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上午,在鄭州的這個居民小區裡,路上來往的行人不多。小區內的樓房以6層多層住宅樓為主,從外觀看,這就是一個規模稍大一點的小區,並無特別之處。不過,時光如果倒退20多年,這個小區可是大名鼎鼎。
這個小區叫綠雲小區,位於鄭州西南的淮南街上。綠雲小區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發建設,當年,很多人還擠在大雜院、筒子樓的時候,這樣一個高標準規模建設的小區一面世,立即被冠之高檔社區的名號,當時確實吸引了很多有錢人在此購房置業。
小區內有中心花壇,有幼兒園,有商店,這些現在看來標準化的配置,放在20多年前,絕對是很有層次的。綠雲小區最「牛」的時候,曾經作為鄭州市對外接待的一個窗口,上級視察、對外交流,往往都會選擇在這個小區開展活動。
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新房住成了舊房,曾經的高檔名號,也早已煙消雲散。2000年以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新小區建成,綠雲小區早已「落伍」。
據小區旁一個房產中介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小區早期的大部分住戶都賣房搬走了,「很多房子甚至多次轉手」,早幾年小區內一度又髒又亂,去年經過改造小區環境變好了,價格上跟周邊同期建設的房子差別不大。20多年的時間,綠雲小區從高檔有層次到普普通通,其實,這不正更好地闡釋了「房子是用來住的」的本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