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今年大寒在什麼時候?冷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
這裡的「月中」指的是臘月的中旬,大家都知道,大寒一般是在每年陽曆的1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一般是處在農曆的臘月中,臘月就在農曆的十二月,老百姓又將這個臘月劃分為月頭、月中、月尾三個階段。所以「大寒在月中」的意思就是說,大寒的這一天,如果在農曆臘月的月頭,這就說明到明年春節的時候就會很冷。
雖然大寒在每年陽曆的時候是比較固定的,但是在陰曆的時間是不定的,如果大寒在臘月的月中的話,那麼到明年春節的只有10到20天的時間,而我們都知道大寒距離冬至是30天,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這樣到明年春節是40-50天的時間,剛好是四九期間,民間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而四九的時候還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正好驗證了「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兇」的說法,由此看來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這個說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性,地區所處的經緯度不同,冬天的冷暖程度也不一樣,而且因為溫室效應的原因,可以明顯感覺到這幾年的冬天已經沒有前幾年冬天冷了,這也就可能導致過去的很多農事諺語在現代的氣候條件下不再適用。而2019年的大寒是在臘月二十,也就是在臘月的月尾,這也就說明了明年的春節期間並不會很冷。到正月十一就是立春了,已經是要冰雪消融,天氣回暖的時間了,這樣正月就更不會冷了。馬上就要過年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今年春節的情況,驗證一下這句俗語是不是符合。
其實這句俗語和「冬在頭,賣了被子去買牛;冬在中,十隻牛欄九個空;冬在尾,凍死鬼」的俗語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冬在頭」的意思就是說,冬至這一天如果是在農曆十一月的月頭,就說明第二年的正月會很暖和,老百姓到了正月就可以把被子賣了去換耕牛了。這也是因為,冬至作為數九天的第一天,如果在十一月月頭的話,那麼到第二年正月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七九的天氣了,七九河開,冬雪消融,天氣回暖,這樣老百姓就不用蓋著厚厚的被子睡覺了,可以賣掉被子買耕牛了。但是,如果這一年的冬至剛好在農曆十一月的月中的話,那麼就預示著明年正月氣候會反常,農民們窮得要把牛賣了,牛欄也就空了。而冬至這天如果是在農曆十一月的月尾,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就還處在四九期間,「三九四九不出手」,天氣還是很冷的,老百性誇張地稱為把小鬼都要凍死了。
小編有話說:俗語,是古時候人們通過對生活和勞作的觀察,發現自然的規律而產生的,在當時用來指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是經過時間驗證的,並且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知識,不斷接受新的驗證,從而不斷完善,成為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工具,因此也有人說諺語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俗語的本質就是對人和自然的各種關係的思考,雖然可能和現在的天氣有一些出入,但是還有著一定的科學價值,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諺語的時候,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現實生活去感受諺語的魅力,這樣才能體現出諺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