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1月16日電(記者劉暢楊懿)中央政府贈澳門大熊貓「開開」「心心」的雙胞胎幼崽「健健」「康康」已半歲有餘,壯實活潑,一家四口預計可在春節期間一起與公眾見面。
記者近日獨家探訪了澳門大熊貓家族。在「健健」「康康」兄弟倆專屬的遊樂場內,記者看到了好動的「健健」與弟弟扭作一團,而弟弟「康康」毫不示弱,找準機會就來個反撲。見慣此景的「奶爸」「奶媽」——大熊貓飼養員則在一旁笑而不語,眼裡充滿愛意。
「澳門有了本土繁育的大熊貓寶寶,而且一生就是兩隻,這對我們來說,既是驚喜也是挑戰。」澳門特區民政總署石排灣動物園獸醫陳海峰說。
據專家介紹,大熊貓如果產下雙胞胎幼仔,通常會放棄較弱小的一個,以保證較大幼仔的生存給養。所以,飼養員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換崽」的方式進行人工輔助餵養。
雙胞胎中的弟弟「康康」出生時僅有53.8克,大約為一個雞蛋的重量,體重不及哥哥的一半,只比迄今人工繁育成活的最輕大熊貓幼仔重2.8克。
「看到小仔纖細柔弱的身軀在媽媽『心心』腳邊跌跌撞撞時,大家都被這份頑強所感動,不眠不休也要照顧好它。」回憶起看到熊貓幼仔呱呱墜地時的情形,澳門大熊貓管護團隊動情地說。
「奶爸」「奶媽」在「健健」「康康」每日成長記錄中,形容初生的「康康」捧在手心裡軟綿綿的,活像一團會動的糯米餈,不禁對它關愛有加。
「起初大家都捏了一把汗。」陳海峰坦言,「母乳,尤其是初乳,對大熊貓幼仔免疫系統的建立至關重要,但『康康』由於嘴巴太小,沒有吮吸母乳的能力。」保育員只能在「健健」吃奶的間隙收集「心心」的奶水,用特製奶嘴小心餵給「康康」。
正在澳門輪值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獸醫黃文俊說:「成都基地曾養活初生體重51克的幼仔,在超輕體重大熊貓育幼方面還是頗有經驗的,我們會根據幼仔個體發育情況,通過科學的公式為其量身定製配方奶。」 黃文俊稱讚說,「康康」表現出超強的求生欲,吃奶甚至比哥哥還積極,「看著他各項指標一天天與哥哥接近,大家花再多功夫都值了。」
剛出生時一對寶寶需要住在育嬰箱中,由保育員24小時呵護照料,每一小時量一次體溫,每兩小時餵食一次。飼養員們還練就了輕巧的指功,幫助大熊貓寶寶排便。
在「奶爸」「奶媽」的精心呵護下,「健健」滿月時體重突破了1000克,弟弟「康康」的體重也增長為出生時的14倍,加緊了追趕哥哥的步伐。它們的耳朵、眼睛、手腳和肩帶已經變成了黑色,毛髮也逐漸濃密起來,只有鼻子和臉部還保留了幼仔特有的粉紅色,被保育團隊親切地稱作「孖寶雙雄」。
在保育員的輔助下,第一次當媽媽的「心心」也遺傳了家族的良好基因,從最初把寶寶抱在懷中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能夠純熟地調整坐姿,用肚子和手託住寶寶順利哺乳,一幅「湊仔高手」的樣子。
隨著「健健」「康康」慢慢長大,也越發活潑纏人,騎木馬、溜滑梯、蕩鞦韆、疊羅漢這些遊戲項目已不在話下。保育員們儘量安排母子三個多一些共處時間,以便寶寶們學習「社會技能」。現在,一對寶寶已經開始模仿媽媽的樣子學吃竹子和自己排便了。
在現場,調皮的哥哥試圖趁媽媽不注意從宿舍「越獄」逃跑,卻被飼養員抓了個現行,它便使盡抱腿、撓爪、扯衣服等招數拼命抵賴。「奶爸」趙創焜儘管被「健健」的利爪撓得手臂滿是紅道子,依舊開著玩笑問記者:「你知道為什麼大熊貓寶寶喜歡抱大腿嗎?……哈哈,可能把腿當成樹幹了,是時候帶它們去練練了。」趙創焜說:「比起它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這幾道傷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