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宣統二年(1910年)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重七錢二分,號為「大清銀幣」;宣統三年(1911年)又重製大清銀幣,試製了許多蟠龍紋的版別,包括長鬚龍、短鬚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和籤名版等。清王朝為了整頓各地分散鑄幣造成的混亂局面,便大力整頓和改革幣制。除了明確鑄幣權歸中央統一管理外,還對鑄幣的式樣、單位、成分、成色作了詳細規定。銀幣曲須龍即為其中的一員。
曲須龍是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之一,其正面上和下緣均刻有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在珠圈上鑄有「大清銀幣」四個字,左右各鑄有長枝菊花紋,此幣在細節上表現極為細膩,製作工藝精巧,給人以雄偉壯觀,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今錢幣收藏市場上,存世極少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其收藏價值極高。
《曲須龍》,也就是最後挑選的《國幣》——大清宣三,由喬治親自設計雕刻。與其它四個模型相比,《曲須龍》或許沒有那麼誇張,沒有那麼創新,也沒有那麼協調,更沒有那麼傳統,相信這是中西雕刻家爭論和妥協的結果,也是最終能夠通過《比稿》的原因之一。其實,《曲須龍》並不缺少威嚴霸氣,更多的是在細節上表現得更加精緻精緻,成為《國幣》也是情理之中。
當然,在同一時期,還有其他一些古錢幣也是很值錢的,如大清銀幣,大清銀幣,大清銀幣短鬚龍,和大清銀幣曲須龍一樣,都是相對稀少的,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廣闊的疆域和林立的政權。它的貨幣發展歷程漫長,演變大,各個時代所遺留的錢幣實物浩如煙海。它的種類之多,形制之亂,數量之大,分布之廣,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從商代的錢幣,戰國的刀、布、秦的錢,到晚清的機制幣,數以萬計的古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規模最大的收藏門類,吸引了眾多愛好者、收藏家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