蘭亭序》,唐代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寫《寒食帖》,都是紙上的筆墨功夫。這三篇號稱天下三大行書,除了《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外,另外兩個都在臺北故宮。
唐 顏真卿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釐米,橫72.3釐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採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蘇軾代表作,後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並列三大行書)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意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範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被稱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體現出北方山水畫派堅凝雄強的特點。畫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極富空間感。畫面的落款隱密地寫在主峰左側的一劍遠峰之中。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範寬(約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國古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為人風儀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晚年卜居終南、太華,置身自然,盡得畫意。其畫風對後世影響極大。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瓷器類
臺北故宮裡有一項堪稱世界第一的收藏,那就是瓷器。中國瓷器以北宋的汝窯為尊,現在全世界有據可查的汝窯瓷器大約有七十件,臺北故宮一共有21件,是全世界收藏汝窯最多的博物館。汝窯是北宋末期的御用官窯,因窯址地處汝州而得名。北宋自真宗朝以後,百年無事,經濟繁榮,皇室的文藝情趣也隨之登上中國歷史最高峰,富貴張揚之物不再被看重,轉而追求溫潤內斂。汝窯匠人為了迎合皇室的需求,直接用瑪瑙做釉,燒出來的瓷器顏色溫潤如玉,內斂之極。瑪瑙做釉聽來不可思議,但其實瑪瑙本就是一種矽酸物質,叫二氧化矽,完全可以用來制釉。
汝窯工藝難度高,燒制年代短,所以留下的傳世品也就特別稀少,精品更是寥若晨星。而臺北故宮收藏了兩件極品,第一個是個水仙盆,它是傳世唯一一件不開片的汝窯。汝窯以無開片為最佳,但舉世僅此一件完整器,且光亮如新,真神品也。此器於1935年在倫敦展出,被收藏家大衛德爵士認為是仿品,原因就是它獨一無二,前所未見。
第二個極品是蓮花溫碗,同樣是傳世孤品。碗是瓷器中極不好保存的一個門類,留下一百個盤子,未必能留下一個碗來。這個溫碗保存完整,狀若蓮花,釉色純淨,口沿薄釉處可以看見淡淡粉紅顏色,韻味十足,是北宋陶瓷藝術的出類拔萃之作。
北宋 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23cm,足徑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胎」,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
北宋 汝窯蓮花溫碗(汝窯代表作)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汝窯蓮花式溫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採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頁面,即可註冊成為「一次ONCE」會員。
2016年,我們開啟了公眾號「一次ONCE」,想和大家一起發現世界,探索世界,找到能丈量地球屬於自己的尺子。周一至周六每日更新,比小眾更自我的全球旅遊路線規劃。
「我進入世界,去見識它」
—— —— 敬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