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吐下瀉,「半吊子」媽媽的做法連兒科專家都點讚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阿山 兒科黃哥黃醫生

【讀者來信】

黃醫生:

您好!我是一名年輕媽媽,關注您公眾號很久了。

前段時間,孩子上吐下瀉,在就醫、吃藥這個問題上,我和家人也差點因為觀念問題吵起來,孩子病好後,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發給您,也是想和眾多和我有相似經歷的年輕媽媽分享下感受。

您也可以點評下我的做法是否合適。如採用,我會很高興的。謝謝!

祝您一切順利。(阿山)

孩子的事,小事也是大事,就是這樣一句話,常常就像風一樣,可以吹起家庭的波浪,有的時候是漣漪,有的時候確是狂浪滔天,難以平息。孩子從出生開始,大家就關注她/他的一舉一動,稍微有病痛,家中長輩立馬從各方登場,要是意見不統一,大家的焦慮就升騰起了一股烽煙。

沒生孩子之前,我對醫生開藥的認識

大約四年前,和兩個閨蜜在單位食堂吃飯。

大蜜:「你們以後要是有了小孩,生病了去看醫生,會吃醫生開的藥嗎?」

我:「廢話呀,不然看醫生幹嘛!」

小蜜:「為什麼這麼問?」

大蜜:「我有一個同學,她家娃生病了帶去看醫生,醫生開了藥,她卻發朋友圈說不能吃,喏!你們看!」

我和小蜜湊上前,朋友圈很短,附上了幾張開藥單,隻言片語中憤慨的情緒撲面而來,是在抨擊某三甲醫院的醫生竟然開出這種藥給小孩吃。

我和小蜜對視一眼,我忍不住了:「為什麼不吃醫生開的藥,難道忍心讓小孩子難受嗎?你們怎麼看?「

大蜜:」對呀,有病就治病啊,看醫生就吃藥咯。「

小蜜:「看不懂這藥,不過我應該也會聽醫生的吧。「

時至今日,我已經升級成母親了,經歷了當媽媽的很多事,其中,最害怕的,莫過於小祖宗身體有恙。

今年春節,我們帶著寶寶回到縣城老家,我們把娃放在爺爺奶奶處,想過了元宵再接回來。

孩子上吐下瀉去就診,醫生的藥單讓我存疑

年初九早上七點,公公打來電話,我心中咯噔一下, 肯定是寶寶生病了。果不其然,公公告訴我,昨晚十一點,寶寶吐了一床,安撫了好一會兒,給她喝了奶,結果又吐了,早上起來喝水,接著吐……

我說:「把她帶出來吧,我帶她去看醫生。」

公公說:「我先帶她去縣城醫院看看!」

「也好。"掛了電話,我滿心焦慮。

不久,公公給我發來了縣醫院醫生的診斷——腸胃炎,開藥如下:

我瞪大了眼睛:多潘立酮片(嗎丁啉)、維生素B6、利巴韋林、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黃哥點評:不靠譜!急性腸胃炎主要是口服補液,嚴重脫水可以靜脈輸液。嘔吐不推薦用嗎丁啉,嘔吐嚴重可以用昂丹司瓊。利巴韋林確實不妥。益生菌輔助治療,可有可無。)

利巴韋林,權威媒體強調過,這是一種不良反應和用藥禁忌都很多的藥物!

「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不能用利巴韋林」,我每次也都第一時間轉發到家族群裡。

為什麼一個縣城的兒科醫生,甚至是兒科主任醫師,還會開出這種快要被淘汰的藥。

我馬上回撥了公公的電話:「爸,不要給寶寶吃這些藥,這些藥都是亂開的,我帶她去大醫院!」

非常慶幸地是,公公婆婆忍著沒有把藥送到孩子嘴邊。

他們把孩子送到了我的跟前。

寶寶不願進食,脾氣也差。

後來嘔吐的情況有所緩解,卻發起燒來。

我帶著寶寶去了市裡的三甲醫院,醫生跟我說是腸胃炎、喉嚨有點紅,也明確跟我說不用吃抗生素,開了益生菌等藥:

