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河又稱薩伊河,位於中西非,上遊為尚比亞境內的贊比西河,河道呈弧形穿越剛果(金),注入大西洋17世紀歐洲探險家把它取名為「剛果河」,因為河的下遊居住著剛果人。1971年,比利時殖民統治下的剛果改名為薩伊,是當地方言,意為「河流」。於是這條河改名為「薩伊河」。隨後,薩伊再次更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薩伊河再次更名為剛果河。
剛果河由眾多支流匯合而成,全長4700公裡,流域面積370萬平方公裡。其流量僅次於亞馬遜河,年均4.1萬立方米/秒。
在剛果河廣闊的流域中,密集的支流、附屬支流和小河流被分成許多支流,形成扇形的河網。這些河流從周圍海拔270米-460米的一片匯聚的斜坡上流入一中央注池,其中,主要支流有烏班吉河、誇河和桑加河。
從剛果河源頭到河口,有上、中、下三個不同的區段。上遊的特點為多匯流、湖泊、瀑布和險灘:中遊有7個大型瀑布,稱為博約馬瀑布:下遊有兩段支流,形成了一大片廣闊的湖區,這就是馬萊博湖。
剛果河常年雨水供應恆定,流量均勻恆定。茂密的常綠林與受赤道氣候影響的薩伊河流域一樣廣闊,林區外圍是熱帶草原帶。河內盛產各種各樣的魚,兩棲動物中,鱷魚最引人注目。
1482年,葡萄牙探險家高發現了剛果河的入海口,但無法沿著咆哮的急流逆流而上,所以這條河400多年來一直不為外界所知,對19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這裡是「最黑暗的非洲」。小說家康拉德曾在1899年出版的《黑暗的心臟》一書中,把這裡描繪成「充滿噩夢的地方」。
19世紀,蘇格蘭傳教士、探險家利文斯頓曾認為剛果河是尼羅河或尼日河的源頭,但當他聽說森林深處有可怕的食人族時,就不敢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直到1876 -1877年,出生在英格蘭威爾斯的美國探險家斯坦利沿著這條河探險,才發現真相。
剛果河的源頭只能部分通航。它向北穿過陡峭的巖石山谷,然後蜿蜒穿過蘆葦環繞的沼澤,然後流入基薩萊湖,那裡有白鷺、魚鷹和翠鳥出沒,也是當地漁民的捕魚之地在流到孔戈洛時,河水便開始不斷加速並擴大到500米寬,由此至下遊2800千米內,峽谷陡峭,有瀑布和翻的漩渦潭,被稱為「地獄之門」。
再往前,有幾段河流有陡峭的海灘。當他們到達Nyangawe的時候,河水進入了陰沉的叢林,也就是利文斯頓害怕北移的地方。1876年10月,斯坦利也從這裡出發,向南前往剛果,他花了九個月時間到達河口,他的探險隊與沿河居民進行了多次戰鬥。
在一次戰鬥中,斯坦利發現了七個瀑布,並以自己的姓氏命名。這就是現在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博約馬瀑布,大約每秒166850立方米。
剛果河在基桑加尼開始向西轉向,這是通往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夏沙的主要交通通道,下遊1600公裡。然後河流轉向西南,流經茂密的雨林。,這段河流又匯納了許多支流,更增加了流量,而且,林中猴子和各種彩鳥的叫聲,亦使得整個景致愈發顯得生機勃勃。
在連接阿魯維米河的基桑加尼以西,河水變得更寬。進入姆班達卡後,河流泥沙堆積成數千個小島,將河流分割成充滿水葫蘆的水道迷宮,裡面布滿巨大的蜘蛛網。
剛果河流經非洲中部後流入大西洋。它流經的雨林和草原面積約與印度一樣大,流域水資源佔世界已知水資源的1/6,紅樹林沼澤、茂密的叢林,以及沿途那些急流、峽谷、瀑布,也給世界留下了美麗的風景,當然總有吸引人的冒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