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

2020-12-07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135周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由李丹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悲慘世界》(1978年再版)

1958年改編電影《悲慘世界》海報

以孤女珂賽特為「招牌」的2012年音樂劇改編版《悲慘世界》海報

《悲慘世界》在中國

1978年5月,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譯製完成故事片《悲慘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58年出品)。影片開始,是配音演員畢克的旁白:「只要世界上還有愚昧和貧困,那麼,像本書這一類的作品不會是沒有用的——維克多·雨果。」

譯製片《悲慘世界》在國內上映時,小說《悲慘世界》中文譯本尚未出齊。《悲慘世界》的中譯本共分五卷,由曾留學法國的翻譯家李丹和方於夫婦合譯。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78年再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80年出版第三卷、第四卷,1984年出版第五卷。第一卷至第四卷譯者署名李丹,李丹1977年去世,沒能看到第三、四卷出版。第五卷的翻譯由方於完成,出版後署名李丹、方於。《悲慘世界》中譯本後三卷出版的時間,正趕上改革開放後的「外國文學名著熱」,筆者當年為了購買《悲慘世界》第五卷,經常去新華書店打聽出版消息,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經歷,那是翻譯文學的黃金年代。

銀幕上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被多次改編成電影。1958年民主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的故事片《悲慘世界》和2012年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版《悲慘世界》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兩個版本。

1958年版《悲慘世界》由讓·保羅·勒夏努瓦執導,飾演冉·阿讓的讓·加班、飾演德納第的布爾維爾都是法國著名演員。這版電影是雨果著作改編電影中比較成功的一部,忠實於原著,演員表演精彩萬分,片中簡直都是活生生從雨果小說中走出來的人物,讓·加班飾演的冉·阿讓尤其傳神。

1978年,上譯廠接到中國電影公司下達的譯製《悲慘世界》的任務,當時正是上譯廠的鼎盛時期,劇本由上海外國語學院德語教研室集體翻譯,衛禹平、孫渝烽、伍經緯三人聯合擔任譯製導演,排出一流的配音演員陣容:胡慶漢配冉·阿讓、劉廣寧配芳汀、尚華配沙威、邱嶽峰配德納第、童自榮配馬呂斯、丁建華配珂賽特、於鼎配米裡哀主教、畢克擔任旁白。

譯製片《悲慘世界》上映時,原著的中文譯本只出版了第一部《芳汀》和第二部《珂賽特》,中國讀者是通過看上譯廠的這部譯製片才知道小說是如何結束的。改革開放初期,根據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對帶動外國文學名著的傳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很多讀者的外國文學名著閱讀史是從看譯製片開始的。

同名音樂劇招牌為何是珂賽特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去紐約出差,住的酒店離紐約時代廣場很近,晚上有空兒就去時代廣場附近的戲院看電影。時代廣場給筆者最深的記憶就是百老匯大道的戲院大廣告牌上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海報。從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每次去時代廣場,總會看到《悲慘世界》的海報。海報上的人物是童年珂賽特,「她的眼睛是那麼大,看去就仿佛那裡的愁苦也格外多」。當時筆者沒有看過音樂劇《悲慘世界》,以為它只是改編了原著的第二部《珂賽特》,所以海報的「招牌」人物是珂賽特。

2002年,雨果誕辰200周年,百老匯版本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來到中國,在上海大劇院連演21場,觀眾如痴如醉。2013年,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悲慘世界》在中國內地上映。看過音樂劇現場版和根據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版的觀眾都知道,其實劇情和原著一樣,珂賽特只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最中心的人物是冉·阿讓。

為什麼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會是珂賽特呢?珂賽特是雨果成功塑造的人物,《悲慘世界》第二部《珂賽特》中孟費郿的樹林一幕是小說最精彩的段落之一:「那人走得相當快,珂賽特也不難跟上他。她已不感到累了。她不時抬起眼睛望著那個人,顯出一種無可言喻的寧靜和信賴的神情。從來不曾有人教她敬仰上帝和祈禱。可是她感到她心裡有樣東西,好像是飛向天空的希望和歡樂。」雨果擅長塑造兒童形象,珂賽特和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就是《悲慘世界》中兩個生動和感人的兒童形象。將童年珂賽特作為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冉·阿讓拉著珂賽特的手穿過孟費郿樹林的感人畫面。筆者認為,音樂劇海報突出珂賽特的苦難兒童形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化了《悲慘世界》的主題:「單看到男子的悲慘生活並不算什麼,應當看看婦女的悲慘生活;單看到婦女的悲慘生活也不算什麼,還得看看孩子的悲慘生活。」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

作家王安憶在《解讀〈悲慘世界〉》一文中說,《悲慘世界》可以概括為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苦修。」