雖然這個「王氏保赤丸」依舊讓我存疑,但我還是把藥單發到家族群裡,讓家人看看這裡的醫生開的藥(黃哥點評:找個靠譜的醫生真難啊)。

拉稀、發燒!藥吃還是不吃?艱難的抉擇

第三天,孩子發燒到39℃,吃了退燒藥,又燒回39℃,還拉了十幾次的稀糊狀便便。

在這個過程中。婆婆急壞了,催促我帶娃再去看看醫生。

「總要吃點藥吧!吃藥了孩子才舒服啊。」婆婆急切地說。

「這是自限性疾病,沒有特效藥的,能自己好。」我說。

「哎呀,吃了藥更舒服啊,我是主張要吃藥。」婆婆說。

我只好把諮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醫生朱碧溱的回覆給她看。

朱醫生告訴我,「急性胃腸炎不用吃藥也能好,但是如果拉得厲害,大便水分多,可以吃蒙脫石散,最好配點口服補液鹽」。

而且,朱醫生還明確告知,這種腸道病毒感染的周期對於小孩來說基本要一周甚至十天左右,我趕忙轉達給家人。(黃哥點評:靠譜。)

婆婆不再搭話,我心裡也煩,明明生病也要一個過程啊,為什麼上一輩總認為,什麼病都能多吃藥就能好得快呢?(黃哥點評:是的,黃哥門診也常常碰到這樣想法的家長,囧!)

拉稀越發嚴重,我和家人開始博弈

孩子不再發燒了,但是拉稀越發嚴重,公婆再次試探性要帶去醫院開藥或者掛瓶。

我有點扛不住。看著娃躺著哭鬧著,米粒不進,先生也開始煩躁。。

「走吧,帶她去婦幼看急診」,先生說。

「看什麼呢?還不就是那些藥,益生菌、蒙脫石散、補液鹽,家裡都有啊。」

「你又不是醫生,你這看了點公眾號,半吊子在這裝什麼裝,看了醫生,總會開藥!有藥就吃!」先生很不客氣。

我心裡也很不舒服,我是真地對孩子好,不願意看孩子去醫院再折騰。

最後,我和先生各讓一步,讓先生帶著寶寶的糞便去化驗。

這位醫生看了化驗單以及上一次的診斷,說沒有炎症,也說不要再吃「王氏保赤丸」了(幸虧我沒給孩子吃,不然那苦苦的藥丸,不知道又要折騰孩子多久)。(黃哥點評:靠譜)

醫生再次開了一瓶「複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我想著可能根本沒什麼用,卻再也無力阻止他們的餵服,感覺這就是家人急需的一瓶安慰劑吧。(黃哥點評: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這天婆婆回老家了,接替的是我媽。(黃哥點評:一切為了孩子)

孩子病情開始好轉

第五天,孩子拉稀的次數變少了。

到晚上,孩子的精力也有所好轉,灌進小半碗飯,飯後也能走走跳跳了。

全家人的心情好多了。

孩子的病情讓我的心情如過山車

第六天,我媽打電話給我,劈頭蓋臉地說:「快帶寶寶去看看吧!」

據我媽描述,寶寶一直哭鬧,心情不好,不吃飯。

「這都第六天了,她都這麼痛苦也不吃飯,你還不帶她去醫院掛瓶!掛瓶才更快好!」我媽說。

「掛什麼瓶?」我說。

「到了醫院叫醫生掛瓶,你不用管!」我媽用難以遏制的怒火衝我爆發,我只好掛了電話。

緊接著我媽不停地發寶寶在哭鬧的小視頻,我媽就知道刺激我的軟肋。

我被激到了,又拿起手機給先生打電話,先生聽我說得很急,又是要請假,又是要去市內最好的醫院看醫生。

他也火起來,「當初不是你跟我說生病是有一個過程的嗎?你幹嘛被你媽一激就這樣,我現在忙成這樣,哪裡有時間,要看你們自己去看!」先生一頓發火掛了電話,我也愣住了。

關心則亂,誰說不是呢?

