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美國傳教士:如果勤勞能致富,中國人將成最富有的民族

2020-12-11 騰訊網

本文題目中的外國人名叫阿瑟·史密斯,1872年,他27歲的時候來中國,在中國一共居住了54年,本文寫於1894年之前,此時的他已經在中國居住超過了20年。

中國人的勤勞現在已經獲得全世界公認。

在清末的時候,這位外國人說,中國人全力以赴,基本上看不到懶漢。

他驚嘆中國人的勤勞程度,在文章末尾,他這樣說:

人們忍不住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有朝一日,白種人和黃種人進入前所未有的的激烈競爭時,誰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呢?

他認為,中國人的一大特點就是早起

人們趕路,通常半夜就會起身,但不論你什麼時候出發,都會在路上碰到手拿叉子、肩背籮筐的拾糞工。

當沒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時候,拾糞就變成了一件永遠也做不完的事情。

店鋪營業很早,通常工人5更天就起床(凌晨3點-5點)。

有的官員凌晨2點就要去皇宮值班(後面會詳說)。

在上海夏季凌晨5點半,外國人還沒動靜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幹完半天活了。

他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是充滿活力的民族,而且外國人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工作模式。

他將中國人分為四類,知識分子、農民、公認和商人,分別說明了他們如何勤奮。這些記載是很有歷史價值的,讓我們今天也能看到當時清末的社會情景。

1.知識分子

中國政府常常賣官賣爵,為有錢人開後門,但這絲毫不影響中國人讀書的熱情。

中國經常出現祖孫三代共同為一個職位而參加考試的情況,有的80歲、90歲的老人還在參加考試,這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看不到的。

1889年,福州總督報告說,當地秋試中有9位年過八十、2位年過九十的考生通過了應試。

河南總督也同樣報告說,當地有13位年過八十、1位年過九十的考生,他們全部通過了為期九天的嚴格考試,所寫文章簡明精煉,絲毫沒有流露出暮年的跡象。

最令人稱奇的是安徽總督的報告,那裡居然有35位年過八十、18位年過九十的考生。

從這裡也能看出,安徽自古就是考試大省,今天也一樣。

當時出現了一萬多名考生,競爭一個職位的現象。

他不知道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中國考公務員,也出現過這樣的比例。

2.農民

中國農民甚至比知識分子更加勤奮,幾乎全年無休。

無疑,其他國家的農民大概也是如此,但是中國農民的勤勞是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

天津的船夫在河水凍住的時候,就拉冰橇、搞搬運,賺一些外快。

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就編草帽,搓草繩。

中國婦女幾乎沒有閒的時候,即使在閒聊,手裡也不停地忙活,要麼納鞋底,要麼搓棉花。

3.商人和工人

他稱這個階層的人甚至更拼命。

營業時間非常早,關門很晚,記帳規則非常繁瑣,每天僱員光清點帳目都要忙到很晚。實在沒事可做的時候,他們也不會閒著,甚至坐下來挑揀銅錢,看看有沒有罕見的有價值的。

4.官員

這篇文章中,他記載了一位官員的一天,忙碌到令人無法想像。這位官員向外國使館的一位翻譯抱怨自己太過勞累:

他每天凌晨兩點就要離家去皇宮值班,一直到早晨六點才結束。身為內閣大臣,早晨六點到上午九點,他要在朝中議事;

身為兵部大臣,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他必須在兵部辦公;

身為刑部要員,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他要在刑部處理公務;

身為外務部的資深部長,下午兩點到下午五六點,他還要去外務部工作。

除了身兼數職的本職工作外,他還要幫其他部門分擔一些工作。這樣一來,他每天都得在晚上七八點後才能回家休息。

半年後,他就因過度勞累,而與世長辭了。

我沒有查到這個官員是誰,這人必須身兼數職,必須去世在1894年之前,而且得是累(病)死的。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但他仿佛已經看到中國人的未來,覺得中國未來可能會非常興旺富裕:

如果所羅門的那句經濟學格言——「勤勞能夠致富」是正確的,那麼中國人無疑會成為世界上最興旺、最富有的民族。

但前提條件是,中國人必須彌補他們明顯缺乏的一些基本品德,比如真誠,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勢必會獲得他們無比勤勞所帶來的全部報償。

總結:

我們讀書都會遇到身邊有這樣的同學:他們無比的勤奮,勤奮到無法想像,但成績總是不好不壞,處於中上等。

勤奮固然重要,但創造力,頭腦的開放程度也同樣重要。

中國人的勤勞是毫無疑問的,但清末的讀書人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修辭文章之上,農民花大量時間在撿牛糞、納鞋底這樣的瑣事上,清朝的官員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內鬥上。

想起來,非常令人惋惜。

勤勞,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基本上都是公認的優秀品質。

現在距離他說的「不久的將來」,已經過了一百多年。

中國人的勤勞得到應有的回報了嗎?

