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穿過大氣層,嫦娥五號返回會摩擦燃燒,發射時卻啥事也沒有?

2020-12-19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同樣穿過大氣層,發射和返回都是同樣的速度,為什麼返回時會有摩擦燃燒問題,而發射時候卻不會呢?

衛星穿過大氣層,真的是因為摩擦燃燒嗎?

中學老師一般就會告訴你,衛星或者飛船和流星穿過大氣層時高溫燃燒是摩擦引起的!所以很多科普文中都會這樣描寫:「飛船重返大氣層,由於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但其實這個答案幾乎就是全錯的!

因為穿過大氣層的高溫燃燒絕大部分都不是摩擦引起,而是激波加熱所致!一般步行時我們感覺不到風,但開車迎風就呼呼作響了,這是因為我們前進,空氣向兩邊避讓,再從側面經過就形成了風!

低速運動時,空氣會「提前通知」前方的空氣讓開,但當物體運動速度超過音速時,這些前方空氣再也無法及時避讓,就會在運動物體的前方形成一個壓縮面,在這個壓縮面上的密度和溫度在波陣面上發生突躍變化形成壓縮波,這就是所謂的激波!

速度越高,那麼激波面上空氣壓縮就會越厲害,壓縮空氣能產生熱量大家都明白,要不然打氣筒打幾下就發燙了,但激波面上可比打氣筒厲害多了,激波加熱能讓空氣上升到上千度甚至更高!

所以在和激波面接觸的飛船前部,必須敷設抗燒蝕大底,說是抗燒蝕,其實就是耐燒蝕材料,因為材料燒蝕時會帶走大量的熱,避免熱量累積,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這種材料燒的慢一點!

當然摩擦也能提供部分熱量,據說SR-71偵察機以3倍音速巡航時,機體表面溫度能超過300攝氏度,相信這些就有部分是摩擦引起,但高超音速的飛船返回地球時得回答是激波加熱。

為什麼返回時候會燃燒,發射時不會燃燒呢?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開始發光同樣也是激波加熱,它大約會在120千米左右高度即被稀薄大氣的激波加熱到開始發光的程度,最低高度大約在35千米高度左右消失,因為到此處大氣密度增加,速度減弱或者解體等,大部分鬆散材質流星會在這個高度解體爆炸,比如車里雅賓斯克的小行星就在這個高度爆炸了!

飛船由於返回速度比較小,它的被加熱到發光高度會比較低一些,不過比較大型的結構比如空間站等有太陽能電池的飛船,大部分會在100千米高度被撕裂,同時燒蝕的發光也大致從這個高度開始!高溫產生的等離子體會包裹飛船,電磁波會被它吸收,所以這就是所謂的黑障段。

大部分沒有抗燒蝕結構的太空飛行器大約會在80千米左右高度解體,碎片也將在散落過程中被燒蝕,到達40-30千米高度時,由於大氣強大的阻力,速度降低已經無法支撐激波加熱的高溫,發光也會消失!

因此如果流星體或者解體的碎片還沒有燒完的話,那麼它會到達地表,形成隕石或者墜回地球的衛星碎片!

為什麼發射時不會被燒蝕?

其實道理很簡單,速度差!當衛星返回地球時它的初始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由於角動量守恆與重力勢能效應,它的存速能力是很強的,也就是說即使到100千米高度,它速度仍然比第一宇宙速度小不了多少!

但當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時,到100千米高度時,大約也就十倍音速而已,我們可以參考土星五號送阿波羅11號到近地軌道的過程:

土星五號一級火箭的總共有5臺F1發動機,每臺發動機的海平面推力為6770千牛,比衝為263秒,第一級火箭只工作150秒,能將火箭送至68千米的高空,達到2.76千米/秒!

二級火箭由5臺J2火箭發動機接力送往近地軌道,它工作300秒,將飛船送至170千米的高度,達到7千米/秒,最後三級火箭啟動工作大約150秒,火箭進入距離地面191.2千米高度的待機軌道,速度達到7.75千米/秒!

