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失樂園——約旦佩特拉古城
在這群山擁抱的穆薩谷地之間,坐落著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舉世聞名的佩特拉古城。佩特拉是希臘語「石頭」的意思,是因為該城建於巖石之間,所以便稱它為「石頭城」;又因周圍的巖石基色為粉紅色,世人又稱它為「玫瑰城」。古城先後被羅馬、拜佔庭、伊斯蘭帝國統治,因此也留下了各種風格的建築遺蹟。
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首都安曼南方262公裡處,坐落在群山環抱的穆薩谷地之間。它不僅是約旦古代文明的見證,而且是中東地區的奇觀和人類建築史上的瑰寶,有著「嵌在巖石壁上的浮雕寶石」之美譽。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因為所有的建築都是在玫瑰色的山巖上開鑿成而被稱為玫瑰城。這裡曾是納巴泰王國的首都,因為易守難攻、水源豐富並處於東西方商貿通道而十分強盛。公元1000年左右,十字軍東徵佔領佩特拉並作為防禦的要塞。 去佩特拉最大的石雕建築埃德伊爾殿,要爬過西邊的一座山。上山的路很陡,一側巖壁上洞穴成群,石色斑斕,另一側河谷裡彩石聳立,野花粉紅,抬眼望去,五色臺階連綿不斷地鋪向藍天,猶如神話中的彩虹路。
迷人壯觀的景色固然是佩特拉的一絕,然而繁華盛世突然又從文明視線中消失,傳奇般的歷史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佩特拉的迷人之處與其說在於它險峻、幽深的峽谷,美輪美奐的古典建築,奇石怪峰的壯觀和絢麗奪目的巖石色彩,不如說在於它傳奇般的歷史,更讓人唏噓不已。曾經極度繁華卻又如同人間蒸發,沉寂竟長達1000多年,直到1812年瑞士探險家貝克哈特發現它為止。眾多的遊客悠哉遊哉地漫步在奇境之中時,絕不曾想到,1812年以前,任何外人對佩特拉的接近都會招來殺身之禍。公元1世紀後,佩特拉開始走出了人們的視野,被人遺忘。由於戰亂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外,幾乎沒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對它的接近都將引來極大的危險。1806年,一名德國學者曾試圖「好奇地溜進」佩特拉而慘遭殺害。1812年,一位年輕的瑞士探險家名叫約翰·貝克哈特,把自己化裝成一名穆斯林,進入這個阿拉伯世界的禁地。由於他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和豐富的伊斯蘭教知識,沿途被誤認為伊斯蘭教的學者而未引起懷疑。他僱了一個當地的嚮導領他去亞倫墓,一切依計劃進行:走過狹長、險峻的西克峽谷,驚人的一幕出現在他眼前,他不露聲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寶庫和厄恩墓,馬上斷定他腳下的城市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驚人的發現縱然令他激動萬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離開了佩特拉。他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尚還存在的西方人。
佩特拉希臘文意為「巖石」,在聖經《約全書》稱其為「塞拉」。 由於佩特拉一半凸出,另一半鑲嵌在環形山的巖石裡,所以,納巴特人在山巖中開鑿出來的這座都城,四處都受到懸崖的保護。古城唯一的人口是狹窄的山峽,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即使在古代烽煙四起的年代,敵人也無法集結大批的軍隊攻城。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佩特拉能相對處於和平和穩定的環境之中。 約旦正式稱約旦哈希姆王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西亞阿拉伯國家,曾以「聖地」自居,這是因為新舊約《聖經》裡寫的許多神跡,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可謂俯拾即是。沿著約旦境內西部的山地,由北到南散布著一串《聖經》中提到的歷史名城—格拉森(傑拉什)、拉巴(今安曼)、塞拉(佩特拉)、尼波山、馬代巴等聖地,這些歷史名城,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摩西、所羅門王和耶穌基督的時代。 據約旦古代文獻記載,佩特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公元前4世紀前後,有個早先過著遊牧生活的部族納巴特人,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了約旦阿拉伯東部、亞喀巴與死海間的一片狹長區域,當他們逐漸控制了這一地區之後,就在易守難攻的佩特拉建立了納巴特王國的首都。 即使在2000多年之後的今天,當我們打開約旦境內的地圖時,也不得不承認,當初的納巴特人選擇佩特拉可謂獨具慧眼。我們都知道,約旦為沙漠國家,其境內的東部和東南部均為沙漠,沙漠佔全國面積80%以上而佩特拉地區卻是四處群山環繞,牧場肥沃,清泉終年不斷。