我終於還是回到辦公桌前,無奈、靜坐,思考下一步到底要怎麼做。大概糾結了一個小時,電話又響起來,是我媽。

她說道,「給孩子餵了一碗稀飯,吃完她就活蹦亂跳了,到現在也沒拉稀了,不去醫院了啊,你好好上班吧!」

我……,身子重重地往椅子後面一靠。

兒科醫生的職業道德讓我感動

我又想起了網絡平臺上的朱醫生,回看我們的聊天記錄,突然發現她給我留言了:「孩子有好轉嗎?一天拉幾次?」

雖然沒有見過她真人,但是卻感受到她作為一名醫生的職業道德,我趕緊告訴她情況已經有所好轉。(黃哥點評:兒科醫生工作高負荷、高強度、高壓力、低收入。優秀兒科醫生更少,一定要呵護哦。)

從寶寶感染上消化道病毒,最開始吃什麼吐什麼到活蹦亂跳、拉出成型便便、吃飯津津有味,整整花了八天。

其實,我搜了資料,覺得大概率就是傳說中的「諾如病毒」。

「在冬季,孩子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那極有可能就是諾如病毒感染了。

諾如病毒通常先嘔吐,後腹瀉,還可能有發熱表現,但發熱多在2~3天就消退了。如果嘔吐嚴重的,導致脫水的情況也會出現,那這時孩子是病懨懨的,看著弱弱的。」(黃哥點評:更可能是輪狀病毒腸炎)

套在我家娃身上,真是全佔滿了。

當疾病來臨時,家人要團結一心

當病毒來襲時,來自寶寶的哭鬧、長輩的囉嗦以及對自我判斷的懷疑,還是讓人有點抓狂。

還好,我的長輩但最終也選擇了尊重我。

而在一些不和諧的家庭裡,都有聽聞長輩偷偷灌藥乃至引發家庭矛盾。

很多時候,我們從科普公眾號獲得的知識,並無法打破長輩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我說了多少次「喝一桶紅棗水都不能補血」,我媽還是會在我例假結束時叮囑我「喝點紅棗水」。

看著孩子生病難受,更多長輩心裡都覺得吃藥能好得快,灌也要灌下去。

而我,更願意相信自限性疾病有它的周期,唯一能做的就是科學護理,沒有把握時及時就醫面診。

剛懷孕時,我就喜歡閱讀各種育兒公眾號,要走科學養育的路子!

怎麼科學養育,當然是要先能夠接受科學的理念。

科普裡學到的醫學知識太有用了

還記得,寶寶六個月的時候突然發燒,連續燒了三天。

第二天燒到40℃以上,我慌了。(黃哥點評:高熱容易抽筋,家長容易慌神)

雖然已經做好「幼兒急疹」的知識儲備,但是,我還是怕「燒壞腦子」的謠言。

於是我託關係找到了一位兒科主任醫生,面診時寶寶的體溫已經降到了37.8℃。醫生看了驗血單之後說這是病毒性的,開點抗病毒藥吧。

我看他寫下「奧司他韋」幾個字,就想起這個藥似乎是在發病24小時內服用才有效果,超過就沒有服用意義了。(黃哥點評:奧司他韋在流感24小時內用最好,超過24小時用也有一定的好處。)

於是就鬥膽說了一句「我們已經第三天了,還有用嗎?」

醫生愣了一下,刪掉他開的藥,笑著對我說「那我就不開藥了,回家再觀察觀察,有可能就是幼兒急疹呢!你能接受嗎?」(黃哥點評:醫生可能懷疑流感,但也可能是幼兒急疹。雙方都好尷尬啊。)

我點點頭,詢問了一些護理的細節,帶著寶寶就回了家。

第二天,寶寶臉上果然起了玫瑰疹,真的是「幼兒急疹」。

事後,我總結了一下:雖然這次診療去了醫院,啥藥沒開,看起來有點浪費醫療資源,但是卻是有實實在在收穫的。

因為自己從育兒科普公眾號學到的知識,真的不是「半吊子知識」。

這些知識包含最基礎的用藥指導,甚至可以在某些時候避免過度醫療。(黃哥點評:說的對。家長都在學習,醫生也要學習喲)

努力學習的媽媽真不是「半吊子」

有時候,只有面診過後,我才能確定判斷是不是正確的,這樣將來孩子有毛病的話,就能準確知道是否需要馬上就醫、何時要就醫。

一方面避免浪費醫療資源,一方面也避免了過度診療。(黃哥點評:給你個大大的贊!)

