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說牛,牛年探牛,一天比一天牛。
在溫州,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畫家喜歡畫牛,溫州俚語中也有不少關於牛的故事,還有不少地名、島嶼都帶「牛」字。
記者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了解到,溫州共有近百個含「牛」的地名,大多為山峰名,其餘不乏道路街巷、隧道、礁、陸地島嶼和池塘、橋梁等等。
趁牛年將近,接下來,記者就帶你開啟一段在溫州的「尋牛之旅」。
30多座山都很「牛」
在溫州,帶有「牛」字的山就有30多座,其中包括牛角尖、牛頭山、牛蹄尖、牛吃水、老牛塘、眠牛山等等。它們大多位於文成縣和泰順縣,較有意思的「牛角尖」就位於泰順縣筱村鎮。
以牛字給山命名,大多因為形似,這裡首推市區的牛山,因山峰形狀像牛而得名。道路街巷中帶「牛山」的也不少,比如甌海新橋街道的牛山路、鹿城區的牛山北路、甌海梧田街道的牛山南路等等,還有樂清柳市鎮也有一條牛山路。
牛山 張嘯龍/攝
同樣的還有永嘉的烏牛街道。奇峰怪石號烏牛,獨立江邊幾千秋。據《永嘉縣地名志》載:烏牛舊稱象浦,境內江邊有一巨石,色黑。漲潮時,江水淹沒「牛頭」「牛尾」,只露出「牛背」,退潮時,全身裸露,形似水牛在伸頸喝水。「烏牛」因此而得名。
俯瞰烏牛 張嘯龍/攝
平陽有座臥牛山也廣為人知,不僅因為這裡有商周時期的臥牛山文化遺址,更是因為這裡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的故裡。「臥牛山下農家子,牛背謳歌帶溪水。欲砍青階竹作鞭,牽牛去耕天下田。」這是蘇步青作的《臥牛山謠》。
「牛礁」島嶼別有趣味
在溫州的礁石、島嶼裡,也有「牛」的影子,而且,它們的取名頗有意思。比如洞頭的東屏街道,有個牛鼻孔礁,在洞頭大門鎮,有水牛礁、東牛礁、烏牛礁,在蒼南,有牛背礁,平陽則還有個下水牛礁。
陸地島嶼的取名也是別有趣味,比如洞頭有個牛腳嶼和牛鼻嶼。
「牛村」產業頗有特色
在樂清市城東街道有個牛鼻洞村,這個村自1985年開始生產頭盔,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不斷得到提高,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經過多年的發展,牛鼻洞村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摩託車頭盔生產專業村。
永嘉縣東城街道有個牛倫村,村內植被豐富,土地肥沃,主產水稻和番薯,盛產中草藥,素有「高山上的中藥庫」之美名。
出產於永嘉縣烏牛等地的烏牛早茶,系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4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烏牛早茶」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烏牛早」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烏牛早茶是中國茶類中特早發芽的品種,3月上旬即可採制,採制期在一個月內,用它加工的烏牛早龍井,味醇氣香,色澤翠綠,為茶中珍品。
兩處帶牛古文化遺址
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有個牛頭頸遺址,於1961年被發現,範圍約6000平方米。遺址內的物品多分布在山坡地表,曾發現一處30釐米厚的文化堆積層。在採集的標本中,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泥質黃陶等陶器,有罐、壺、尊等器物,有錛、矛、鑿、箭鏃等石器。
在平陽騰蛟鎮騰帶村,同樣有一處臥牛山遺址,於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面積約2000平方米,內涵豐富。根據採集標本特徵分析,此處遺址屬新石器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遺址,這也是繼騰蛟鳳山遺址後被發現的另一重大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體現了此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臥牛山遺址於2010年被平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溫州水牛」聯合國有名
「溫州水牛」有多牛?早在2015年,溫州水牛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也是溫州市唯一被列入的品種。
