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首席數智官】,看身邊的數字商業
作者:趙凡
編輯:藝多
來源:首席數智官(shouxishuzhiguan)
最近,拼多多上線了一項名為「多多批發」的新業務,打出0佣金、無推廣費的旗號入局批發領域,為千萬商家提供貨源。這是拼多多拓展ToB業務的重要一步。
這讓我們聯想起了前端時間,拼多多的兩件事。
其中一件事是拼多多市值突破千億美金,黃崢的個人財富超過馬雲。
要知道,成立於2015年9月的拼多多,到目前為止也只有5年。這樣的速度,在商業史上絕無僅有。
更重要的是,在拼多多出現的2015年,當時國內的電商市場基本已經被阿里、京東兩大巨頭牢牢把控。連騰訊此前一直給予厚望的拍拍網,也在與阿里的競爭中敗走,賣身京東。
當時的主流觀點是,綜合類電商格局已定,新平臺基本不可能出現了。
但是,拼多多硬是從一個看似毫無機會的市場,撕開一道口子。抓住整個淘系和京東均在走「消費升級」的路子,大量C端/小B商家出走,留下的空檔機會,迅速崛起,堪稱是一場經典戰役。
我們非常好奇,是什麼原因支撐拼多多的異軍突起,與阿里京東分庭抗禮?是什麼讓它能夠進行業務擴張,在切C端電商的同時,進行ToB業務探索?
拼多多崛起的整個過程非常值得研究。外界也對拼多多的崛起做過各種解讀。但這些解讀大部分集中在商業模式和營銷層面。
作為聚焦在數位化推動產業升級的垂直新媒體,首席數智官(ID:shouxishuzhiguan)希望從整個社會大的數位化趨勢,來看拼多多是怎麼利用數位化,打贏這場經典戰役的。
我們認為,拼多多能夠殺出重圍,數位技術在其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成分。
前文提到,近期拼多多有兩件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除了拼多多市值超千億美金,另一件事就是黃崢卸任拼多多CEO,讓CTO陳磊出任CEO。
為什麼是CTO上位,而不是其他人?
誠然,這一架構調整的背後必然有很多情況。但我們認為,拼多多的本質還是一家技術公司,他們對於數位技術的理解與應用,是讓拼多多成為黑馬的核心原因。
具體來看,拼多多在數位化層面主要有3點:
首先,拼多多把「購物」做成了遊戲化體驗。
黃崢在全員信中強調過,拼多多的未來是成為「迪斯尼+Costco」。這是它的長遠目標。
Costco很好理解,就是目前的電商業務,靠低價和百億補貼,逐漸滲透到主流人群中。
那迪斯尼呢?它販賣的是快樂。這在拼多多上的表現就是遊戲化體驗。
實際上,黃崢在創辦拼多多以前,做過一家遊戲公司。而遊戲販賣的就是精神愉悅。黃崢及其團隊對此有深刻理解。
拼多多其實是黃崢在遊戲創業中的一次小嘗試,最開始叫「拼團」。他發現拼團業務的用戶傳播和裂變效果非常好,所以不斷對產品進行迭代,才形成了現在的拼多多。
拼多多的遊戲化購物體驗,並不是讓你直接獲得便宜,而是通過分享/砍價,讓用戶付出努力獲得便宜。
再比如像多多果園,本質上就是一個農場類遊戲。你在拼多多裡面可以通過消費、登陸、社交等行為獲得資源,來幫助你種植虛擬果園。
便宜只能吸引用戶進來,但好玩的遊戲化體驗才是讓用戶留下的關鍵。在虛擬世界中創造一個便宜又好玩的購物遊樂場,這是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做遊戲」的拼多多,技術團隊實力也非常高。
要知道,在整個軟體行業中,遊戲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王者榮耀春節1天流水20億,開發團隊年終獎了解一下?)。
所以,遊戲公司能用高薪吸引很多技術非常過硬的人才。而這些過硬的技術人才,也為拼多多App的開發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其次,數據智能和算法推薦,改變「人找貨」的購物邏輯。
可能大部分人沒注意過,早期拼多多App裡是沒有搜索框,也沒有購物車的。它完全是通過微信場景,基於人的關係鏈推薦物,用拼團的方式讓用戶直接下單購買。拼了什麼就買什麼。
這個過程,就與淘寶「先搜索商品-加購物車-清空購物車」完全區分開了。
與此同時,通過微信關係鏈進行拼團,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了解用戶需求。等積累足夠的用戶行為數據以後,再過渡到用機器推薦物。
以前我們購物,基本是通過搜索框或者類目去找尋產品,是「人找貨」的邏輯。
但拼多多將「人找貨」的邏輯,反向變成了「貨找人」的邏輯。機器根據大數據了解人的需求以後,自動推薦用戶需要的產品。
實際上,我們看字節跳動做的產品,和拼多多的商業邏輯非常相似。不管是抖音還是今日頭條,都是「信息找人」的邏輯,根據用戶瀏覽的喜好,自動匹配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這改變了以前PC時代,用戶利用搜尋引擎,通過「人找信息」的商業邏輯,先百度,再在搜索欄尋找自己想看的內容。
數據智能和算法推薦,將在未來的數位化商業形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後,拼多多最終的數位化商業形態是反向定製。
黃崢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何把「資本主義」倒過來?》,其提到利用人和人推薦、人和人之間關係、興趣的相似點,做人以群分的歸併,把每個人個性化的需求歸集成有一定時間富裕度的計劃性需求。
這樣前後端信息會更全面的打通,消除需求和生產的錯配。
比如拼多多的拼團模式:
通過用戶端的需求,聚集大量訂單,通過數位化快速反饋給後端供應鏈,反向讓工廠生產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商品,這樣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將大大得到提升。
而下遊確定性的批量定製,會給工廠端的生產帶來確定性,避免庫存積壓。
同時,工廠能根據下遊客戶的數據反饋,快速調整生產策略,這樣就能幫助工廠降低成本,價格上讓利給消費者,實現共贏。
也就是說,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從商業模式上來看,是C2B2M(消費者-供應鏈-工廠)。
當然,這裡的供應鏈和工廠是泛指,並非說所有在拼多多上購買的商品都是工廠定製。事實上拼多多中也有部分小微個體商家直接進行產品銷售。
正如黃崢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拼多多的最終模式,是使上遊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並從人工選品到全部由算法和機器來選擇,以及機器推薦購物,最終形成供給和需求的智能匹配。」
這是一個想像空間極大的事業,是拼多多商業形態最終的數位化演變方向,未來這種模式給零售和生產製造帶來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事實上,這種模式,也被視為未來智能商業的最終形態。
以上,是我們認為拼多多依靠數位技術,能夠在阿里京東已然割據中國綜合電商市場江山的情況下,依舊實現快速突圍崛起的3點核心原因。
淘寶和拼多多,未來必有一戰。實際上淘寶京東在2018年都在公司內部專門成立了「打多辦」,來應對拼多多的挑戰。
此前,拼多多已經超越京東成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未來綜合電商的頭把交椅是否會易主?我們拭目以待。
-END-
感謝閱讀,歡迎轉發
嗨,這裡是首席數智官。想看更多身邊的數字商業故事,還可以搜索公眾號 首席數智官(shouxishuzhiguan)
關注我並發送私信「報告」,獲取2020年新零售數位化報告合集(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