儘管沒有100千米時的速度數據,但我們可以確信在100千米的高度它速度很可能不超過4千米/秒,而返回時候在這個高度時候接近此處高度的第一宇宙速度(約7.8千米),所以兩者速度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火箭外殼也會受到激波氣動加熱,但越來越稀薄,這個效應在更高的高度將可以忽略。

所以衛星返回時會被燒毀,但發射時卻安然無恙!

流星體撞入大氣層的速度為什麼會有那麼高?

人造衛星返回地球時速度也就第一宇宙速度,但小行星(流星)撞擊地球時動輒每秒超過十幾千米,而最高速度甚至接近70千米,為什麼會如此之高?

第一個關鍵是:無限遠處返回地球,這天生的就是第二宇宙速度,因為人類將物體送入距離地球無限遠必須要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

然後第二個關鍵,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速度大約為30千米/秒!

再是第三個關鍵,小行星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不同速度不同,近日點軌道速度可能遠超30千米/秒

第四個關鍵,地球自轉速度465米/秒

如果最極端,比如在地球軌道上逆向和地球相撞,那麼可以將這些速度全部加起來,因此最快速度的小行星速度將超過70千米/秒,如果最慢,那麼也有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11.2千米/秒的速度!

而人造衛星(環繞地球)速度不會超過7.75千米/秒,因為在200千米的高度環繞速度比地表要低一點!

嫦娥五號返回艙在返回時,因為是從月球軌道返回,那麼它的速度大約在10.8千米/秒左右,所以它也將和流星一樣經歷一個地獄般的時刻,但我們科學家給它準備了一個水漂彈道返回的模式:

