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水依戀 追溯流年——探訪世界遺產之越南長安名勝群
新華網越南寧平10月3日電(記者章建華 閆建華 楊威)藍天白雲下,泛舟於蜿蜒的水道,徜徉在平原上凸聳的山峰間,耳畔迴響婉轉的船工民謠;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究越南的國家源起,吐納迎面而來的鄉土氣息……
這就是位於越南北部寧平省的長安名勝群,它在2014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越南首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長安名勝群自然勝景被譽為「陸地下龍灣」,佔地6172公頃,主要由華閭古都遺蹟、長安-三谷-碧洞景區和華閭原始林區組成,均在紅河三角洲南沿,水道繞行,奇峰突兀。
同船工一起揮槳,穿行於這一片難得的熱帶靈秀山水之間,最能領略其中美妙。
水清兮,透徹見底。近處水草妖嬈於水下,魚兒環繞,蓮葉就像它們打的傘,飄忽其上;遠處倒影天光流雲、山形樹影,偶爾一隻水鳥縱躍而出,銜著一尾小魚,打破這一幅水墨,山水靈動。
長安的山並不如一般熱帶峰巒,只有呆板的綠色。石灰巖質的山體硬朗地展示各式身姿,略平坦的山頂、緩坡和峭壁縫隙都被原始林木填充。山腳下往往是一片竹林,再由蘆葦將綠色延伸到水面,其間四季都不缺花色點綴。長安的山常三五成群,但不緊湊,於是就有了縱深、跟前的翠綠、略遠的墨綠,再遠的到了天際就是黑色和灰色。
長安的山與水完美依戀,寧靜的水道繞行山間,錯落的山峰讓河道的每一次轉彎都有驚豔。尤其當船行至山前,看似山窮水盡時,山底總能讓出一個半潛的溶洞——整個景區有數十個可容小船穿山而過的溶洞,有名的如暗洞、亮洞、笑洞、釀酒洞、三滴洞等,有些溶洞有高高的洞窟,有些僅可讓人在船上俯身而過,若逢雨季則只能平躺著才可通行。
長安有如此山水,蓋因此處原為華閭海灣,歷經2.5億年的地質變化,加之古人築堤抗洪、填海造地,石灰巖山體久經海水、淡水衝刷侵蝕,顯示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山水之間,多有廟宇隱伏於林木。這些廟宇有祭奠帝王的,有敬奉忠臣良將的;漢字斑駁脫落的歷史久遠,掛有字母化越南文牌匾的則為新修。
越南考古人員在景區發現一些石制、骨制勞動工具和陶器,藉此推定約3萬年前長安就有人類活動;公元968年,丁部領在越南建立獨立的封建國家,定都華閭,是為越南建國之始,而後前黎朝依舊定都華閭,直到李公蘊建立李朝,於1010年遷都升龍(河內)。
雖然舊時朝堂盡已湮沒,但殘留的廟宇仍隱約可尋昔時情境:廟堂不大,形制與中國古代類似,一些依稀可辨的聯語有越南特有的拙樸和韻味,如「即今惹香菸」「請將琬琰記芳蹤」「體勢不搖雙璧依依連北鬥」「威儀如在重門穆穆對南山」;石獸鎮於階前,推開稍低的門戶,庭院內屋宇雕梁畫棟、龍飛鳳舞,石制或銅製龜鶴各得其所,牌位或塑像前香火繚繞……
如今,因著其地貌的特殊形成過程及豐富展現,兼有重要的歷史風物,長安名勝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符合文化、審美價值、地質地貌三項標準,保留有地球變遷和人類活動的痕跡,並進行了綜合的、實質性的保護與管理,遂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