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外交官神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在美國的所作所為,美國一定...

2021-01-1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李煥宇】「選舉爭議、指責舞弊、民眾上街、衝擊國會......」假設在現實世界中有一個國家或地區爆發了這樣的狀況,美國會怎麼做?

黎巴嫩的一位外交官表示,美國一定會入侵並「解放」這個國家。

可如果這個國家就是美國自己呢?

當地時間1月6日,大批川普支持者湧入美國首都華盛頓,暴力衝擊美國國會大廈。當選總統拜登對此予以強烈譴責,將這一暴力事件稱之為「叛亂」。

在看到了美國的這一混亂景象後,黎巴嫩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穆德·薩法發推感嘆:「如果美國看到美國在美國的所做作為,美國一定會入侵美國,把美國從美國的暴政當中解放出來。」

這樣一條評論令中外網友拍案叫絕,他們紛紛補充道,別忘了,美國也有石油:

大家甚至還為「美國」準備好了接下來的步驟和臺詞:

中外網友在這一點上心有靈犀:是時候向美國傳播「自由」了……

網友們還沒忘記那些在其他國家發生動亂時拼命煽風點火的美國媒體們。一位網友表示,希望國際媒體在報導美國時能像美國媒體報導其他國家時那樣,做到主觀、偏見、片面。

正如網友所言,如今美國發生的事情早就在全球很多個國家或地區發生過,其過程、場面有不少相似之處。

例如,它們或是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出口方。

它們或是實行民主制度,但最近一次選舉卻充滿爭議:

委內瑞拉「自立總統」瓜伊多在街頭同支持者會面 視頻截圖

1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外召集了眾多支持者們一同舉行集會,宣稱大選結果存在虛假性 圖自澎湃影像平臺

它們的反對派都不甘於失敗,號召支持者走上街頭,反對選舉結果,有的甚至衝擊立法機構:

吉爾吉斯斯坦示威者佔領議會大廳 視頻截圖

川普示威者佔領國會大廈,降下美國國旗 視頻截圖

香港示威者衝擊立法會 視頻截圖

川普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 視頻截圖

此時西方國家會紛紛出來站臺,對該地內政指手畫腳:

在香港暴徒用汽油彈灼傷警員,出現恐怖主義苗頭後,特魯多呼籲中國政府要「謹慎」,還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傾聽中國公民提出的嚴重關切」

對於美國的狀況,特魯多稱美國國會的一幕讓人不安且悲痛,暴力永遠無法凌駕於人民的意志之上,「美國的民主必須得到維護,也將得到維護。」

俄媒「今日俄羅斯」(RT)還就此發表了「誅心」的評論文章:這一天,美國終於親口嘗到它在海外推行所謂「民主」的滋味。 文章作者、塞爾維亞裔美國記者馬利克,在標題就「點醒」美國:「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你剛剛做了什麼?」

只不過,無論我們如何比較,發生在美國的亂局,相比於那些被美國幹涉、入侵的國家,無論在裝備或是組織上卻總是要弱上幾分。或許正如網友們所說:

「唯一原因就是美國沒有美國大使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海外熱評:「如果美國看到美國在美國的所作所為,美國一定會入侵...
    從現實案例中可以知道,如果美國看到這種混亂場景,他們一定會入侵並「解放」這個國家,但如果這個國家就是美國自己呢?最近有一條評論讓中外網友紛紛叫絕,黎巴嫩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穆德·薩法在社交媒體上稱,「如果美國看到美國在美國的所作所為,美國一定會入侵美國,把美國從美國的暴政中解放出來。」這句話揭開美國民主最虛偽的一面,引發中外網友群嘲。
  • 如果美國看到,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解放美國
    圖源:BBC過去幾十年間,美國在全球多地推行「美式民主」,掀起戰火,煽動顏色革命,顛覆和幹涉別國內政。如今美國示威者徒手拆了國會大廈,阻撓正常選舉流程,還順手搬走了眾議院講話臺,掛在購物網站上拍賣。黎巴嫩外交官、常駐聯合國大使穆罕默德·薩法這樣總結「美國故事」: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
  • 美國暴亂,黎巴嫩外交人員一句繞口令式「神評論」火了!
    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國會「陷落」,目前已導致四人死亡......一片狼藉讓人唏噓不已。對此,黎巴嫩駐聯合國外交人員穆罕默德·薩法極具諷刺意味地寫下了一段「繞口令」式「神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
  • 在黎巴嫩的美國人對美政府「零信任」:貝魯特都比美國安全
    相反,他們寧願待在自己現在所在的國家,甚至是社會動蕩不安的黎巴嫩。這些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相信,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要比美國更加安全。 本周五,一篇來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就講述了疫情籠罩之下,這些在黎巴嫩的美國人的生存狀態與生死抉擇。
  • 黎巴嫩外交官繞口令似的神評論讓你想到了什麼?
    「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黎巴嫩外交官的這句繞口令火了。這句繞口令讓我想到了燈塔國的種種過往,我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句繞口令,就是:「趁人之危,趁虛而入,顛覆他國,是美國的拿手好戲」。《認知覺醒》這樣定義「深度學習」: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的知識寫出來,是深度學習之道。
  • 觀察:美國國會之亂,此評拍案驚奇,關於評論的評論!
    【3】事件發生後,美國舉國震驚,西方震驚,全球震驚,特別是美國的西方盟友,義憤填膺,如喪考妣,評論如潮。#默克爾談美國示威者:悲傷又憤怒# 我在波濤洶湧的評論中,發現如下一條:黎巴嫩外交官、常駐聯合國大使穆罕默德·薩法,點評美國國會之亂: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暴政手中,解放美國。
  • 人權「雙重標準」讓美國外交官無顏置喙
    (來源:新華社記者王迎攝)如果說人們在現場或電視鏡頭前看到的如此巨大規模和聲勢的抗議活動還只是表面上的,那麼美國在世界各地眾多的外交官們則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所遭受到的鄙視、諷刺、嘲笑和憤怒。美國當局慌了神,紐約警方於11月15日凌晨發起行動,對發誓「佔領華爾街」的抗議者在祖科蒂公園搭建的營地實施強制清場;奧克蘭警方於10月25日向示威人群使用警棍清場,事件演變為流血衝突。圖片說明:6月4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北部中央大學,人們抬出喬治·弗洛伊德的靈柩。當日,喬治·弗洛伊德的追悼會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北部中央大學舉行。
  • 美國斡旋下,以色列將與黎巴嫩就海上邊界問題舉行會談
    以色列的一名官員9月26日表示,以色列將在下個月與黎巴嫩舉行罕見的會談,以解決兩國長期以來的海上邊界爭端問題。以色列能源部長施泰尼茨據美聯社26日報導,該官員稱,以色列能源部長施泰尼茨將率領以色列代表團參加由美國斡旋的談判。由新冠疫情大流行,以色列、黎巴嫩和美國的國家代表可能會通過視頻會議發言。黎巴嫩方面沒有立即發表評論。據悉,以色列和黎巴嫩尚未建立外交關係。嚴格意義上而言,兩國仍處於交戰狀態。
  • 美國外交官集體陷入尷尬:該怎麼繼續推廣美國價值觀?
    來源:環球時報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執法死亡事件引發的大規模抗議已持續一周,據媒體統計,全美至少140城爆發示威、40城實施宵禁、23州動用國民警衛隊。而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行卻讓事態更加惡化。《政治》網站的文章說,廣泛抗議活動暴露了美國的種族和經濟裂痕以及非同尋常的政治兩極化,「現任和前任外交官說,混亂和暴力的場面日益加劇,這使得美國在海外的代表工作更加困難。」文章引述曾駐阿富汗和波赫的美國前外交官莫莉·蒙哥馬利( Molly Montgomery)的話說:「我們的外交官習慣於對其他國家的侵犯人權行為表示關注。
  • 「捍衛」美國價值?黑人外交官面臨的雙重困境
    「在過去的一周,我們已經看到了明尼蘇達州的恐怖事件引發的全國各地慘象。作為美國人,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時刻,」美國副國務卿史蒂芬·拜根(Stephen Biegun)在《外交政策》獲得的簡報中說。
