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題目中的外國人名叫阿瑟·史密斯,1872年,他27歲的時候來中國,在中國一共居住了54年,本文寫於1894年之前,此時的他已經在中國居住超過了20年。
中國人的勤勞現在已經獲得全世界公認。
在清末的時候,這位外國人說,中國人全力以赴,基本上看不到懶漢。
他驚嘆中國人的勤勞程度,在文章末尾,他這樣說:
人們忍不住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有朝一日,白種人和黃種人進入前所未有的的激烈競爭時,誰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呢?
他認為,中國人的一大特點就是早起:
人們趕路,通常半夜就會起身,但不論你什麼時候出發,都會在路上碰到手拿叉子、肩背籮筐的拾糞工。
當沒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時候,拾糞就變成了一件永遠也做不完的事情。
店鋪營業很早,通常工人5更天就起床(凌晨3點-5點)。
有的官員凌晨2點就要去皇宮值班(後面會詳說)。
在上海夏季凌晨5點半,外國人還沒動靜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幹完半天活了。
他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是充滿活力的民族,而且外國人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工作模式。
他將中國人分為四類,知識分子、農民、公認和商人,分別說明了他們如何勤奮。這些記載是很有歷史價值的,讓我們今天也能看到當時清末的社會情景。
1.知識分子
中國政府常常賣官賣爵,為有錢人開後門,但這絲毫不影響中國人讀書的熱情。
中國經常出現祖孫三代共同為一個職位而參加考試的情況,有的80歲、90歲的老人還在參加考試,這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看不到的。
1889年,福州總督報告說,當地秋試中有9位年過八十、2位年過九十的考生通過了應試。
河南總督也同樣報告說,當地有13位年過八十、1位年過九十的考生,他們全部通過了為期九天的嚴格考試,所寫文章簡明精煉,絲毫沒有流露出暮年的跡象。
最令人稱奇的是安徽總督的報告,那裡居然有35位年過八十、18位年過九十的考生。
從這裡也能看出,安徽自古就是考試大省,今天也一樣。
當時出現了一萬多名考生,競爭一個職位的現象。
他不知道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中國考公務員,也出現過這樣的比例。
2.農民
中國農民甚至比知識分子更加勤奮,幾乎全年無休。
無疑,其他國家的農民大概也是如此,但是中國農民的勤勞是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
天津的船夫在河水凍住的時候,就拉冰橇、搞搬運,賺一些外快。
農民在農閒的時候,就編草帽,搓草繩。
中國婦女幾乎沒有閒的時候,即使在閒聊,手裡也不停地忙活,要麼納鞋底,要麼搓棉花。
3.商人和工人
他稱這個階層的人甚至更拼命。
營業時間非常早,關門很晚,記帳規則非常繁瑣,每天僱員光清點帳目都要忙到很晚。實在沒事可做的時候,他們也不會閒著,甚至坐下來挑揀銅錢,看看有沒有罕見的有價值的。
4.官員
這篇文章中,他記載了一位官員的一天,忙碌到令人無法想像。這位官員向外國使館的一位翻譯抱怨自己太過勞累:
他每天凌晨兩點就要離家去皇宮值班,一直到早晨六點才結束。身為內閣大臣,早晨六點到上午九點,他要在朝中議事;
身為兵部大臣,上午九點到十一點,他必須在兵部辦公;
身為刑部要員,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他要在刑部處理公務;
身為外務部的資深部長,下午兩點到下午五六點,他還要去外務部工作。
除了身兼數職的本職工作外,他還要幫其他部門分擔一些工作。這樣一來,他每天都得在晚上七八點後才能回家休息。
半年後,他就因過度勞累,而與世長辭了。
我沒有查到這個官員是誰,這人必須身兼數職,必須去世在1894年之前,而且得是累(病)死的。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但他仿佛已經看到中國人的未來,覺得中國未來可能會非常興旺富裕:
如果所羅門的那句經濟學格言——「勤勞能夠致富」是正確的,那麼中國人無疑會成為世界上最興旺、最富有的民族。
但前提條件是,中國人必須彌補他們明顯缺乏的一些基本品德,比如真誠,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勢必會獲得他們無比勤勞所帶來的全部報償。
總結:
我們讀書都會遇到身邊有這樣的同學:他們無比的勤奮,勤奮到無法想像,但成績總是不好不壞,處於中上等。
勤奮固然重要,但創造力,頭腦的開放程度也同樣重要。
中國人的勤勞是毫無疑問的,但清末的讀書人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修辭文章之上,農民花大量時間在撿牛糞、納鞋底這樣的瑣事上,清朝的官員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內鬥上。
想起來,非常令人惋惜。
勤勞,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基本上都是公認的優秀品質。
現在距離他說的「不久的將來」,已經過了一百多年。
中國人的勤勞得到應有的回報了嗎?
已經得到一些了,中國正在走向富強,但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