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有隸法,隸字的來源和變化

2020-12-19 黃簡講書法

黃簡講書法(隸書篇)12——《乙瑛碑》3

三《乙瑛碑》隸法

上一堂課講了八分筆法,如果你能掌握,是不是今後就可以創作一張八分作品呢?未必。

還有一個難關要過,這就是隸法。隸法在本級第二課講過一點,今天就《乙瑛碑》來具體分析。

3.1 隸字的來源

所謂「隸法」的一個意思,就是隸字的寫法。很多隸字,是只學過真書的人想像不出的。舉例來說,這裡有兩個字,「教導」,這是真書,採自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如果我要你寫八分「教導」兩個字,那該怎麼寫?

有些人覺得很容易:「八分不就是有雁尾嗎?」每個字加上一個雁尾就得了。現在有很多這樣的隸書作品,這樣的字望去像不像八分?一點隸書意味也沒有。

還有人想:「對,老師說過八分要扁一點」,那就壓扁點。這種作品,都是在真書形體上做文章。八分有雁尾,對;八分左右取勢、字形扁平,對。但這前提是要寫隸字,你在真書上做點手腳,沒有用。好比我把真書的每一筆兩頭改成尖的,這算甲骨文作品嗎?如果算,甲骨文都不用學了,你立馬成為甲骨文專家。學篆書要了解篆字,學隸書要了解隸字,不知道隸字的來源,結果必然導致寫不出真正的八分作品。這一步涉及文字學,未必比掌握筆法容易。

「教」字來源

先說「教」字來源。本級第二課我曾經提到過,八分「教」字是這樣的。我舉了三個例子,你仔細看看跟真書的「教」不一樣。真書的「教」是一個後起字,左邊是「孝」,而八分「教」左邊不是「孝」,是這樣一個字。也就是說,八分「教」和真書「教」的偏旁不同,這兩個偏旁不通用的,漢人對這一點很明確。

一個「爻」,下面加一個「子」,這個字解釋有好幾種。有人念「交」,有人念「教」。《玉篇》:「 ,效也」,意義是仿效的「效」。《說文解字》:「,放也」,這裡的「放」要念「仿」,意義也是仿效。清代學者朱駿聲認為這個字就是「學」,只不過省了幾筆,是「學」字古文,我們知道古文就是當時的簡體。朱駿聲這個說法,獲得不少學者贊同。

所以漢人寫「教」,是繼承甲骨文、金文的寫法,歷史悠遠,有根有據,不會像唐人真書那樣旁邊寫成「孝」字。真書寫法是後來八分的訛變,只是取其書寫方便。所以你寫八分作品,「教」左邊寫個「孝」,馬腳已經露出來了,這根本不是隸字。

「導」字來源

再說說隸字「導」來源。上面是「道」,跟真書一樣,但下面看起來是「木」,不是「寸」,為什麼會寫成這樣呢?

第二課我講過「行」,「行」是一個十字路口,從圖像上看,「行」本義是東西南北四通之路。裡面放上一個「止」,就是人的腳,這是「辵」,「辵」的意思是乍行乍止,忽走忽停。 後來把「行」字一分二,變成「彳」「亍」兩個字,形容人在十字路口躊躇不決,不認路,所以有走走停停的樣子。如果裡面再加一個「首」,這是頭腦,首腦,來了知道路向的人,這就是「道」。《說文》曰:「道,所行道也」,知道往哪走,不迷路;又說「一達謂之道」,一條路直達就是「道」。後來再換一下,下面的「止」換成「手」,知路者援手帶你走,這就是「導」字,引導之義。

那照「導」的意義,應該強調它下面是「手」,為什麼八分寫成「木」呢?歷史上一種正體字,往往來之於民間 草體。從我們現在數據來看,下面是「木」的「導」字,西漢草書中早就有了,章草「導」字就是寫「木」的。但草書筆勢「木」,可以代表許多正體部件,在這裡不是「木」,它代表的是「爪」。

篆字中的左手、右手,是這樣寫的。這兩個字都是手臂在下,手指在上。如果倒過來,手臂在上、手指在下,這是「爪」。《說文解字》說:「覆手為爪」,「爪」不僅用於動物,也可以用於人,如甲骨文「受」字,下面一個手,上面一個爪,中間是「舟」,意思是兩個人交接一隻小舟。「導」字下面本來是「又」,如果轉了個方向,那就變成了「爪」字,意義沒有變,還是以手引導的意思。

表示手的這三個篆字,發展到草書中筆勢不同:「左」字古寫沒有「工」字,草書為暝人勢。右手寫為「又」,草書為交爭勢。「爪」,草書為群鵲勢。

群鵲化勢,可以寫成「不」字形,下面先寫中間一點,再寫左右兩點,也可以三點順次寫。如果中間一豎出頭,那就成了一個「木」字形。這些以前都講過。

在草書中,無論是章草還是今草,「導」字下面都用群鵲化勢,類似「木」,實質是「爪」,等於「手」。章草的產生先於八分,理解這一點,你就知道八分下面寫成「木」是有道理的。