  • 戈巴契夫神情凝重:美國命運受到質疑
    國會大廈暴動事件發生後,各種陰謀論也開始蔓延,其中最多引起討論的莫過於美國會不會就此走向內戰。畢竟現在美國的發展過於超過人們的意料:疫情控制不住、經濟開始低迷、失業率劇增等都增加了美國不穩定因此,由此引起美國內部一系列社會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加劇美國社會的割裂。
  • 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黎政府是美國人「工具」
    強烈譴責布萊爾訪問黎巴嫩  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謝赫·哈桑·納斯魯拉12日強烈譴責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訪問黎巴嫩,並指責黎政府總理福阿德·西尼烏拉是美國人的「工具」。  「這是企圖羞辱、刺傷和激怒黎巴嫩真主黨成員,」他說。  納斯魯拉還稱,如果布萊爾是應邀訪問黎巴嫩,「這是一次國家災難」,如果他是主動提出訪問並得到批准,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納斯魯拉隨後把攻擊矛頭直接對準西尼烏拉,指責他所領導的政府沒能在衝突中保護國家利益。
  • 為什麼在黎巴嫩的美國人拒絕包機回國?
    據CNN的報導,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在其官方推特發布通知,呼籲在海外的美國人儘快回國。政府計劃將以每人2500美元的價格包機將海外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送回美國。在黎巴嫩的美國人,卻認為動蕩不安的黎巴嫩比疫情籠罩的美國更安全。
  • 「美國之恥!」美國會山上演瘋狂一幕,西方領導人看懵了,美國前總統...
    但如果我們把它完全當作一個驚喜,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小布希說川普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大廈事件「令人作嘔」,但又「讓人心碎」。 諷刺的聲音接踵而至… BBC記者馬紹爾發推說,美國國會大廈上一次被這樣佔領還是在1814年,當時英軍試圖奪回對美國的控制權。
  • 黎巴嫩逮捕一名涉嫌從以色列進入黎南部的美國人
    新華社貝魯特1月17日電(記者李良勇)黎巴嫩軍方17日說,黎軍當天逮捕一名涉嫌從以色列進入黎巴嫩南部的美國人。黎巴嫩軍方在一份聲明中說,一名男子涉嫌於本月15日從以色列進入黎巴嫩境內。該男子名為科林·埃默裡,是美國人。聲明說,埃默裡正在黎巴嫩有關司法部門的監督下接受問詢。據報導,埃默裡的身份以及他進入黎巴嫩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當天表示,使館已看到媒體的相關報導並準備提供一切適當的領事協助。
  • 美國國會確認拜登贏得美國大選 罷免川普呼聲高漲
    但是,美國人在未來日子裡記住的絕不會是美國國會確認拜登當選,而是國會前一天上演的騷亂、暴力和流血,正如一名美國參議員所說,2021年1月6日是美國的恥辱之日。1月6日一早,數萬名川普的支持者聚集在華盛頓市區舉行示威,向即將舉行的國會聯席會議施壓,企圖令其拒絕確認拜登選舉獲勝的結果。當天上午,川普來到集會現場,並發表演講。
  • 黎以舉行談判,美國積極參與是何意圖?黎巴嫩詮釋「弱國無外交」
    黎巴嫩和以色列於14日就雙方有爭議的海上邊界問題進行了談判!據半島電視臺報導,雙方的談判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並同意本月28日舉行第二輪談判,本輪談判由聯合國主持,以色列的老大美國國務卿分管中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申克也參與了這次談判。
  • 在全世界關注美國國會被攻陷時,以色列突然對鄰國發起空襲
    據敘利亞官方媒體SANA報導,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史無前例地攻進了國會大廈,就在全世界媒體和領導人關注美國的混亂局勢時,以色列突然對鄰國敘利亞發動空襲。以色列國防軍拒絕對這場襲擊發表評論,作為回應,敘利亞軍向空中發射了大量地對空飛彈。報導稱,以色列的目標是敘利亞南部的基斯維地區和大馬士革西部的迪馬斯鎮,這兩個地區都曾被用作伊朗軍隊在敘利亞的行動基地。目前,敘利亞遭到襲擊的地區傷亡情況尚不清楚,損毀程度也未進一步證實。
  • 美國外交官建議「中華職棒」改名「臺灣職棒」?
    作者 賈不妙(臺灣特約評論人)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長酈英傑日前去桃園參訪中華職棒比賽,傳出他認為中華職棒名稱易引起混淆,建議把「中華職棒」改名「臺灣職棒」。報導說,酈英傑今年4月曾拜訪鄭文燦,希望能讓美國球迷很快看到臺灣職棒,桃市府經與樂天桃猿隊球團、負責轉播的ELEVEN SPORTS協調,由市府體育局補助新臺幣200萬元(新臺幣,下同),支持ELEVEN SPORTS運用官方Twitter英文轉播樂天桃猿隊本球季60場次。
  • 黎巴嫩大爆炸啟示:中東安全離不開俄羅斯,還是離不開美國?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爆炸現場如同核爆現場,觸目驚心的場面,更加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更加加劇了黎巴嫩各個族群的割裂和敵視。很長一段時間,黎巴嫩是法國的附屬國,在災難發生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其情境就像馬克龍是黎巴嫩總統一樣,受到了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