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臺北訪梁實秋先生故居,雅舍氣韻猶在,與莎翁情緣讓人觸動

2020-12-16 Pokerstars

山東古為青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青島有東方瑞士的美譽,是幸福感很強的一座海港城市,也是一個極佳的旅遊勝地,梁實秋先生曾在這裡留下蹤跡,對於先生我還是很有些情感的,先生是一代文學大師,一個強調自由的人,文學的自由是很關鍵的,創作也需要更加自由的思想和空間,文學的自由應該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希望看到的環境。

青島梁實秋先生的故居現在已經成為民居,裡面是住人的,要觀看的話需要一些協調,我只在外面看了一看。青島是個人文情懷很濃烈的城市,即便是在外面看一看感覺也是非常不錯的,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先生的文學巔峰之作,先生的房間都有雅舍的美稱,青島的故居即便已經是民居,這種雅舍的氣韻也還是有幾分的。

現在保存比較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實在臺北,臺北師範大學負責管理,梁實秋先生是個文學家但他在語言學上的成就更是不凡,在外國文學的翻譯上有著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莎士比亞作品的翻譯工作上,先生的貢獻是巨大,臺北故居當中,展示了先生曾翻譯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梁實秋先生與莎士比亞的結緣要感謝胡適先生和他的父親,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胡適先生找的他,當時胡適先生找來聞一多先生、徐志摩先生、陳西瀅先生還有葉公超先生,能夠堅持翻譯莎士比亞作品三、四十年是因父親的一句囑託,梁實秋先生的父親希望先生能夠將莎士比亞的作品全部翻譯完成,先生莫敢忘父命,於是畢生致力於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直到全部翻譯完畢,所以先生與莎士比亞的情緣,不但是文學的意義和語言學上的意義,還是先生對父親的一種情懷和責任。

故居內還展示了先生的一些手稿和其它作品包括先生的一些書信等,這對於了解先生感受先生所強調的自由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先生的院中那顆讓先生去了美國都還掛念的麵包樹還立在那裡,讓人感慨頗多,梁實秋先生故居中的擺設不知都還保存的不錯,尤其是書房中的那個打字機,是先生生前用過的原物,很有些年代感,梁實秋先生的故居四周的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綠化很好,即便是過去散散心也是個很不錯的去處。

梁實秋先生按輩分來說在民國眾文豪當中算是晚輩了,徐志摩成名的時候,梁實秋先生還在清華讀書,徐志摩去清華演講還是梁實秋先生安排的,但是作為一個有獨立文學靈魂的人,梁實秋先生曾跟魯迅先生有過筆戰。但在後來談及魯迅先生的時候,梁實秋先生對於魯迅先生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並且表示兩人只是在一些文學問題上有些分歧,並沒有什麼個人恩怨,在那個時候,文學家的筆戰是很正常的一個情況,魯迅先生還和徐志摩發生過筆戰,但是對於對方的才華,大家都是互相認可的,這樣的一種文學環境也是令人嚮往的,參觀先生的故居也要去感悟這種精神,這是很重要的。