魏晉隋唐有些書法家,還保持著八分這寫法,如北魏《嵩高靈廟碑》、《馬鳴寺碑》,隋朝《龍藏寺碑》,唐朝歐陽詢《九成宮》等,都可以見到下面寫「木」的「導」字。

教導

回過頭來說隸法,請你寫八分「教導」兩個字,不可以採用真書「教導」加雁尾,這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隸法應該是這樣兩個字,加上一課講的筆法,寫出來就是一張八分好作品。

我們就要講七級課程草書了,「手」如果做為一個字的部件,如「奉」字下面是「手」,隸變時成為豎橫橫,章草、今草都如此。豎橫橫就是豎筆勢兩開移位,這個筆勢,可以用來表示「手」,跟剛才群鵲化勢可以用來表示「爪」一樣。草書課程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平時要多留心。

3.2 隸字的變形

上面講的是隸字來源,有了一個隸字它還可以變形。一個字由許許多多人書寫,當然會有些不同,所謂異體字就是這樣來的。前面說「教」字有三種寫法,現在我們知道,中間這一個是基本的,來源是甲骨文、金文,旁邊兩種寫法,是中間這種寫法的變形。

《乙瑛碑》的「教」字寫法怎麼來的呢?本來「教」字左邊基本寫法先是兩個交叉,每個交叉是撇捺兩筆,類似於「乂」。如果一個交叉,先寫中心點的上部,而中心點下面一筆過,這就變成了三筆。正式寫的時候,下面這筆寫平一點,就可以了。看起來好像是草字頭,其實來源於一個交叉。所以《乙瑛碑》這個「教」字是個變形的異體字。

《西狹頌》的「教」字又是怎麼來的呢?「教」原字第一個交叉,兩筆

放平豎直就變成「十」字。第二個也是「十」字,只是一豎是斜放的,不過這一豎不是一筆寫下來的,再分成兩段。這是為什麼呢? 一筆過寫不是快點嗎? 很明顯,如果一筆寫下來,那就成了「孝」字。在傳世八分作品中,沒有「教」字用一筆直下的例子。

《乙瑛碑》中有兩個「孝」字,寫法和「教」字左邊完全不同。「孝」字上面一個樣子同「十」,一個同「乂」,通常說兩個交叉,正好用了橫豎撇捺四個基本筆畫。這個寫法是從金文來的,把金文「孝」字切分為三部分,分為「十」「乂」「子」,這是隸定時做了這種切分。而「教」字甲骨、金文明明有兩個交叉,卻刻意避免了和「孝」字類同,其中古人的用心要好好體會。

篆書也是在變化中的,大篆和小篆也有不同,小篆到後世藝術化了,樣子更多,離大篆也更遠。通常說到文字發展,往往認為大篆到小篆、小篆到隸字,實際上也有大篆到隸字的,光看小篆未必理解隸字來歷。

隸書「孝」字寫法很多,其中的撇有一筆寫的,也有分兩筆的。其中的撇有一筆寫的,也有分兩筆的。東漢末《曹全碑》「孝」字有不同寫法,有一種和《西狹頌》「教」字左邊已經沒有什麼兩樣,這是文字演變的結果,恰好一致,八分開始走向真書。但不等於說,你也可以拿「孝」其他寫法,右旁配上一個「攴」,就是「教」字新的寫法了。這是個危險的想法,你正在用「孝」字改造「教」字,在隸書中是不能這樣隨意改的,暴露岀對文字來源不理解。

「教」右旁是「攴」,我們現在寫「攴」,就是根據篆字隸定出來的。如果你去查字典,「攴」部又作「攵」,很顯然,「攵」是「攴」更簡化的寫法。其實嚴格點說,「攵」下面應該是「又」,你看《乙瑛碑》、《西狹頌》下面就是「又」,有一橫的,《孔宙碑》一橫就不見了。

清·蔣和

今後你看見這樣下面是「又」的寫法,如清代蔣和這個「放」字,就知道右旁原來是「攴」。

簡言之:

· 寫篆書要懂篆法。

· 寫隸書要懂隸法。

· 隸法屬於文字學,多臨帖也可以了解隸法。

大多數人都沒有上過古文字課,以前學隸書,就是多臨漢人的字帖,記住帖上的寫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創作作品,遇到沒有把握的字,要多查字典。這樣也可以過隸法這一關。

居延漢簡中的「教」字

還有一個方法,近幾十年大量漢簡出土,那上面提供了許多新的寫法,豐富了隸字的形體。如居延漢簡中的「教」字,非常生動活潑。這是真正漢人的手跡,各位可以留心。

下一課繼續講隸法,謝謝。

本節要點

· 隸法是隸字的寫法。

· 隸字的來源。

· 隸字的變化。

複習思考:

· 《千字文》中「知過必改」四字,寫成八分是怎樣的?