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是從1795年開始的。冉·阿讓,一個安分守己的修樹枝工人,為了他姐姐的7個孩子免於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罪,成了土倫的苦役犯。他被關了19年,從牢裡出來時已經四十六歲了。出獄後的冉·阿讓帶著那張監獄發給他的黃護照走進迪涅城,所有的門都敲過了,沒有一個地方不把他攆走。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一生中第二次偷東西,在卞福汝主教(米裡哀先生改稱卞福汝主教)家偷了銀餐具。警察帶著冉·阿讓和贓物來到主教家,主教卻假裝是他送給冉·阿讓的:

「呀!您來了!」他望著冉·阿讓大聲說。「我真高興看見您。怎麼!那一對燭臺,我也送給您了,那和其餘的東西都是一樣,都是銀的,您可以變賣二百法郎。您怎麼沒有把那對燭臺和餐具一同帶去呢?」

主教的善行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棄舊從新,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那位主教所期望於他的,他都已躬行實踐了。那不僅是種改變,而是再生。」化身馬德蘭先生的冉·阿讓當上了濱海小城蒙特勒伊的市長,生活安逸,有保障,有希望,他只有兩個心願:埋名、立德;遠避人世、皈依上帝。就在冉·阿讓慶幸自己難得的餘生的時候,警察沙威出現了。雨果創造沙威這個人物,是給冉·阿讓的救贖道路設置的最大一個障礙。芳汀的悲慘下場、警察沙威的縱恣暴戾、商馬第案件,嚴重的危機之後,又繼以嚴重的考驗。「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內心活動。」這是《悲慘世界》第一部第七卷第三章《腦海中的風暴》開頭的一段話。冉·阿讓為了不使無辜者成為犧牲品,經過十分痛苦的思想鬥爭,選擇走上法庭自首;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冉·阿讓再次逃跑,從德納第夫婦的魔爪中救出珂賽特。

時間到了1831年,故事的空間轉換到了巴黎,雨果把讀者帶到巴黎盧森堡公園一條僻靜的小路,帶到普呂梅街的一所房子的花園,我們在這裡可以有片刻的愉悅,因為馬呂斯和珂賽特相愛了。但這寧靜是暫時的,冉·阿讓從一個暗礁又撞到另一個暗礁。警察沙威是當時下層官僚群體的縮影,沙威像狼一樣追捕冉·阿讓,還有德納第為代表的黑惡勢力也在追蹤冉·阿讓。威脅無處不在,恐怖籠罩巴黎。《悲慘世界》的最後兩部,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與街壘戰鬥佔了大量的篇幅。可敬的馬白夫先生、少女愛潘妮和兒童小伽弗洛什在戰鬥中犧牲了,冉·阿讓背著中彈昏迷的馬呂斯從下水道逃出來。起義被政府軍鎮壓了,受到良心折磨的警察沙威跳塞納河自殺。「沙威是一個標準的盡職盡責的警官。那麼,有責任的是誰呢?是誰讓沙威那麼殘酷無情,那麼『惡』(同時也是悲慘的)呢?」

擺脫了沙威的冉·阿讓無法擺脫自己過去是苦役犯的陰影,為了不影響馬呂斯和珂賽特的生活,冉·阿讓主動對馬呂斯說出自己是苦役犯的實情:「好好地繼續過你們幸福的生活吧!好像在天堂一樣,做一個天使的天使,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請對此感到滿足,不要去管一個可憐的受苦人是以什麼方式向您開誠布公和盡他的責任的。在您面前是一個悲慘的人,先生。……我只需要一種赦免,那就是我自己良心的赦免。」讀過《悲慘世界》的讀者知道,冉·阿讓在卞福汝主教的指引下,早已走上救贖的正路。那麼,是誰讓冉·阿讓的救贖道路如此曲折漫長、如此荊棘叢生?

冉·阿讓、芳汀、愛潘妮、小伽弗洛什、沙威……這些人物不幸的遭遇,凸顯了雨果的主題:不公的社會、悲慘的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1812年10月18日,雨果在致米蘭《悲慘世界》義大利文出版商達埃利先生的信中寫道:「凡是有人無知和絕望的地方,凡是婦女出賣自己換取麵包的地方,凡是孩子因沒有給他教育的書、因沒有給他溫暖的家而受苦的地方,《悲慘世界》這本書會來敲門,說:「開開門,我來找你的。」

