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7日 15:01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奮鬥自強天地寬(青年觀)
日前央視播出的《朗讀者》第二季裡,有一位身體瘦弱、坐著輪椅的嘉賓火了。他是清華大學研二的學生矣曉沅。6歲時,他患上了類風溼性關節炎,11歲又並發雙側股骨頭壞死,從此只能靠輪椅生活。
身體的殘缺,讓矣曉沅的世界一下子變小了。寢室、教室、食堂,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扶輪而行,他磨鍊心智,全力投入學業,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參加辯論賽等。因成績優異、全面發展,他獲得了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
與矣曉沅類似,半歲時就失聰的清華大學博士江夢南,也從沒放棄過奮鬥。她靠學習唇語、看老師板書和課下自學追趕同齡人,高考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今年又通過了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的選拔。
奮鬥自強彌補了自身的身體缺陷,探索出了和健全人一樣寬廣的世界。當奮鬥的目標從改變自己延伸到幫助他人和改變社會,他們的世界就變得更大了:大學期間,江夢南多次到家鄉的特殊教育學校做義工,鼓勵和幫助身體有殘障的兒童;矣曉沅現在主攻人工智慧方向,想通過科學技術幫助更多身體不便的人,傳遞愛的火炬。
與他們類似,青年奮鬥者的榜樣還有很多——
霍金21歲時患上「漸凍症」,後來全身癱瘓,不能說話,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他同樣通過奮鬥自強,深耕科研,為我們揭開浩瀚宇宙的奧秘,拓展了物理學的知識邊界。史鐵生20多歲時因病坐上輪椅,但他用文字的奮鬥反抗命運的安排,自己彷徨在苦痛邊緣,卻帶著樂觀的態度看待命運與現實,用文學啟迪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靈。奮鬥是青春的底色。他們通過奮鬥,突破的是身體缺陷帶來的限制。而對於廣大身體健全的青年來說,奮鬥的過程中也需要突破來自外界和自我的各種限制。
奮鬥的第一層境界可稱作「忘物」,即擺脫來自外界的限制。史鐵生曾把生命分為「有限的身在」和「無限的行魂」兩種,想活成後一種樣子,就不能把生活中種種不便和困難當做放棄努力、不再奮鬥的藉口。「忘物」的奮鬥者用心享受奮鬥過程中的趣味和快樂,不在意外界的限制和阻礙。前陣子走紅網絡的「最美搬運工」朱芊佩,讓人最為感動的,正是那種賣力幹活、自立自強的奮鬥之美。
奮鬥的第二層境界是「忘我」,即擺脫自我設限,立鴻鵠志、長真智識、有恆一心。忘我的奮鬥者在逆境中不斷戰勝自我,在專注中忘記自我,用奮鬥這塊敲門磚叩響夢想的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黃泓翔,畢業後放棄在美國的高薪職位,選擇了在非洲大地上從事動物保護工作。他曾化身買家,參與調查機構的「臥底」,用自己的奮鬥,捍衛生命的尊嚴。
奮鬥自強,天寬地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時代的偉大徵程中,堅守夢想、努力拼搏、全力奉獻,就是奮鬥者最美的青春誓言。願每個青年都能懷揣一顆奮鬥的心、一股不服輸的勁、一個要實現的夢想,跨過高山大海,踏過滿途荊棘,昂首闊步走向人生高處。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