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空間的哲學式思考間

2020-12-18 東方財富網

  網際網路時代當資本和科技在重新塑造這個世界,人群需求以及行為模式都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功能空間在被改變。

  在《海上鋼琴師》最後的場景中,小號手試圖將男主帶上陸地,可是當他看到男主對陸地和未知的恐懼的時候,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因為他知道,1900(男主)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成為特別,是因為這艘船和那一排鋼琴鍵,他們彼此成就了彼此。而小號手也明白,離開這艘船,去到陸地的1900 需要找到另一艘人生中的「船」,找到「88 個琴鍵和他的安全感」。事實上,電影的導演正是藉助著船、1900、琴鍵等具有象徵意義的人和物,探討了人和空間、人和自身、人和社會的關係。

  其實,關於空間與人的探討,大概是從人類提問自己是誰就已經開始的哲學命題。當人類問出第一句「我是誰」的時候,哲學家說跟在這個問題後面的便是「你在哪裡」。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空間與人的關係,其實是人和這個社會關係的基礎與起源。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看到了O2O 在變革著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也看到社交網絡在如何影響著人們的交往空間,看到了新信息的傳遞方式在怎樣改變著人們的居住、商業和工作模式,看到了網際網路資本的進入在塑造著怎樣的公共空間。城市空間、風貌都在一個加速轉變的過程中。那麼哪些空間正在被這個時代改變呢?

  現代人對空間變化感受最大的,莫過於城市的日新月異。很多城市的宣傳片也試圖傳遞這種視覺上的衝突,用快鏡頭將一座城市半個世紀的風貌變化,濃縮在幾分鐘內展示。可是,這還不夠,空間的變化不光是體現在城市天際線上的變化。這種覺悟大概要從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開始。人們發現,城市日新月異的不光是天際線,還有你和鄰居的關係好像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你和坐在你對面同事的關係因為社交軟體的普及,也不再只局限在八小時內的關係;而你和家人的距離感終於不再是一張機票和幾通電話的距離。

  與其說是資本和科技在改變這個世界,不如說是資本和科技在重新塑造這個世界。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人群需求以及行為模式都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功能空間在被改變。傳統百貨面臨著渠道競爭加劇、零售模式變革等外患及經營面積有限,缺乏商品展示空間等內憂。區域性的社區商業中心開始躍躍欲試,逐漸興起。與此同時,移動端通過一系列網際網路工具更是促進了這一進程的發生。記得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曾經我覺得生活中有個男人挺好,至少可以幫我從超市扛回來一袋米,可是現在這個活完全可以放心交給網店直送人員。這不是人與人關係在發生變化,而是人的功能會因為空間的改變發生改變。

  文化空間的變化最大。因為人與空間的關係探討最先發出聲音的是敏感的文藝界人士。他們看到了社會空間變化帶給人群關係的變化。舉個例子。電子書盛行的今天,市場化實體書店從書籍銷售轉向文化體驗,加入咖啡、茶道、手工藝製作等複合功能。同時,各類讀書會、發布會、沙龍等文化活動的組織,形成了一個以書店為載體的文化體驗空間。

  從如今的谷歌、Twitter、Facebook等網際網路公司的辦公空間來看,內部結構正在發生著變革。這個變革體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則是,曾經傲視了近百年商務空間歷史的格子間在逐漸告別,趣味性的共享交流空間分布在各處。隨時共享的工作模式,可以提高同事間的互動從而增強合作和創新的意識。想起在仲量聯行的採訪,那個剛剛加入這個百年歷史地產界五大行的90 後員工這樣說道:「我覺得工作變得至少是有趣了。」

  事實上,人類一直在變化,空間的含義也一直在變化,空間的作用也一直在被挖掘和增刪。人們通過設計、裝飾,到了現代還有技術和運營思維等手段和方式,不斷在尋找人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定義。包括在這次專題的採訪過程中,裸心社和方糖小鎮在重新定義人和辦公空間的關係,而作為老牌具有多年創業歷史的仲量聯行,則在親身實踐和參與這場變革。BASE則希望通過居住空間的重新定義,為每個奔波在路上為夢想打拼的異鄉客,重新延展家的含義。而這種環境的變化,最終會倒映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昔日格子間的同事關係,也許會被「夢想合伙人」取代;而曾經只是租住一方大城市小隔間的人,大概會在漂泊的旅途上,找回對「家」的感覺。

  而對於幾乎要佔掉我們生命三分之一時間的居住空間,大規模的居住區開發變得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小地塊化的,基於客戶需求的定製產品。這也符合當下現代城市人群的特徵,因為城市一直在變大,誰都不想泯然眾人矣。最為私人的居住空間個性化,是現代人被泯然眾人之前,最好最有效的決策。當然這種個性化,早已不再是很多年之前人們提出的戶型設計,網際網路早已推著現代都市人走向了更高更精密的要求,這其中包括了戶型設計、智慧科技引入等等。