第一次再入大氣層時,會在氣動效應下燒蝕一段時間後彈回大氣層外,然後再一個拋物線返回大氣層,此時速度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下,所以過載和燒蝕情況都可控,最後將平安落地!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一次「重量級」發射舉世矚目。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次發射,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中的收官之作。
  • 中國探月三期主任務: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
    我國探月三期的主任務是發射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器,從月球取回2千克月樣品到地球實驗室供科學家進行精查。其目標是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對返回樣品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深化對月球和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的認識。
  • 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太空打水漂」有多難?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揚】「打水漂」是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返回器就是採用這種類似「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的返回是我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是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上實現的,那次任務是為此次任務做的技術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五院502所是嫦娥五號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自從11月24日搭乘「胖五」開始探月旅程以來,嫦娥五號跨越38萬公裡,闖過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 嫦娥五號回家了,它幹了些啥?返回著陸經歷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回家之旅。
  • 月球上沒有發射基地,載人登月如何返回地球?看嫦娥五號就知道了
    嫦娥五號月球上取樣,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收官之戰,目前來看很成功,2公斤的月球樣本已經被轉移至返回器中。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正繞月飛行,將擇機調整模式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其實最困難的環節已經完成了。嫦娥五號從發射到月球樣本返回地球需要經歷23天的時間,每一步都十分艱險,因此受到廣泛的關注。
  • ​副總設計師談嫦娥五號返回:回程依然挑戰重重
    嫦娥五號探測器再入返回設計繼承了飛行試驗器的設計,任務的再入航程與飛行試驗器基本一致,但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重量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設計師們創新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樣,整個再入返回過程就是讓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
  • 嫦娥五號返迴路艱辛,抗住3000℃高溫,只靠「暖寶寶」可不行
    升空溫度:火箭升空的時候也處於高速飛行狀態,而且也會與空氣摩擦,這是無法避免的,之所以火箭在升空的時候不會產生高溫燃燒,是因為火箭速度是從地面往上加速的,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大氣層濃度從地面往上是越來越稀薄的。
  • 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探測器「怎樣返回」比「怎麼挖」更有難度
    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將分別來自月表和2米深度之下。「這一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壤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探尋『月球起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採集讓科學家進一步分析,月球上有沒有生命或是水的存在。」聞新告訴記者,關於月球起源,科學界有過多種假說,其中「撞擊說」目前較為可行。
  • 嫦娥五號哪天能到家,還需經歷多少關卡,以什麼姿態返回?
    現在嫦娥五號已經完成了月球採樣任務,回到環月軌道的上升器帶著樣品,正在尋找與在軌等待的軌道器對接機會,對接成功後,會將月球採集並密封好的樣品罐轉移到返回器裡,然後軌道器就帶著返回器回家了。從嫦娥五號發射,到今天12月5日已經12天了,根據探月任務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任務整個時間需要約23天,這樣就還有11天才能夠回到地球。
  • 我們一起等到天亮,嫦娥五號長徵五號發射時間基本定了!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各位小夥伴,爽嗎?哎呦!別打我!小編只是提前預演一下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的場景,儘管還未發射,但是我相信嫦娥五號的發射一定是成功的!嫦娥五號任務一定是圓滿完成的!而嫦娥五號任務的權重也相當高,它是我國月球探測三步走「繞、落、回」中最重要的最後一步,此次發射將驗證中國航天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執行能力,同時也是未來載人登月的一次演練。因為一些原因,原定2017年發射的嫦娥五號一再推遲,直到今年11月底,終於看到嫦娥五號要發射了!
  • 嫦娥五號遠徵月球採寶,帶了國旗嗎?回來「打水漂」是咋回事?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採取無人自控方式,從月球採樣返回的一次航天活動,沒有在地表插國旗的功能,只能在設備上彈出一面國旗,這面國旗雖然沒有美國載人登月插在月球上的國旗大,但意義是一樣的。我想這種無人探測器,如果要專門弄個插一面大國旗在月表上的裝置也能辦到,但問題是為此要付出很大代價。而這次任務主要是去取樣,沒必要弄那些虛的。
  • 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探測器怎樣返回比怎麼挖更有難度
    交匯點訊 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將在太空中飛行13天,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它會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著陸,此後進行鑽月取樣本大約2公斤左右。不少讀者興許已經開始「腦補」一隻機器手從「嫦娥五號」中伸出,進行挖掘的「科幻畫面」。能把「挖掘機」開到月球上去,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但聞新教授告訴記者,相比「怎麼挖」,怎麼返回才是「嫦娥五號」要面臨的最大難題。
  • 嫦娥五號第一次月地轉移入射成功 就剩下找到 的回家路了
    不管是地月轉移軌道還是月地轉移軌道,從理論上講空間中存在無數可能的軌道,而其中消耗能量最小的軌道只有一條,這正是嫦娥五號出發和返回時要走的路。     設計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轉移軌道,必須同時考慮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響。
  • 嫦娥五號,安全到家
    次年,嫦娥一號發射升空,之後每次嫦娥探測器發射,北京天文館都會迎來特意觀看月巖的觀眾。這半克月巖是來自美國的禮物,由阿波羅17 號飛船的航天員帶回地球。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將之作為贈禮。中國學者將其分為兩半,一半用來研究,一半用來展示。
  • NASA月球探測器拍攝到嫦娥五號 照片可見輪廓
    隨後,上升器將與環月等待的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將月球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者將等待合適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準備。嫦娥五號如何回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測器將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實現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回」。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採集2千克左右的月球樣本,奔走38萬公裡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攜土特產回家
    返回器凌晨著陸,「接力跑」完成衝刺一棒如果說嫦娥五號的地月之旅是一場接力跑,那降落回收便是最後衝刺一棒。在到達地球5000公裡之外時,嫦娥五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分離,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獨自踏上回家路。在降至距離地面約10公裡高度時,嫦娥五號返回器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後減速並保持姿態穩定,隨後平穩著陸。
  • 凌晨4點半,嫦娥五號成功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吳明攝嫦娥五號從發射到落月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 嫦娥五號現在在哪?何時回家?
    北京時間12月12日9時54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在經歷了6天的環月等待後,進行了第一次月地軌道轉移,從近圓形軌道變為近月點高度約200公裡的橢圓軌道。主要目的是通過月球軌道上的軌道機動,使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後續,組合體再次進行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從而擺脫月球引力,進入月地轉移軌道返回地球。嫦娥五號任務被稱為我國迄今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一共要經歷11個階段:發射入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
  • 嫦娥五號大獲全勝:返回艙32馬赫高速再入,力抗上萬度高溫
    公元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器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地面搜索分隊在6次落點預報導引下順利找到返回器。至此,首次採用月軌無人交會對接方案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迎來了史詩般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