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臨潼的人都知道,老一輩喜歡聽戲,沒事吼兩句秦腔更是一份情懷。
秦腔有著悠久的歷史,算得上是陝西人民薪火相傳的精神食糧,在三秦大地上,有著人數眾多的秦腔演員,更有著難以計數的秦腔戲迷,秦腔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也直接影響了京劇和多劇種的發展和形成。
而秦腔與千年前華清宮中的梨園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中國戲曲界為何又尊唐玄宗為祖師呢?您啊就跟著臨潼君一起聽聽這唐代梨園的故事……
「梨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舊唐書·中宗本紀》一書中,梨園在唐中宗時就已經有了,當時是皇家園林,和棗園、桃園一樣,不過是個遊樂玩賞的園子罷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它這才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了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如今,離梨園初建已過千年,千年固然漫長,但是這千年對梨園來講,早已變成了一面折射輝煌的鏡子,從這裡,戲曲發揚光大,從這裡,「梨園」成了中國戲曲的代名詞。看一眼梨園,我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氣勢恢宏的盛唐。
走進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仿佛進入了一個音樂王國,唐朝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倡導,音樂空前繁榮。
相傳唐玄宗是位音樂造詣很高的帝王,他精通各種樂器,指揮作曲無所不能,還創作了許多傳世名曲,史書記載稱他「英斷多藝,尤知音律」,他為楊貴妃創作的《霓裳羽衣曲》更是廣為人知。
裡面陳列了各種唐朝時期的樂器,羯鼓、笙、簫、揚琴、琵琶還有箜篌,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透過腳下的玻璃,我們依稀可以窺探出當時建築的精美,拂去歷史的煙塵,可以想像歷史的繁華。
以梨園為代表的唐代音樂舞蹈藝術是我國古代歌舞藝術上的鼎盛階段。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外來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帝王對音樂舞蹈的酷愛和推崇,使當時的華清宮雲集了大批樂舞藝人,呈現出百花鬥妍,多姿多彩的繁盛局面。
梨園伴隨著唐玄宗執政整整四十五個年頭,轟動全國,影響著世界,梨園過去只是用於排練歌舞,充其量只相當於現在的音樂舞蹈學院,就是這樣一個分布不廣,範圍不大的梨園,卻叫唐玄宗炒得紅紅火火,成為千古佳話。
盛唐時期。唐玄宗和楊貴妃在華清宮內演繹了千年傳誦的愛情故事,使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玄宗「尤知音律」,楊貴妃「彈唱嫻熟」,他們珠聯璧合,創作了許多千古妙曲歌舞,把梨園變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的活動中心,也因此被尊奉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鼻祖,後世將戲曲界習稱為梨園,都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
唐玄宗每次住華清宮時都要領上他的愛妃和梨園弟子,緩歌慢舞,盡情歡樂。因此,在華清宮必然應該有梨園,前人的很多詩作都描繪了玄宗和貴妃在華清宮與眾梨園弟子緩歌慢舞的情景。除了人們熟知的白居易《長恨歌》,吳融的《華清宮》:「漁陽烽火照函關,玉輦匆匆下此山,一曲霓裳聽不盡,至今遺恨水潺潺。」這對唐代,乃至中國的戲曲影響很大。因此,唐玄宗成為了中國戲曲班社所奉拜的神「老郎」。
而今
梨園故事已越千年
無論你身處何地
無論你此刻
飲著哪一方的江水
只要你是臨潼人
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
無論男女老少
別忘了祖祖輩輩在梨園裡唱的歌
圖片來源:網絡
走進臨潼 | 關注臨潼 | 了解臨潼
中共西安市臨潼區委宣傳部官方微信號,為您提供最權威的臨潼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