相關焦點

  • 青島、臺北訪梁實秋先生故居,雅舍氣韻猶在,與莎翁情緣讓人觸動
    青島梁實秋先生的故居現在已經成為民居,裡面是住人的,要觀看的話需要一些協調,我只在外面看了一看。青島是個人文情懷很濃烈的城市,即便是在外面看一看感覺也是非常不錯的,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先生的文學巔峰之作,先生的房間都有雅舍的美稱,青島的故居即便已經是民居,這種雅舍的氣韻也還是有幾分的。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4周圍著一個庭院,門旁約2米高的大理石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板,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風雨雅舍:梁實秋的重慶舊居
    綠樹叢中的梁實秋舊居就在西南大學北門附近,乘車經過時,妻一眼瞥見,急忙告訴我們:「瞧,雅舍!」 雅舍是梁實秋抗戰時期在北碚的寓所,大名鼎鼎的《雅舍小品》即發軔於此,這座蜀中鄉下茅廬和它所在的北碚曾無數次出現在梁實秋的文字裡,以至於來到這裡,總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
  • 訪梁實秋故居隨感
    到臺北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20年來的一個夙願。2019年5月下旬,我與老伴隨旅遊團飛臺灣。6月上旬某日我們在臺北,一清早坐地鐵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梁實秋故居是一幢日式建築,四周圍著一個庭院,院內一株高大的麵包樹。大門兩旁是約2米出頭的大理石立柱,右側立柱上豎掛著一塊金屬層貼面的板牌,上書帶隸書筆意的「梁實秋先生故居」幾個字。
  • 文壇大師梁實秋臺北雅舍成廢墟(組圖)
    圖片來源:臺灣《自由時報》   中國臺灣網6月2日消息 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一代文壇大師及教育家梁實秋,生前位於臺北市師大路的故居、也是他著名散文集《雅舍小品》在臺灣的創作地,2003年被臺北市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後,經歷文資保存及城市計劃審議等冗長程序。
  • 梁實秋與青島故居
    梁實秋的故居如今散布在北京、青島、重慶、臺北等地,而青島故居以及其間的生活也是梁實秋本人倍加珍視與時時縈懷的。30年代初,梁實秋在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並創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梁實秋認為在青島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時期,還認為在中國從北疆到南粵,以青島為最好。
  • 梁實秋: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憶青島》梁實秋與青島的情緣1930 赴青任教1930年春,楊振聲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邀請梁實秋出任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任圖書館館長,梁實秋由此來青。© | 微博 Sam攝影師梁實秋與青島的情緣憶青島之美景
  • 臺灣寫真:中秋節前夕在臺北梁實秋故居感受鄉愁
    中秋節前夕,記者來到位於臺灣臺北市雲和街的梁實秋故居,感受這位文壇大師的鄉愁。  中秋節前夕,記者來到位於臺灣臺北市雲和街的梁實秋故居,感受這位文壇大師的鄉愁穿過故居的門,只見牆壁上掛著梁先生老中青三個時期的黑白老照片,環顧四周,有種時光倒流之感。  梁實秋故居自然少不了他的《雅舍小品》。梁實秋自嘲嘴饞,一生未能忘情於詩酒,身居臺灣,但對老北京的美味始終念念不忘:一個小小的窩頭,存著祖父母在灶臺間的溫暖;一小鍋核桃酪,勾起一家人圍在小銅鍋前期待甜蜜的回憶。
  • 紀念梁實秋先生:花兒一樣的男人
    1987年的今天(11月3日)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梁實秋先生在臺北病世,享年84歲。梁實秋故居位於魚山路33號。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並創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梁實秋先生認為在青島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時期,還認為在中國從北疆到南粵,以青島為最好。
  •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
    記得大學時候,我做了一期黑板,主題就是梁實秋先生的這本書《雅舍小品》,班主任看了之後,說了兩個字不錯。和《雅舍小品》結緣始於我的高中生涯。在等高考通知書的那段時間,我的父親看我悶悶不樂,就去書店給我買了這本書。
  • (行走臺灣)在臺北 追憶雅舍風華
    記者 孫立極 攝  臺北是臺灣名人故居集中地,胡適、林語堂、張大千……且莫忘了梁實秋。這位將簞食瓢飲都寫得令人口舌生津的文學家,除了編著多種英漢辭典,更以一人之力翻譯了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全集。那段苦行僧般的歲月後期,他就住在臺北;其中7年,住在雲和街11號。去年10月底,這棟舊居整修後掛牌,是臺灣唯一一處完整保留的梁實秋故居。
  • 線裝典藏《雅舍談吃》出版:完整輯錄梁實秋96篇令人饞涎欲滴的談吃...
    日前,梁實秋談美食的散文集《雅舍談吃》迎來最新修訂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實秋大女兒梁文茜親自授權。新版《雅舍談吃》為線裝典藏版,清新古樸,增加初版未收錄的39篇談吃美文,全書共計96篇,篇篇均以食物為題,讀來使人垂涎欲滴。
  • 梁實秋先生雅舍談吃:慄子
    梁實秋先生與夫人韓菁清女士  慄子以良鄉的為最有名。良鄉縣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漢鐵路線上。其地盛產慄子。然慄樹北方到處皆有,固不必限於良鄉。徐志摩告訴我,每值秋後必去訪桂,吃一碗煮慄子,認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殘淨盡,他感而寫了一首詩《這年頭活著不易》。  十幾年前在西雅圖海濱市場閒逛,出得門來忽聞異香,遙見一義大利人推小車賣炒慄。論個賣----五角錢一個,我們一家六口就買了六穎,坐在車裡分而嘗之。如今我們這裡到冬天也有小販賣「良鄉慄子」了。韓國進口的慄子大而無當,並且糊皮,不足取。
  • 文學巨匠,梁實秋舊居——雅舍
    梁實秋先生曾居住於此。兩個石刻大字——雅舍,栩栩生輝,引人矚目,凝聚著梁實秋先生對此屋的深厚情誼。梁實秋紀念館(攝影:徐春茂)這裡,就是梁實秋紀念館。雅舍(攝影:徐春茂)在舊居雅舍門前,梁實秋先生端坐於此,一肚子墨水的他似乎在沉思,為芸芸眾生憂慮。
  • 梁實秋:舌尖上的青島
    他在晚年寫的《憶青島》一文中,歷數南北各地優劣長短之後說道:「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兩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而青島不僅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它的海鮮、菜果和飲食也給美食家梁實秋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在小品文集《雅舍談吃》和《憶青島》等文章中多有提及。
  • 梁實秋一生的五大貢獻
    首先,他是一個散文家,《雅舍小品》之類的雋永散文後來發表了143篇,而相近的雜文也出過七冊。為五四以來有數的散文大家。其次,梁實秋先生對翻譯的貢獻舉世公認。其中分量最重的是他獨立譯完的莎翁全集。成就如此顯赫的大業,五四以來只有梁實秋先生一人。梁實秋的第三個貢獻在文學批評。早在21歲,梁實秋即針對康白清詩集《草兒》寫了「草坪評論」,並與聞一多評俞平伯詩集的文章合出《冬夜草兒評論》,成為新詩評論的早期文獻。從那時起,一直到他41歲發表《關於「文藝政策」》為止,20年間他寫了數量可觀的評論文章。
  • 臺北梁實秋故居 麵包樹依然挺立(圖)
    臺北梁實秋故居 麵包樹依然挺立(圖)     梁實秋故居屬「和洋折衷」的房屋,他將客廳改為臥房,使參觀民眾一進到故居,就到了主人的房間。
  • 梁實秋:被魯迅痛罵走狗,70高齡娶當紅歌星,國內第一個莎翁權威
    1926年回國後,曾先後在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大學共同前身)任教。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在臺北病逝。他早年家境優越,不做官不經商,只需要以讀書為樂,遂養成了十分平和的性格。這也令他在五四文壇有著不錯的人緣,和胡適、聞一多、徐志摩、冰心等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