已經得到一些了,中國正在走向富強,但還遠遠不夠。

相關焦點

  • 140年前,美國傳教士看到中國場景,說出了一個預言,如今已應驗
    ,比如曾經就有一位來中國旅遊的美國傳教士,他就拍攝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現狀可以說是十分悲慘的。美國傳教士見到中國場景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清朝末年,中國百姓的生活環境是十分惡劣的,人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而且還時刻面臨著意想不到的危險,所以當時的人民大多都勤勞簡樸,也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中國老百姓的身體素質是非常高的,身體抵抗力也很強悍。
  • 百年前,美國傳教士看到苦難的中國人,留下預言百年後應驗
    由於科技落後,當時留下來的照片並不多,但我們可以從旅華的美國傳教士口中了解到這段悲慘的歷史,了解到當時中國人的苦難。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他自己編著的書本《中國人氣質》中,詳細記錄了他在140多年前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 勤勞的國人讓老外佩服!英國學者:不努力,未來就要為中國人工作
    眾所周知,我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之所以能達到這個地位,很多人認為是得益於我國的人口紅利。但是單單只是這一個原因嗎?如果是因為人口,那和中國人數旗鼓相當的印度怎麼沒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因為勤勞「逼瘋」老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人的勤勞。中國人的勤勞是全世界聞名的,可能我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如果去東南亞國家就可以發現,就拿馬來西亞和泰國舉例,你會發現當地餐館大多數時間都是關著門。
  • 去了國外才知道,中國人到底多勤勞?外國人驚嘆:中國人真可怕
    平時,我們總是聽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類似這樣的話另外,還有一個美國朋友曾經跟我「吐槽」,說他們家對面來了一家中國人,夫妻倆開了一家小小的中國餐廳,他們一年365天不休息,天天開門,而且也沒有另外請工人,把美國人都「嚇死」了。
  • 為什麼晚清民初的西方傳教士,沒有特別狂熱的傳教行為?
    本文是李天綱為《邵武四十年:美國傳教士醫生福益華在華之旅,1892—1932》(小愛德華·布裡斯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11月)撰寫的序,澎湃新聞經授權首發,略有刪改。本文原標題為《跨越石牌門:新伯利港與邵武之間的人生》。清末民初,歐美國家有大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人數之多,現在想起來令人不可思議。
  • 中國人有多勤勞?世界上最窮最亂的地方,中國人卻擺地攤年賺百萬
    世界上最窮最亂的地方,中國人卻擺地攤年賺百萬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世界有名的國家,然而到了百年前因為落後而被人欺辱,隨著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而以40年的時間超越全世界上百年的發達國家,中國人的勤勞努力得到了世界所有人的認可,可以說論起吃苦耐勞,估計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中國人。
  • 農民痛哭:為何我勤勞卻依舊清貧?勤勞致富是假的?其實不然
    古語有云:「天道酬勤」,今有人言:「勤勞致富」。然則卻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那就是勤勞卻很少有大富大貴的「農民」。許多農村孩子在小時候就聽過一句話:「勤勞致富」。而大城市的人也聽過一句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 一個人想發達,不是只靠勤勞,而是要做到這3點,才能越來越富有
    勤能致富,真的嗎?不信,你看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都處都充斥著這四個字。如:獨家小院的大門上,客廳的牆上,學生的書桌上等。事實又上如何呢?勤不一定能讓人成功,但不勤勞肯定不會富有。這句話出自荀況的《荀子勸學篇》它原是告訴大家學習要勤奮,通過持之以恆,就必能收穫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富蘭克林說:「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所以一個人想要成功,如果只是單一、機械地重複勞動,那他也不可能越來越富有,越來越發達。
  • 傳教士——近代中國文明的推進者和改良者
    優秀的民族對於先進的文化最善於積極採納,與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和貫通。比如中國近代的海派文化,它是真正的中西合璧的文化精髓,精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可惜後來被消滅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反思傳教士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傳教士的許多行為並不完全屬於宗教,許多都是世俗化行為,比如創辦學校、醫院、傳播科學、救濟災民。。。。