· 試把這四字寫成一符合格式的橫幅作品。

·

這個字是清代蔣和寫的,研究一下這是什麼字?為什麼可以這樣寫?

相關焦點

  • 寫篆隸,要懂得文字的來源和演變,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寫法
    我們讀書識字是從正楷字開始的,一看見兩個十字,習慣上把兩個十字當作草字頭。在隸書中,原本竹字頭的字也隸變為兩個十字,許多人就說,隸書中竹字頭變成草字頭了,其實只是竹字頭隸變結果和草字頭一樣而已,並非竹變成草。《乙瑛碑》中這幾個字,看起來好像都是草字頭,這個講法是有問題的,其實這些草字頭表示的意思並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無關。
  • 肩水金關漢簡,篆書、隸書、隸草、草書全都有
    因此,我們大膽地推測成熟隸書的形成至少可以推算到漢武帝晚期。 二、《金關簡》隸書的特點 筆畫特徵 橫筆多蠶頭雁尾、撇捺有波磔、筆畫粗細較均勻,末筆偶有粗筆,折筆方折突出。其中橫筆的蠶頭雁尾和撇捺的波磔起勢是成熟隸書最突出的特點,橫筆突出,加上左撇右捺的波磔,使隸字重心壓縮,從而形成扁平之勢。
  • 史晨碑隸書集字《陋室銘》,太美了-SPGA
    六、點法《史晨碑》的點多作三角形,具有方向性;也有的上點寫作短橫的,如「禮」字、「社」字、「主」字的上點均寫作短橫。[9]結體《史晨碑》結體端莊典雅,綽約多姿,主要有以下特點:端莊整飭,肅穆秀潤。《史晨碑》隸法純正,線條以圓筆為主,方圓兼得,剛柔相濟,舒展優雅,將端莊、工整、雍容、典雅、肅穆、秀逸集於一身,儼然有君子之風。
  • 隸中之草:石門頌,學隸書最不應該錯過的名碑
    《石門頌》,出於陝西褒城縣褒斜道,是東漢摩崖刻石中最有藝術性的隸書名碑之一。褒斜道石門的東西兩壁及附近,現存古代摩崖石刻百餘品,其中最有藝術價值的十三個,被稱為「石門十三品」,其中有《石門頌》《大開通》《石門銘》等隸書和魏碑名品。石門十三品最初位於褒斜道兩旁的崖壁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該地興修水利,水庫將淹沒刻石所在地。在各方的建議下,石門十三品被由崖壁上完整取下,移至漢中博物館永久收存。
  • 品讀楊峴那恣肆的草隸
    首先明確一下草隸的概念,草隸一般有兩種概念,第一種是相對於今隸而言,今隸是「真書」,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楷書,故草隸多指「由隸書向正楷變化過程中帶有較多隸書特點的楷書而言。」也就是帶有隸意的早期楷書,史書中的草隸多取此意;第二種是指「草率書寫的隸書」。筆者所談楊峴草隸皆取第二種概念,並在其基礎上擴展為「草率書寫或摻用些許草法的隸書」。
  • 探究隸書的起源及在歷史各時期的發展,怎樣練好隸書:隸書雜談
    有關隸書的名稱,卻還有另一種說法:在《晉書衛恆傳》和《說文解字序》中將隸書認為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將隸書中的「隸」解釋為「隸屬」之意,認為「佐助篆所不逮」,隸書是篆書的輔助與補充。隸書是因此而得名。漢代隸書:漢代時期,接承秦制。小篆仍是通用文字,但應用有局限性,隸書則成為人們的主要書寫應用文字。西漢前期(漢武帝以前)的隸書發展基本延續秦隸,有明顯的篆隸夾雜,亦篆亦隸的特徵。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
  • 名家名作丨「當代隸書第一」劉炳森先生作品於甘肅文源藝術館展出
    書藝向以隸、楷著稱於世,併兼長行、草。傳統功力深厚,書風凝厚穩健而又俊逸瀟灑,其出版物總發行量達200餘萬冊,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劉炳森書藝向以隸、楷著稱於世,併兼長行、草。隸法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用現代的審美意識並參以姊妹藝術
  • 千字文廣釋 杜稿鍾隸,漆書壁經
    分別由草書、隸書、漆書、古文等字體書寫。順便說一句,「墳」專指古籍,「墳」專指墳墓,簡化後兩字合一。【杜,杜度也。鍾,鍾繇也。稿,草稿也,凡作文稿,多用草書,故謂草書為稿。漢章帝時,杜度善作草書。隸,賤者之稱。秦始皇時,程邈始變古文篆書為隸。以其簡捷,便於徒隸,故謂之隸。魏鍾繇善作此書。】
  • 清代隸書成就最高者,居然是他?
    在這篆隸中興的書潮中,何紹基隸書的創造性與整個清代隸書發展有著緊密聯繫。 顯然任何藝術都有其發展的過程,何紹基的隸書亦是如此,他四十二歲為石卿所臨摹的《魯峻碑》就與此大相逕庭,該帖的用筆已方折為主,通篇大小一致,字與字之間有明顯的對比變化,而何氏六十二歲書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易林》隸書冊卻又是另一種風貌。由此可以看出,何紹基隸書風格的形成也是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 淺談秦朝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
