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把新鮮的粽葉安靜地躺在一角,鍋中熱騰騰的尖角粽卻仿佛充滿了靈性,盡情地將其清香散播。就這樣被粽香吸引過來,看到許多比我早到的人圍著攤主。有的打開錢包一張一張地將錢遞給攤主;有的在鍋中翻來翻去,埋頭挑選;有的手拿竹籤一頭,將粽子放入白糖中,轉動兩下後就舉起來,慢慢地吃著;也有性急的等不及粽子稍涼,拿起就剝,燙得想丟又不舍……從剝開的粽子中,我看到攤主包的粽子有臘肉、綠豆、紅豆三種,都不是我想要的粽子。
最早吃的粽子就是灰水粽。那時,倒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粽子不就是那個味道麼。後來,在城市,各個地區的人雜居,所接觸的粽子品種多了起來,品嘗的粽子味道也多了起來。再加上人們仍承襲了過去的禮俗,在端午節前後幾天,還是喜歡把自家的粽子送給親友品嘗,不會包的也請人包或去超市選購。這樣一來,有時會出現有趣的現象,就是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吃不到,吃的都是別人家送來的粽子。這樣的好處是吃粽子時格外香甜還可比較各家的味道。在嘗過的眾多粽子中,最有特色的是阿門家的粽子,她的祖籍是廣東,她家包的粽子是方的,有鹹、甜兩鍾,裡面的餡特多又好吃,很有營養的。我剛吃到時很新奇,感覺很享受的。其它的粽子外形不同,內餡也不同,或有臘肉或有鮮肉或有綠豆或有紅豆或有八寶。味道各有特色,共同點就是配料多。講究營養的,無疑是好食品。可做為特色的節日食品,配料越多,本色越少。經過幾年這樣的比較,我的味覺開始甦醒,記憶中灰水粽的味道日漸清晰。
灰水粽是不加料的純糯米粽,剝開粽葉,外形光亮挺括,飽滿相粘,金燦鮮亮。一口咬下,微帶鹼鹹,口角沁香,齒間糥滑。慢慢細品,質地細膩,柔韌相兼,柔而不爛,韌而耐嚼。特別是那一股子清香,特地道。品美味,講究的就是這個地道。灰水粽,在我看來就是湘粽的精髓。
灰水粽是家鄉人用稻草燒灰取鹼水而做成的。他們或許沒讀過《歲時廣記》的「燒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的做法。但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知道怎麼做。他們善用自然環保資源,在飲食上更有獨特的運用。家鄉人善用草木灰水,檳榔、豆腐、蒸蛋、粽子等食品裡都有它的身影。製作灰水是把乾淨的稻草曬乾後燒成灰,置於竹簸箕裡,擱在木盆上;用清水淋稻草灰,木盆裡的灰水再用上下疊四層的乾淨紗布濾去雜質;過濾的灰水再次沉澱半小時,第二次過濾,得到的灰水黑黑黃黃,有點像中藥,不好看但好聞,有淡淡的稻草香。如果想感覺更好點,可多次沉澱過濾,得到稍微偏重黃色的色彩。用這些灰水浸泡淘洗乾淨的糯米,當糯米被泡成土黃色時就可以包了。所包的灰水粽除了不含人工化學成分、健康夠味易消化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保存時間長,不用入冰箱,過十天後隔段時間拿水煮煮就可。
很想念灰水粽,外買的鹼水粽是食用鹼,總感覺差了一點點。想找尋那失去的味道,蹲下來選了幾把新鮮的粽葉。又買了糯米、棕葉,決定體驗下親手包粽子的感覺。先把糯米泡入灰水中,放置一邊等待糯米變色。再清洗粽葉,用開水燙兩三分鐘,放入溫水中泡軟。包粽子的繩子用棕葉,棕葉有一股清香味,能增加粽子的香味。用線綁的味道比不上棕葉的。把棕葉撕成一條一條的,用開水燙,取其韌性。待米變成土黃色時,準備包粽子。先用兩片粽葉圍成一個漏鬥狀,把米放進去,用筷子充實。再用一片粽葉包住上面折回來,用一根棕葉繩綁好就成尖角粽了。包粽子的關鍵是一定要抓緊粽葉,否則所包粽子不是「露腳趾」就是「開口笑」。仔細檢查包好的粽子是否只只飽滿結實,不合格的挑出來返工,合格的放入裝有灰水的木桶中浸泡,最少要浸泡兩小時。浸泡好後撈出來待用。
取鍋倒入灰水和適量清水,大火燒開。水開後將粽子放入鍋內,保持水面高出粽子。在旺火上煮兩三個小時,再改用小火煮三四個小時。等待粽子煮熟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淡淡的清香靜靜地從鍋中飄出,慢慢地佔領著廚房的角角落落,再順著窗口和門縫向外飄散。置身這樣的房間,讓自己靜下來,敏銳地捕捉各種香味,看糯香、稻草香、粽葉香、棕葉香互相競技,搶佔地盤。慢慢地,各種香味互相適應,互相纏綿,隨之聞到的是一種獨有的清香,那是糯香、稻草香、粽葉香、棕葉香互相融合的味道。它們已經融為一體,這個時候,我知道,該熄火了。
熄火後燜四十分鐘左右再揭開鍋蓋,用筷子隨意夾出一個灰水粽,稍涼。剝開粽子的外衣,看到那熟悉的金黃,不禁面露微笑。看來,我不拘泥於師傅們傳授的時間,綜合判斷是正確的。各人所包粽子的大小,所用粽葉的新舊和新鮮程度,所用灰水的品質,所用糯米品種等因素都影響所煮水的顏色、米粽顏色和粽葉顏色的變化。要做出理想的粽子,只有用心,憑經驗,從色、香、味上下功夫,注意觀察,積累經驗。
不囉嗦了,還是來一起享受灰水粽。一碗小米粥,一碟酸紅蘿蔔絲,一碟涼拌馬齒莧,一碟麻辣豆乾,一個灰水粽。吃灰水粽時,用筷子把粽子分成小片,用小瓷調羹舀蜂蜜,淋在金黃色上,再夾起來送進口中,慢慢細品,真正原汁原味的灰水粽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