  • 美國工人懶散,中國工人勤勞?中國員工敬業度5%,全球倒數
    中國工人的勤勞受古今文化經濟因素影響 中國工人傳承了中國人歷來的勤勞品質勤勞"是古文裡面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可見,古人很早就知道勤勞的重要性,勤勞的思想觀念也被他們一代一代的傳承著。 即使到現在我們的祖輩父輩也時刻我教導我們"勤能致富"、"勤能補拙","勤儉節約";學校老師也教育我們"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笨鳥先飛";工作後,老闆希望我們把"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兢兢業業"。
  • 世界公認最聰明的民族是中國人還是猶太人?
    不同地區的人們因為飲食,語言,文化的不同,也結成了不同的民族。有些民族和他們建立的國家在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但卻後來消失不見。也有一些民族和國家最終經歷過大浪淘沙,至今仍在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你知道世界上公認的最聰明的民族有哪些嗎,究竟有沒有我們中國人呢?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同樣世界上各種族也沒有優劣之分。
  • 提起經商賺錢,中國人最大的「對手」是猶太人?看完醍醐灌頂
    俗話說最勤奮的人是中國人,而最聰明的人是猶太人。自古以來,中國人秉持著「勤勞致富」的理念,不少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不少財富。這兩個民族一個身在富庶之地,一個天生與磨難相伴,猶太人歷經千帆,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猶太王國,定都耶路撒冷,然而僅僅過了70年,猶太人就進入了顛沛流離的日子,被外來民族驅趕,後來猶太人被迫離開耶路撒冷,開啟了長達千年的流浪。
  • 清末男子的髮辮有多髒?傳教士:氣味令人作嘔,天熱根本不敢靠近
    幾個月後,一句「口號」在全中國流傳開來,即「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史稱「剃髮令」,強行要求漢族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目的是從思想上控制人們,削弱他們的反抗意識,
  • 中國人為什麼沒猶太人富有?和他們相比,我們終究差了一種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公認聰明的民族,一個是中國人,一個就是猶太人。但是,更多人則認為,這個世界上猶太人更聰明,因為他們最有錢。既然都一樣聰明,為何中國人不如猶太人那樣會積累財富呢?中國人為什麼覺得借錢難為情?
  • 傳教士在中國
    他們到北京時,傳教士在中國朝廷的最後一位開路先鋒也正好去世。1688年的頭幾個月就成了轉折點。直到這時,傳教士派到中國的人都是歐洲的天主教徒,但都得聽葡萄牙國王的號令行事,因為葡萄牙國王依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訂的條約,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二分天下,而將亞洲的天主教傳教劃為自己的保護區。這幾位法國教士雖然是注入了新鮮血液和人力,但也對葡萄牙的獨大地位形成挑戰。
  • 中國人這麼勤勞是為了什麼?還不是沒外國人過得好
    中國人這麼勤勞是為了什麼?還不是沒外國人過得好出國遊的時候,經常能在國外看到很多「閒人」,明明是工作日,國內的大街一般是冷清清的,但是國外卻還是比較熱鬧。很多遊客都不禁有這樣的疑問,外國人都不用上班嗎?
  • 傳教士:氣味讓人嘔吐,夏天根本不能靠近
    建立清朝的民族是北方的滿族,按照滿族的要求,清朝的中國人都必須留長辮,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清朝時期的中國人都是將頭髮往後紮起來的。雖然在中國其它的封建朝代,人們也是大部分留長髮,但是其它朝代大都是所心所欲,沒有什麼髮型要求。而中國古代留長髮主要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因此鮮少有修剪頭髮的人。但是到清朝不僅必須留長髮,還必須要編起來。
  • 勤勞的中國人,每天繃得像一根弦,一生忙忙碌碌究竟為了什麼?
    人們在提到中國人的時候,總是會把中國人和勤勞、肯幹這兩個詞語聯繫在一起。我們自己在提到先人的時候,也總是會說他們勤勞並且富有智慧。那麼中國人到底勤勞到什麼程度呢?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秦昊已經成為了我們一種優良的傳統了。人們傳統意義上的思想觀念都離不開勤勞這兩個字,並且一個勤勞的人,會讓另一個人對他的印象特別好。
  • 西方傳教士在清廷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東方對西方的了解
    由於西方著作的翻譯如果要有被人閱讀的機會,就必須譯成可誦的漢文,又由於即使傳教士中最有造詣的學者(像偉烈亞力)也不能寫出任何典雅的文學語言,因此必須採取一種特殊的寫作方法。 實際上這是耶穌會士早在250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方法。首先,外國傳教士把原文口譯給他的中國助手聽。然後,助手把口頭翻譯改寫成文言文。
  • 中國人和猶太人作為世上最聰明的民族,為何二者命運相差那麼大?
    比如: 他們對金錢和權力極為的貪婪,在遷移到某個民族後,他們就會不擇手段掌控這個國家的錢財和物資,然後控制當地的命脈獲得不應該擁有的權力。當擁有權力後就應該承擔這個權力的責任,但他們卻利用權力打通商路謀求私利,責任方面能避則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