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含義 驚蟄養生要注意這些

2020-12-25 三九養生堂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代表著春天的來臨以及萬物復甦的開始。驚蟄的含義是非常多的,在生活中驚蟄如何養生呢?人們常說驚蟄的時候適合吃梨,那除了吃梨,驚蟄與飲食還有哪些關係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

驚蟄的含義

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我國各地春雷初鳴的時間早晚不盡相同,歷經多年的觀察,全國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

驚蟄始雷的說法與沿江漢南地區的氣候規律大致相同。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鵬)鳴;三候鷹化為鴻。」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據經驗得知,驚蟄前後我國大範圍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區開始進人了春耕農忙。把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驚醒了,過冬的蟲卵此時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漸多。除卻東北、西北寒冷地區仍是一派白雪皚皚的冬日景象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一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一15℃,早已是一派桃紅柳綠的春日景象了。

驚蟄時節是春光明媚、萬象復甦、春暖花開的季節,但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在此節氣的防疫要引起重視。「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驚蟄如何養生

1、「春捂」保暖防感冒

專家稱,驚蟄節氣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由於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物,須知感冒往往是在氣溫上升或出汗時脫去過多的衣服,突然著涼時染得的。專家提醒,在天氣回暖時,市民要適當地減少衣被,天氣轉寒時則要適當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煩。

另外,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專家建議,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2、飲食清淡多吃梨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溫和清淡淡,適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專家建議,可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專家稱,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3、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天時節,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專家稱,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春雷響,萬物長」。專家稱,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4、運動有法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說,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於身體健康。所以,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外出踏青、郊遊、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

驚蟄與飲食

1、蛋

除了吃梨,民間還有驚蟄吃蛋的說法,據說是因為驚蟄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張嘴,只有以蛋餵食,飽食後它就不會傷人了。而經過演變,當初餵給白虎的雞蛋,如今變成了餵給人們自己啦。

每星期不宜吃超過三隻蛋黃,蛋白則不在此限,而且每天不應攝取超過300毫克膽固醇。原來蛋白不含脂肪,也不含膽固醇,是接近純蛋白質的食物,所以蛋白的攝取量不像蛋黃般受限制。

2、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黃豆真的是屬於價廉物美的食物,對於女人來說,它含有的異黃酮素又能產生與雌激素荷爾蒙相似的效用,降低血液膽固醇,保護心臟,預防乳癌以及骨質疏鬆的情況。

3、玉米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玉米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食品,美味可口,營養價值高。它含纖維素特別高,而纖維素可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冠心病。此外,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洩,對於減肥非常有利。

4、芋頭

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代表消滅多種蟲害)。

中醫認為芋頭可補中益氣,因其含有豐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幫助機體糾正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生理異常,同時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結語:驚蟄時節是代表著春天的開始,到了這天,離花開就不遠了。驚蟄時節養生的時候要注意少吃一些油膩食物,多食清淡性溫和的食物。雖說已經是春天,但是溫度還是較低的,所以在這時候要注意保暖,避免生病。還有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運動是不宜過於激烈的哦。