參與式診療模式已經成為每個病人的權利,也是醫患溝通的重要內容。

我作為監護人也並不想要幹涉醫生的診斷,只是想為孩子增添一份保障。

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亂用藥、瞎著急、白忙活。

參與式診療還能夠從實踐中學會很多科學護理的知識。

當然,也更有底氣去面對長輩方面的壓力。

在一些常見小毛病中,可以小小地做一些抗爭。

因為,努力學習的媽媽真的不是「半吊子」。

參考文獻:

1.David O Matson, et al.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todate:Jan 2019

2.Freedman SB, Adler M, Seshadri R, Powell EC. Oral ondansetron for gastroenteritis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N Engl J Med 2006; 354:1698.

本期編輯:常春藤

作者:黃志恆,男,兒科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消化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編委,多家國際學術期刊審稿專家。

黃醫生目前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進食障礙MDT專家組成員與兒童炎症性腸病MDT專家組成員。由於對自身醫療水平的精益求精,對患兒及家屬熱情、耐心,深受廣大患兒家屬的信賴好評,目前已經診治超過十萬人次,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主要擅長兒童難治性腹瀉、消化不良、急慢性腸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牛奶蛋白過敏、炎症性腸病、便秘、腸息肉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男嬰被開水燙傷,這位媽媽的急救方法,連兒科醫生都給點讚!
    家長的這種做法不是相當於在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嗎?如果該女童被燙傷的更加嚴重,可能留下的就是父母一輩子的遺憾。鑑於此,幫媽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孩子燙傷後父母的正確做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有被開水燙到的經歷,對於大人而言可能只是當時疼了一下子,大不了就留下一條傷疤。但如果被燙傷的是皮膚十分嬌嫩的孩童呢?
  • 聽說北京兒科專家常駐寧夏後,婦幼保健院裡又多了這些故事!
    監護室裡氣氛凝重,兒科、新生兒科的主任、護士長以及醫院行政值班人員都在現場待命。小床上是一個瀕危的新生兒,宮內窒息,當醫生剖開媽媽的子宮,裡面全是血,吸入血性羊水加上宮內缺氧,孩子出生後沒有呼吸心跳,生命體徵微乎其微。搶救從分娩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心肺復甦、無創機械通氣,但效果不佳。
  • 《變形計》店員嫌棄小女孩一股窮酸味,臨時媽媽做法值得讓人點讚
    《變形計》店員嫌棄小女孩一股窮酸味,臨時媽媽做法值得讓人點讚說起《變形計》這檔綜藝節目,在很多觀眾和網友的心理被稱為「有錢人的遊戲節目」。小編也覺得農村裡的孩子是非常渴望去城裡體驗一下有錢人所享受的生活,其實在小編看來,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待遇。但是自己的命運又沒法改變。在童年時期,互相體驗一下生活也是非常不錯的。記得有一期《變形計》中,農村的主人公是吳欣媛。這位女主人公性格內向還有些孤僻,在學校的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
  • 權威專家分享「兒科寶典」 《親親我的寶貝》新年首播
    原標題:權威專家分享「兒科寶典」 節目由李銳、胡可坐鎮,和萌娃、明星一起對話權威專家,分享「兒科寶典」。日前,節目在長沙舉行看片會,製片人王知藝和周嫻子在看片現場透露,《親親我的寶貝》節目共有36期,將聚焦各種關於寶貝成長的話題,節目將邀請李湘等藝人和素人萌娃對話權威專家,分享關於兒科病理主題及親子教育等「兒科寶典」。