原標題:《悲慘世界》來敲門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楊慶華

流程編輯:u022

相關焦點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苦修
    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 王安憶解讀《悲慘世界》:一個人的苦行苦修
    作為名著,《悲慘世界》是那樣複雜,但情節又異常簡單,王安憶說,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它的故事:「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苦修」。修行不是在宗教場所,而是在世俗人間,這個「俗世」就用「悲慘世界」來命名。對於冉·阿讓,苦役場是地獄,蒙特伊城是天堂,巴黎是人間。冉·阿讓的苦行一定在人間進行。因為地獄會把他變成魔鬼,天堂又太不真實,所以必須來到巴黎,巴黎才是真正的修煉場。
  • 解讀《悲慘世界》:冉·阿讓一個人的苦行、苦修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王安憶 | 重讀《悲慘世界》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悲慘世界》|人生就是一場救贖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 《悲慘世界》:生活已經很悲慘了,何不笑著面對
    《悲慘世界》這本小說真的像是融入了一整個世界,法國的歷史,戰爭,法律,宗教信仰等,都在《悲慘世界》裡有所體現。作者主要圍繞主人公的個人經歷,進一步演繹了十幾年間的風雲變化。冉·阿讓其實就是一個平凡本分的工人,善良的冉·阿讓一直在幫助姐姐撫養七個孩子。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於喧囂亂世靜讀經典:悲慘世界
    這個世界很忙,現實的壓力讓人們面目不清,麻木地向前進。在現實的忙碌中,有時我會抬起頭,疑惑地看著低頭盲目前進的人,我停了下來,回到家,只開一盞檯燈,靜靜地逃離——到書中。《悲慘世界》,雨果的作品。對於常人而言,《巴黎聖母院》似乎佔有了所有的光環,但是我卻更偏愛《悲慘世界》。
  • 苦難鑄造的人性:《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
    《悲慘世界》是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充分融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手法,為敘事和人物塑造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小說的主人公冉·阿讓是社會底層的一員,他因偷竊一個麵包和多次越獄,在獄中度過了整整19年。出獄後,他在米裡哀主教的感化下,洗心革面,成了一個忍辱負重、至善至誠的人。小說將恢宏的戰爭、細膩的人物個性和其悲慘的經歷相結合,講述了一個浪漫而悲壯的時代故事。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那是一個黑暗到仿佛透不過光的世界: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過夜的主教的銀器,想要獲得開始新生活的資本而潛逃,但是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使他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化名馬德蘭的他,從此勵志成為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 《悲慘世界》思辨性閱讀:苦難與良知
    南師大附中    楊贏《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雨果自稱為「一部貧困的社會史詩」,代表了其創作思想和藝術的最高水平。《悲慘世界》通過冉·阿讓在苦難與罪惡的社會中對自我精神的救贖,展開了一幅19世紀上半葉法國歷史社會恢宏的畫卷。
  • 「一本好書」講述《悲慘世界》 王勁松一人分飾兩角
    《一本好書》第2季11月18日迎來享有盛名的世界文學名著《悲慘世界》。節目組表示,選擇重新講述《悲慘世界》的故事,是因為書中提出的道德拷問困擾了人類近200年,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不僅是特定時代的縮影,也是今天人類生活的場景。  《一本好書》的第7期並沒有全部複製冉·阿讓的人生,而是截取了他人生經歷中最為重要的幾個片段。  從冉·阿讓的角度來說,他因為姐姐的孩子飢餓而去偷麵包,居然被判罰5年苦役。
  • 「一本好書」講述《悲慘世界》王勁松一人分飾兩角
    本報訊(記者 祖薇)騰訊視頻《一本好書》第2季11月18日迎來享有盛名的世界文學名著《悲慘世界》。節目組表示,選擇重新講述《悲慘世界》的故事,是因為書中提出的道德拷問困擾了人類近200年,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不僅是特定時代的縮影,也是今天人類生活的場景。
  • 《悲慘世界》:帶入雨果的人生,並夾雜著彼時法國的風起雲湧
    維克多·雨果從1828年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直到三十多年後,1861年才完稿。雖然一經出版便被廣泛流傳,但當時的評論界卻並不看好這部作品。很多天主教的作家表示,《悲慘世界》並非一本好書,甚至在書中有很多惡毒的思想。而有的作家更直接地指出,書中濃重的基督教色彩讓人討厭,這是在污衊天主教、污衊貧困。
  • 《悲慘世界》背後的世界
    提起《悲慘世界》我想大多數的人腦子裡一定會冒出來兩個字「雨果」,沒辦法,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成長下,提到作品就想起作者已經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條件反射和自然反應。雨果在蓋納西島流亡期間,就是以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審閱《苦難》手稿。他不僅對原稿做了重大修改,增添新內容,並續寫完全書,而且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
  • 中日合拍[悲慘世界-少女柯塞特]
    ミゼラブル》也就是法文的《Les Miserables》,沒錯,這部動畫就是眾人熟知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雖然動畫官網剛剛開通,除了上圖這張圖片外什麼資料都沒有,但從這部動畫的副標題《少女柯賽特》我們可以推論這部動畫的主角將是原作中妓女芳汀的私生女——不幸的柯賽特。
  • 【讀書心得】《悲慘世界》讀後感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通過《悲慘世界》想要告訴我們的。在《悲慘世界》這部小說中,雨果刻畫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書中描述了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婦女芳汀,還有她的女兒珂賽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慘遭遇。        冉·阿讓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