相關焦點

  • 驚蟄的含義 驚蟄養生要注意這些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代表著春天的來臨以及萬物復甦的開始。驚蟄的含義是非常多的,在生活中驚蟄如何養生呢?人們常說驚蟄的時候適合吃梨,那除了吃梨,驚蟄與飲食還有哪些關係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驚蟄的含義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此時地球已經到達太陽黃經345度。從這一節氣起,氣溫上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 驚蟄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驚蟄節氣傳統風俗與詩詞介紹
    2019年3月6日,驚蟄節氣正式到來!每到一個24節氣,人家就會好奇該節氣養生要注意寫什麼,比如驚蟄節氣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吃什麼好,以及驚蟄節氣傳統風俗,與驚蟄有關詩詞有什麼!  驚蟄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
  • 驚蟄節氣養生
    在這個時期,也是疾病的高發時期,我們要做好保健工作,適當調整飲食起居,那麼驚蟄時節如何養生呢?驚蟄節氣養生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一、忽冷忽熱多變化 預防感冒最重要  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專家建議,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 驚蟄的來歷由來 驚蟄節氣吃什麼驚蟄怎麼養生效果好
    》》驚蟄的含義意思是什麼驚蟄節氣吃什麼  一些地方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著吃或煮著吃,只是蒸、煮會破壞其中的維生素。冰糖蒸梨、川貝蒸梨製作簡單方便,對咳嗽有一定的作用。  初春的南方,一些蔬菜上市了,如春筍、菠菜、薺菜等,不僅看上去誘人、而且吃起來味道鮮美。
  •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這樣養生正確
    過了元宵節之後我們又迎來了驚蟄,現代人可能有許多人對驚蟄不是很了解,那你知道驚蟄是什麼意思嗎?在驚蟄的時候我們怎樣養生呢,你知道驚蟄的由來嗎?接下來就有譜小編 一一為您解答吧。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驚蟄如何養生驚蟄節氣為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
  • 驚蟄三候指的什麼內容含義介紹 驚蟄風俗習俗有哪些
    驚蟄三候指的什麼內容含義介紹  古時候人們是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滿園的桃花已經盛開了,朵朵嬌豔。二候倉庚鳴:春天來了,黃鸝早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開始鳴叫了。三候鷹化為鳩:「鳩」在古時候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了秋天時,鳩再化為鷹,飛到天空中。
  • 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飲食,牢記這些注意事項
    今天2018年3月5號,節氣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 今日驚蟄 驚蟄有哪些習俗驚蟄吃什麼養生驚蟄天氣怎麼樣
    今年3月5日,我們迎來驚蟄節氣。「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的到來意味著仲春的開始,我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回升到0℃以上,土壤開始解凍,進入春耕季節。此時,天氣乍暖還寒,還需「春捂」以防倒春寒。  【驚蟄氣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節氣,雷鳴最引人注意。
  • 2019驚蟄吃什麼食物?驚蟄節氣養生食物推薦及食譜做法
    2019年3月6日是驚蟄節氣。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那麼,驚蟄節氣這一天有什麼傳統食物,驚蟄吃什麼養生呢?接下來,小編整理2019驚蟄吃什麼食物,以及驚蟄養生食譜做法。一起來看看吧!2019驚蟄吃什麼?
  • 驚蟄的讀音驚蟄怎麼讀?節氣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的含義解釋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英文翻譯:the Waking of Insects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 【健康微課堂】驚蟄養生——心平氣和,慎動肝火
    驚蟄習俗「驚蟄清田邊,蟲死幾千萬。」這句農諺點明了驚蟄這個物候類節氣的農事主題。蟄,指動物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食不動的狀態。古人理解的驚蟄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事實上,不是雷聲,而是大地回春、天氣變暖而使動物結束冬眠的。
  • 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節氣的含義驚蟄象徵著什麼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 今日驚蟄最全養生指南來了!驚蟄是什麼意思節氣驚蟄是幾月幾日幾點
    今日驚蟄最全養生指南來了!民諺說的好,「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早春三月,冷暖驟然變化,使人免疫能力與防禦功能下降。這種陰寒溼冷的天氣極易讓細菌病毒滋生和傳播,讓人患上感冒、扁桃體炎或急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所以,在驚蟄節氣前後,「防病」與「養生」的工作都必須做到位。
  • 2018年驚蟄是幾月幾日? 驚蟄節氣不同體質的養生習俗
    2018年3月5日是驚蟄節氣,每到驚蟄節氣的時候,我們都會通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現在也很多人都在保養自己的皮膚,自己的身體,那麼在二十四節氣之驚蟄時,我們具體應該如何養生呢?接下來一起來分析一下不同的體質應該如何養生。
  • 驚蟄節氣吃什麼水果?驚蟄吃什麼好?驚蟄養生介紹
    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驚蟄時節保健養生要遵循以下四大要點: 一、飲食方面: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 [節氣養生]驚蟄時節話養生
    從情緒而言,肝氣最喜調和舒暢,因而這一季節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精神愉快和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態,切忌妄動肝火,否則肝氣太盛,易患眩暈、中風等疾病。        驚蟄養生 雞鴨健體 清淡滋味 潤肺健脾———  蟄蟲甦醒,柳絲吐綠。按照古書的記載,驚蟄的三候大致可以簡淺譯為:「一候桃花紅,二候黃鸝鳴,三候燕飛來」。
  • 廣東驚蟄養生 湯湯水水不可少
    你知道老廣東驚蟄吃什麼嗎?驚蟄養生應該怎樣進行呢?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從祖國醫學上說,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
  • 驚蟄養生|服食安宮牛黃丸方案
    驚蟄節氣在十二消息卦對應「大壯卦」,《象》曰:雷雷在天上,大壯。《彖》曰:「剛以動,故壯」,意思是經過雨水節氣的滋養,驚蟄節氣陽氣開始強盛了,震驚百裡,才有以後春分的陰陽平分,以及春三月的百花盛開。雨水就好像人體的腎水,滋養了了肝木,肝氣舒暢升發。如果體內素有痰熱,或者肝火旺盛,則容易易和春季的陽氣升發合併,導致痰熱擾亂心肝,出現頭昏、高血壓、腦中風等病症。
  • 驚蟄是什麼意思?2019年3月6日5時10分「驚蟄」 一雷驚蟄始
    新華社天津3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中國天文年曆》顯示,3月6日5時10分迎來「驚蟄」節氣。此時節,天氣漸暖,杏花綻蕾,春雷乍響,蛇蟲驚醒,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
  • 驚蟄三候指的什麼內容含義介紹 驚蟄風俗習俗有哪些
    驚蟄三候指的什麼內容含義介紹  古時候人們是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滿園的桃花已經盛開了,朵朵嬌豔。二候倉庚鳴:春天來了,黃鸝早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開始鳴叫了。三候鷹化為鳩:「鳩」在古時候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了秋天時,鳩再化為鷹,飛到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