佩特拉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控制著中東地區當時沙漠商隊運送貨物最為重要的貿易通道。善於經商的納巴特人給從此地過路的商隊提供方便並向他們徵收稅款,積累了不少財富。公元前2世紀時,佩特拉日益富強,當時的納巴特王國不僅在銅的治煉業、農業和畜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商業貿易也很發達。佩特拉成為埃及、敘利亞與希臘、羅馬之間商路上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後,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並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擁有廣場、公共浴室、劇場等所有古羅馬文化常有的建築。在羅馬人統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榮昌盛,羅馬工程師們鋪築商道,改進灌溉設施。可是佩特拉的貿易——該城的經濟支柱卻開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海上運輸,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亞歷山大的城市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陸地運輸也開始變化,羅馬人在它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連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易。到了公元3世紀,佩特拉的經濟實力和財富大大減弱。公元3世紀以後,隨著貿易路線的改變,佩特拉的重要性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而後的漫長歲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遊牧民族貝都因人外,少有遊人訪問此地。佩特拉只為當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4世紀,佩特拉淪為拜佔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期間,它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佔庭大主教(或稱東正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帶。伊斯蘭帝國日趨強大,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人佩特拉區又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並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全長15千米左右。進入峽谷,雨道迴環曲折,險峻幽深,路面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約旦位於地中海的東南岸,北邊連接敘利亞,以東和伊拉克相連,西東邊和南邊緊臨著沙烏地阿拉伯。約旦的中央位置使其成為了東西方的通道,同時佔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約旦國土面積僅有92300平方公裡,開車只需花上4個小時就可以全部走完,但是其多變的自然景觀卻給人國土廣大的感覺。 約旦多數吸引人的觀光景點都在山區,那裡夏天炎熱但傍晚十分涼爽,冬天則寒冷多雨。約旦境內大多數的旅遊據點都尚未受到商業汙染,這成為了許多嚮往新鮮旅遊地的旅行者的天堂。 阿拉伯語是約旦的官方語言,英語是第二官方語言。數世紀的拜佔庭統治以及東正教十字軍的佔領使約旦境內出現為數不少的基督徒(約佔人口的4%)。種族上而言,絕大多數的約旦人是阿拉伯人,不過也有日耳曼人、喀什人及杜魯茲人。
約旦人的社交一般而言是相當保守的。因而,不論男女,保守的衣著成了必需品,男女都不得穿短褲,女性的裙子則起碼要及膝,上衣不得露肩或露臂,但涼鞋可以露出腳趾頭,在安曼晚上或遊泳池旁則可以稍微放鬆穿著。景點導覽約旦佩特拉古城約旦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安曼以南251公裡處的馬安地區。這裡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人居住。作為納巴特商人的居住地,佩特拉曾是阿拉伯、埃及和腓尼基至敘利亞的交通要道。作為最負盛名的古蹟區之一,佩特拉充分體現了古老的東方傳統文化和古希臘後期建築的特點。1985年,佩特拉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納巴特人的歷史和神奇的佩特拉城息息相關。城市建在一個走廊、峽道穿其中的山凹裡。它一半是木石建築,另一半則是在巖石上鑿成。從阿拉伯南方將薰香香料運往地中海沿岸港口的納巴特人在此居住,形成市鎮。
馬賽克1970年,安曼的西邊發現了安曼最細緻的拜佔庭工藝,這些馬賽克經歷的斑駁歲月可溯源自第六世紀古教堂;可以要求管理員用水衝洗地板使您更清楚地看到詭異的藝術創作:長著落腮鬍的人、長著耳朵的老鷹和鰻魚人。熱門傳統博物館 民謠博物館收藏了各式各樣的約旦歷史文物,從古代武器到巴勒斯坦滾花邊到比杜營的器具。熱門傳統博物館收藏約旦自古以來的衣飾,入口右側展出自Madaba和哲拉許來的第六世紀工藝。古羅馬遺蹟 安曼保存得最完美、最扣人心弦的古蹟;圓頂小隔間的塔座落在以繁複刻花石頭圍繞的庭園,這第七世紀的建築物曾經支撐過一個巨石半球形建築,並曾被用為清真寺、演奏廳,以及住所。
月亮谷如果有時間,建議去離佩特拉1小時車程的瓦迪拉姆(Madium)月亮谷,那裡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拍攝現場,沙漠中到處是沙丘和風化的峽谷,戴上阿拉伯頭巾跟著駱駝隊走上一程,肯定是最棒的旅行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