據了解,溫州水牛主要分布於平陽、瑞安、永嘉、泰順、文成及樂清等地,為農村重要的大型家畜,可用於犁田,也可培育為優質奶牛。但由於近年來,農田機械化耕作後,農村水牛養殖越來越少。1984年我市農業部門曾對溫州水牛進行過調查統計,當時溫州水牛存欄數為29502頭,佔全市存欄牛的24.87%%,達到一個頂峰,以後就一直呈下降趨勢。
溫州人牛,溫州牛更牛,溫州水牛產奶,據說全世界都很難找出「第二家」。溫州水牛具有良好的泌乳性能,奶水中全乳固體、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分別比普通奶牛高出了77%、248%、102%。這些優點不僅令溫州水牛位列「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甚至被載入聯合國糧農組織編寫的《水牛》專文。
據說,在平陽鶴溪曾有一頭被譽為「超級奶牛王」的水牛。它體重1450公斤,不但是中國最大的水牛,而且是一頭能產奶的水牛,日產奶超過20公斤。
溫州水牛 陳盈盈/攝
畫牛成「最牛的畫家」
都知道「水牛」是溫州的名貴資源,但是你可知道,溫州有位畫水牛的大家,名叫林曦明,是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剪紙學會名譽會長。有趣的是,林曦明一生似乎都與牛有著解不開的情緣,他於1925年出生在永嘉烏牛,屬牛,號烏牛。溫州水牛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又因為他是畫界最會畫牛的,因此美術界稱他是「最牛的畫家」。
林曦明四歲學畫,那時便開始畫田裡耕作的水牛。後來在「文革」期間,林曦明被下放到上海奉賢農場勞動,身處逆境,他依然堅持在海灘上畫畫。他曾經用糖果引來眾多放牛娃,把牛集中起來,供自己寫生,從而畫了上千幅牛,練就了畫牛的高超技藝。他刻畫的水牛各具特色,憨厚敦實、意態悠閒,形象生動真實,可謂「曲盡其態」,神採煥發。他筆下的牛有《牧牛圖》《烏牛圖》《五牛圖》《春牧圖》《春牛圖》等作品。
《春牛圖》
《春意圖》
溫州的「牛」俚語
「牛有這麼大力氣,馬有這麼大力氣」「牛走過看不見,蝨子爬過密密掐」……溫州方言中有關「牛」的俚語廣為流傳。
民俗學專家金文平介紹,「牛有這麼大力氣,馬有這麼大力氣」講的是雙方實力相當,特別用於勸架的時候。「牛走過看不見,蝨子爬過密密掐」則是形容人大事幹不好,小事斤斤計較。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剛流行戴墨鏡時,有一句俚語「你是從皮坊巷來的嗎」,也與牛有關。這故事要從市區西門一帶的皮坊巷說起。在過去,皮坊巷是宰牛的集中地,當時,宰牛前有個規矩,為了不讓牛看到殺它的榔頭,屠夫們會給牛眼睛蒙上黑布。因此,「你是從皮坊巷來的嗎」這句話就用來打趣戴墨鏡的人,形容他像皮坊巷的牛。
溫州有座橋名為「瞞鼓橋」,因橋邊有家瞞鼓店得名。這座橋引申出了一句跟牛有關的俚語,「阿爸被牛撞死了,他往鼓裡伸冤」。這句話形容的是人怕大欺小,因為打不過牛,就找牛皮做的鼓來給自己伸冤。
熱熱鬧鬧「打春牛」
過去,在溫州,「打春牛」又稱鞭土牛、鞭春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宋兩代。
「打春牛」活動多在立春時節,因為立春過後,農民們就要開始備耕了,所謂「牛在田中急」。「打春牛」活動主要是春牛過街,兩旁人們拿著粘有紙花的竹編,爭著打春牛,以示農事如意。
在永嘉縣橋下鎮茗岙社區,開犁節是近幾年興起的民俗活動,主要以茗岙雲霧梯田為媒,以盛大農事活動為介,重現茗岙人民古老的開犁儀式,表達永嘉人敬牛、愛牛、崇牛的農耕文化傳統。在過去,茗岙還有牛市節,始於清末,每到節日,瑞安、樂清、青田、縉雲、仙居、麗水及永嘉各地的牛販都會雲集茗岙,進行耕牛交易,還有交易農具和生活用品,民間藝人則會集此地製作米塑、雕糖畫等。
茗岙開犁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牛」美食讓人流口水
說到牛,必然少不了關於「牛」的美食。瑞安湖嶺牛肉、平陽黃牛骨、蒼南牛肉羹……一提起,都是讓人直流口水的美味。
湖嶺牛肉,在溫州人口中,那是公認的好吃。湖嶺黃牛,又稱「甌越膘黃牛」,被譽為「中國中原四大牛種之一」。它吃的是田間的野草,飲的是地下的清泉,因此產出的肉質鮮嫩,味道純正。
湖嶺牛肉 張嘯龍/攝
即使在如今澳洲和牛、日本神戶牛肉當道的時代,湖嶺牛肉在溫州老一輩心裡依然佔據重要的分量。湖嶺牛肉有種特有的鮮甜,口感勁道,又香又有嚼勁,讓你停不下來。
平陽黃牛骨,則憑藉味美價廉的優勢,虜獲不少溫州市民的胃。喝著清爽的啤酒,啃著細嫩鮮美的牛肉,再用吸管吸一口牛骨髓,舒服!
牛肉羹,在蒼南小吃中擔當了重要角色。走在蒼南,無論是路邊小攤還是沿街店鋪,都能看見賣牛肉羹的招牌。它做法簡單,把牛肉打成肉泥,裹點澱粉,加入少許鹽、味精,攪拌均勻,再一點點刮下拋進沸水中,煮熟撈起加點紫菜蝦米,一碗有嚼勁的牛肉羹便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