    可見, 書道的變化會因主要書寫工具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相應的審美和設計也會受到一定的局限和規範。當然, 記載秦篆的載體並不僅僅是竹木簡, 刻於石壁、鑄於銅器、書於布帛、刷於彩陶的作品也是比較多的。只是因為金石載體堅固不變、傳之久遠, 所以今人見之最多、最清晰的往往是銅鑄和石刻上的文字。
  • 不看不知道,隸書原來還是這樣來的
    兩漢 300 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漢字在不斷變革中而趨於定型。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一種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隸書在東漢進人了形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
  • 隸書那些事兒「漢字書法史3」
    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一種文字,有這樣的傳承了。我們仔細看簡牘上的字啊,它的筆畫已經在趨向於橫平豎直。篆書筆畫那種彎圓繚繞之感,在初期階段的隸書中逐漸減少。在筆畫趨向直的過程中,還注重粗細肥瘦變化之美,這都是篆書所沒有的特點。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隸書」由當時使用它的人多為「徒隸」(下級 胥吏)而得名。也有人稱它為「左書」,「左」即「佐助」的「佐」字,左書是佐助篆書的意思。隸書主要是在秦漢兩代使用,秦代使用的隸書稱為「秦隸」或「古隸」,漢代使用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由於今隸的波磔(zhé)向左右分開,像個八字,因此又叫做「八分」或「八分書」。
  • 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解碼隸書
    二、蠶無二設;波捺之筆處於主筆地位,個字中不允許出現三個以上的蠶頭。三、雁不雙飛;一個字中不能有三個以上的雁尾出現,如多橫的字應選取最關鍵的一橫作為雁尾。四、左右舒展;隸書字形為扁方,上下緊縮,而左右的撇捺之筆儘量伸展,形成橫勢。
  • 史上最美八大隸書,值得收藏!
    但就今天看來, 楷、隸、行書很實用, 在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廣泛地運用。 字內布白較少, 厚重感、體積感較之其他漢碑尤為明顯, 每個字所佔用的空間也較為勻稱, 複雜的變化都表現在筆畫內部。
  • 隸中之篆:褒斜道摩崖石刻拓片和原石,高清圖欣賞
    隸書的大家庭裡除了張遷碑、禮器、乙瑛、曹全等,還有一些碑刻比較經典,甚至說比較另類。因為這些隸書不像傳統的隸書那樣講究規則,什麼字形扁平,什麼蠶頭燕尾,什麼一波三折……它們有其自己的風格,而且,它們出現的時期要早於以上這些成熟的漢隸碑刻。康有為稱這些碑刻為「隸中之篆」。褒斜道摩崖石刻就是這樣的隸書。
  • 隸書起源新議
    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班固《漢書》:「是時,始建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除此之外,衛恆《四體書勢》也執隸書源於秦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    上文所見「初有隸書」「始建隸書」「秦既用篆與隸書者,篆之捷也」都可看到其觀點為隸書源於秦始皇時。
  • 隸書,靜心養神的良方
    書法裡面有著多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字體,如篆、隸、魏碑、草、行、楷等,要是單從以全神貫注、一筆不苟、節奏緩慢、調理氣息等手法來達到靜心養神效果的話,學練正書是最有效的途徑。那就是篆、隸、魏碑及楷書幾個大類。這幾個正書字體,其結構規範嚴謹,筆畫楷法森嚴。寫者非靜下心來、非認真一筆不苟是寫不好的。
  • 漢儀赤雲隸│我是你不一樣的字體煙火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款由漢儀字庫獨家設計的創意隸書字體——漢儀赤雲隸。隸書者,講究「結體扁平工整」之形,漢儀赤雲隸是由漢儀字庫出品的一款印刷字體,字體筆觸粗細適中,書寫端正,具有很好的視覺感,適合應用於藝術設計、平面宣傳設計、網頁設計,書法字帖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