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的世界,
存在著很多稀奇古怪的動物。
很多就算去到當地也可能沒機會遇到,
這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特別長相,
有些令人喜愛,有些令人覺得毛骨悚然
今天,馬影鎮一位村民告訴我們,他在捕黃鱔時,意外的得到一條橘紅色的黃鱔,和大多數青黃色黃鱔相比,這條黃鱔看起來有點瘮人,都不敢吃它了...
無獨有偶,早在2016年6月,當時城山鎮一村民在樂港野外也抓了一條紅色的黃鱔,由於從來沒有見過這個顏色的鱔魚,因此,當這條鱔魚出現在他面前時,讓他覺得非常奇怪,村裡活了七八十年的老人都沒見過。
小編查閱網絡:
據鳳凰網2015年報導,據其分析,黃鱔變色原因較複雜,可能是受精、排卵或孵化過程中,受外界的刺激導致基因發生變異。此外,生存環境、飲食狀況也會對變色產生一定的影響。據相關資料表明,這種變色的情況比較罕見,發生機率為千萬分之一。同時提醒廣大市民,對於這種顏色鮮豔的鱔魚最好不要食用,建議放生或當觀賞魚飼養。
其實,很多湖口人
小時候一定做過這種事!
就是——抓!黃!鱔!
抓黃鱔也是一種特殊的娛樂方式,狡猾的黃鱔很難上鉤,即使好不容易上鉤了,一不小心就從手中滑走了,因此,想要抓到滿盆的黃鱔,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呢!
湖口地區盛產黃鱔、泥鰍,一般為大家所熟知的捕捉方式是:釣黃鱔、照黃鱔。
根據小編的童年回憶,經常有背著竹筒,自帶探照燈的專業抓黃鱔人士在田間地頭穿梭,這些「神秘人士」就是趁著夜間黃鱔出沒時,將它們一網打盡的。
記得小時候,田間地頭多的是黃鱔、泥鰍,但那個年代黃鱔的食用價值還未被發現,所以黃鱔、泥鰍等多被餵給家裡的雞鴨。在小編眼裡,那滿滿的可都是食物啊!早年間由於生態環境好,汙染相對也較少,所以黃鱔的生長繁殖迅速,所以那時也是一抓一大把。
湖口除了釣黃鱔、照黃鱔,還有一種就是利用彎簏捕捉黃鱔、泥鰍。
大部分人看到此神器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是:
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竹筒嗎?
你認識這個極賦古早味的老物件嗎?
彎簏共分兩節,呈丁字形直彎,故稱彎簏。彎簏兩端開口,做有螺旋形進口,使魚類只能進去,不能出來,像小退簏一樣,另一截末端有封蓋,兩節連接處也裝有螺旋形進口,使魚類都集中在內。彎簏較小,口徑一般為8-10釐米。
天吶!
這不就是一個小小的迷宮嗎!
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
彎簏是夜間誘捕黃鱔、泥鰍的漁具,使用較為簡單。
首先準備好誘捕食物,誘捕食物一般腥味較重,以蚯蚓為主。打開彎簏封蓋,放入誘捕物,封好封蓋,所有彎簏逐個放好誘捕物後,就可以在水田或淺水溝渠、湖邊安放彎簏,俗稱排彎簏。
傍晚前排好彎簏。排彎簏時,把彎簏靠岸邊平放於水中,封蓋節向上斜翹,局部露出水面,保持內有空氣,以免彎簏內魚類死亡。
第二天早晨收彎簏,把彎簏打開封蓋,倒出魚類。當年有職業排彎簏人,以捕黃鱔、泥鰍為生。
湖口本地使用彎簏捕捉黃鱔、泥鰍較早,從前的彎簏都為竹編製品,20世紀70年代後期,出現塑料包裝帶製成的彎簏,朽腐。90年代後期,竹編彎簏基本消失。目前,本地人排彎簏已很少。
小時候玩過抓黃鱔的小夥伴
舉個爪
文章來源:湖口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