  這場人與空間的大討論,至少在目前看來,只是真正進入軌跡。而人與空間的關係,究竟會走向何方,雖然誰都無法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一天,空間的變化就不會停止,而人與空間關係的定義,就不會畫上句點,而人類終其一生所追問的那句「我是誰」就永遠會被繼續追問。

(責任編輯:DF350)

相關焦點

  • 崔樹:把人與空間關係的思考物化落地
    【太平洋家居網 設計頻道】崔樹,CUN DESIGN 寸品牌創始人,中國80後空間設計代表人物、2015中國設計星全國總冠軍、2016INTERIOR DESIGN 中文版封面人物、中國設計星執行導師、中裝協陳設藝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臺灣兩岸設計封面人物。作為一位80 年代出生的設計師的他,身上充滿了這個時代的符號。
  • 物理與思考|3.5這些年人們搗鼓出來的那些世界觀
    自序最近的文章是自己工作之餘的一些零碎的思考,關於物理與哲學。自看了加謬西西弗的神話,總期待像西西弗一樣找到幸福,值得慶幸的是得到了愛人支持,這種支持本身就是幸福。由於本人既非物理或者哲學科班出身,純屬本著愛好斗膽分享一些淺顯的觀點。期待若干年後讀來,依然能夠感受到現在自我。
  • 華通觀點|地鐵換乘與地下空間活力提升思考
    華通國際副總裁、總規劃師梁偉在第五屆地下空間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建築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2020年會上與大家分享了關於地鐵換乘與地下空間活力提升思考。 如何實現地鐵換乘站與地下空間活力提升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車站與地下空間的關係 軌道交通車站站點作為城市核心區及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節點,承載了城市空間新的增長極核,通過觸媒作用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引導城市形態緊湊發展,即城市圍繞站點高強度發展,城市最主要的地下空間也向站點周邊聚集。
  • 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2020年11月17日上午8:30由清華同衡總體規劃研究中心、貴州分院聯合主辦的「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場準時拉開帷幕。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張險峰先生發表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的主旨報告,從多規合一及國土空間規劃的探索進程、七大難點問題、規劃改革的八方面有利條件、規劃步入深水區的難點和困惑等方面提出了階段性體會與思考,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工作推進做出積極展望和建議。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就像建築作品本身不是哲學作品,但我們可以對它施以哲學思考——一種以後設的反思為基調,旨在檢查或揭露事情的理據或深層意義的思考方式——的考察和檢視。舉例說,現代的混凝土建築本身不一定想表達什麼哲學主張,但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則在《自然的建築》一書表示,混凝土的堅固耐久意味著現代人想以人力凝固時間、克服變幻的野心。
  • 高校空間 |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思考建築本源的教學地
    Weg一詞在荷蘭語中是「路」的意思,從Mekelweg到Mekelpark的改造,目標是將這寬達80米的「停車場+雙車道」的空間轉變成為一片公共綠地,只留下兩側的自行車道和一條電車/巴士共用道來承擔交通。這樣一來,就取消了交通對空間的阻隔,拉近了教學樓間的距離,讓人們可以在軸線兩側的教學樓間自由穿行,提升了校園中心部分的空間體驗。
  • 瑞典開了家「一個人的餐廳」,重新思考疫情後的私人空間
    社交距離逐漸拉遠,對獨處的渴望逐漸增加,疫情之後,消費者和服務業又需要重新思考私人與公共空間的定義了。即使許多城市中心缺乏一些像瑞典田野這樣有「與世隔絕感」的綠色空間,但我們能否在未來找到「私人化」的獨享用餐體驗,仍然是一個有趣的命題。Bord För En餐廳目前也是特別針對疫情期間的用餐情況的,該餐廳於5月10日開業,計劃將持續營業到8月1日。
  • 《極樂空間》:是從對社會問題的人文思考開始的!
    如果我是22世紀的人,建造了一個像天堂一樣巨大的空間站,我不會稱它為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我去研究過)極樂世界是希臘神話中的西方天堂,在那裡,神或人類英雄享有永生。如果有這樣一個開發項目,你是一個開發者,你會給它起這樣一個炫耀的名字嗎?
  • 《氣球》美到意猶未盡 給人停留下來思考的空間
    如導演烏爾善就表示,《氣球》這部電影特別的質樸、浪漫,非常打動人,並表示,很少能在電影院裡看到藏語電影,這是非常珍貴的體驗。演員導演祖峰,則評價這是一個很美的故事,讓人意猶未盡,看這部電影就像在讀小說,最後幾頁會不捨得看完它。藏族演員蒲巴甲,則盛讚導演在藏族人心目中是真正的偶像和英雄。
  • 直播間不進人怎麼辦
    現在什麼賺錢快,對於傳統生意來說,直播帶貨這個趨勢熱度在不斷的提高 最近抖音這塊的直播帶貨,趨勢風口越來越大,很多創業者,實體店,傳統電商等等轉型做這塊,在一個大流量平臺就是一個趨勢跟紅利,但是目前有大部分人遇到的問題就是直播間不進人
  • 「小」空間「大」思考——經濟型酒店未來誰主沉浮?
    作為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成長的一代人,酒店發展需要更順應時勢的管理層和員工。這一代人往往更加年輕,更加敢於推陳出新,更願意摒棄一些固化思想,運用更符合時勢的網際網路思維,讓酒店擁有更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 ONE@Tokyo——隈研吾對通俗平凡的居住空間一次全新的思考
    我覺得高人在我身上看到的悲哀,其實也是人類文化的悲哀,我們每個人都想告訴別人祖上也曾有人闊氣過、權勢過、高雅過,但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到了今天,我們其實沒剩下什麼東西是值得誇耀的。芸芸眾生,連與普世價值相契合的的「審美」,在我們周遭都成為奢念。 西方人說:除了基督教,希臘文化是世界文化可以誇耀的一切的起始。
  • 「理論」甘肅國土資源空間布局的新思考
    甘肅國土資源空間布局的新思考李含琳根據我省的基本省情、地理地質、空間特質、產業布局、資源分布、城鎮設置等條件,「十四五」規劃中的國土資源空間布局可選擇「中心城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一是農業布局要有利於「加工產業化」的發展需要;二是農業布局要有利於「出口產業化」的發展需要,要充分考慮特色農產品出口工業園區的規劃、設立、建設和運作問題;三是農業布局要有利於全面實施農產品標準化戰略;四是規劃建設甘肅沿黃高效農業示範經濟帶,同時聚集發展與產業帶相關的特色農產品農業生產、加工、冷鏈、運輸、銷售和出口環節的業務;五是還要充分考慮大局觀,鼓勵各個市州之間、縣區之間、鄉鎮之間,打破行政區劃,在更大的空間上考慮農業資源的高效配置
  • 致所有認真對待生活的人:你不必成為哲學家,但一定要有哲學思考
    哲學思考只會讓你越來越窮或讓成為古怪的人嗎?我們能從哲學思考學習中收穫什麼?若哲學全是無意義的思想勞作,為何偉大的聖賢們會以畢生精力探求?或者我們想想,這個世界再也不需要思考,大家人云亦云,或者人人都只遵從本能行事而不加深思,會有什麼後果?
  • 書法篆刻:印章的空間,即是人的心靈空間
    楊士修認為所謂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人無神,則印亦無神。葉舟認為印外求印者,用閎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這些認識均已超越於技,稱得上通曉印之精神的決定意義了。我國現當代印之創作的一般狀貌、仍然是按照「存在即合理」的思路來「執果證因」的,既然所傳的絕大多數篆刻家作品,忠於史料所謂之「實」,便顯得經典性天經地義。
  • 「人在草木間」
    人 在 草 木 間2018臺灣燈會(嘉義縣舉行)農村創生藝術燈區
  • 汲古涵今|古典家具現代生活空間展暨區氏家具(深圳)生活藝術空間...
    導讀:區氏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東方經典融入今天生活,區氏家具(深圳)生活藝術空間,呈現的正是傳統與當代並存的居所空間。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說:「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
  • 撞球瞄準二向法,變抽象立體空間思維為平面思考
    因為這個方法最大的貢獻,就是將瞄球這件事,從三維空間轉化為二維平面(致敬大劉《三體》裡的神器:二向箔),由需要憑感覺的「玄學」變為確定的「科學」。所有操作不需要立體空間思維,只用在平面上進行思考。↓↓很多都說打撞球瞄準就是靠感覺。
  • 空間文:她重生災荒年,額間胎記是空間,物資滿滿全村把她當祖宗
    空間文:她重生災荒年,額間胎記是空間,物資滿滿全村把她當祖宗要說小編最喜歡看什麼小說,小編告訴各位,小編最喜歡看的就是空間小說啦。所以說小編最近在看空間文的小說,小編覺得這類型的小說超級給力,文筆順暢。
  • 民宿酒店設計之前需要思考的幾個關鍵問題?
    同時民宿與酒店不同,空間有限設備有限,不可能像酒店那樣每個樓層安排布草間以及設備儲存間。還有就是大多數民宿沒有電梯,分布也比較分散。所以在設計的各個環節中都是要求非常細緻跟柔和。空間是服務於人的,有了人的使用它才變得有生命力。所以在空間設計中,我認為更應該關注它的使用者,從觀察使用者中找到設計的洞察力。我想建議在開始具體的設計前,應該先認真通過觀察和思考,嘗試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我的目標消費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