  • 漣水籍醫學博士,家門口的兒科專家
    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從事兒科臨床工作20餘年,擅長兒童矮小症、性早熟、糖尿病等小兒內分泌以及兒童營養性疾病的診治。江蘇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層次人才培養對象。獲2015年度淮安市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2018年江蘇省婦幼保健新技術引進獎三等獎。
  • 男嬰被100℃洗澡水燙傷,媽媽的急救連醫生都點讚
    男嬰被100℃洗澡水燙傷,媽媽的急救連醫生都點讚 2020-05-14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蚌埠市三院兒科專家:千萬不要盲目迷信海淘兒童藥物
    來聽聽兒科專家的建議。迫不得已選擇海淘兒童藥品採訪中,淮河晨刊記者了解到,一些家長選擇海淘、代購兒童藥品一方面是「朋友推薦的」,另一些家長表示自己更信賴國外的藥品,認為相對安全,副作用更小,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是提心弔膽地在使用。「孩子一生病,最忙的是家長,特別是給孩子餵藥的時候,跟打仗一樣。」
  • 「媽媽,你發了4000元的紅包,我只收了500元。」媽媽的做法很贊
    每逢過年,「壓歲錢」都是個很熱的話題:「親戚家有兩個孩子,我只有一個,到底該給多少合適。」「家裡有不少孩子,壓歲錢得準備不少。」「我給了他家孩子1000元,他才給了我家孩子500元。」其實,這些問題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煩惱,不只是讓自己煩惱,還給孩子樹立了一種很不好的價值觀,近日有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點讚!原來這位媽媽帶孩子回娘家後,娘家弟弟有兩個孩子,因為平日裡也很少回來,也因為弟弟夫妻倆帶兩個孩子相對壓力比較大。想給孩子多給點好讓給孩子買點吃的。
  • 連麥當勞都不新鮮?吃了上吐下瀉
    至於為啥這個點才發帖,,那是因為吐了4次後,拉了6次,打了兩次針還沒緩過來。此刻胃還是很痛很痛。下午近兩點,。我們一行四人進入宏泰廣場的麥當勞。閨蜜驚呼:哇!人!這!麼!少!!這是我見過人氣最差的麥當勞了!!也是,宏泰廣場這裡貌似人氣一直不旺。連麥當勞人也不多。不過這樣也好。清淨!包場!
  • 氣溫驟變致成都多家醫院兒科門診打擁堂!兒保專家支招
    另外,針對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華西第二醫院兒童保健專家還給各位粑粑麻麻們支一招:常見呼吸道感染,咋個進行家庭管理。點位1:華西第二醫院19名急診兒科醫生全年接診31萬名患兒一對夫婦帶著兩歲半女兒和三個月大的兒子在這裡等候,媽媽告訴記者,兩歲半的女兒發燒已經近一周,每次都燒在40°左右,而且咳得也很厲害;兒子好像被姐姐傳染了,又咳又流清鼻涕。從下午2:00開始,夫婦倆就帶著兩個孩子來到醫院,兵分兩路排隊掛號,「等了三個多小時才拿到急診號,而且也是200多號了。」
  • 味多美顧客店內摔奶 稱孩子喝酸奶上吐下瀉
    8月20日下午5點左右,味多美崇文門新世界店,一位顧客稱自己前一天買了味多美酸奶,孩子吃了後上吐下瀉,前來討要說法卻無人理睬,怒而「摔奶」。  孩子家長  上吐下瀉:沒吃別的 就喝了酸奶  摔酸奶的女士姓郭,據郭女士稱,自己的孩子今年9歲,昨天(19日)下午3點多她帶孩子來味多美,買了四塊麵包和一瓶酸奶,孩子喝完酸奶,回家路上就開始腹痛,回到家後仍未好轉。「我們把孩子送到醫院,掛了急症,上吐下瀉的折騰了一宿。」
  • 女醫生抱孩子進診室,「這要插隊呀」,兒科醫生的問話:大快人心
    一個女醫生抱著孩子,進了兒科診室。我心想:「壞了,這肯定要插隊,又得多等一個了。」結果看診的兒科男醫生問了一句話,大快人心。兒科醫生的問話大快人心周日的兒科診室,沒有導診臺維持秩序的護士,沒有電子屏顯示就診兒童名字,全靠病曆本家長自己按先後順序排隊,也就有點混亂。這家中醫院,周日兒科看診的只有一位男醫生,而這醫生又心善,基本來了的都給加號。本來看半天,但加號看到中午1、2點是常有的事。
  • 孩子超愛的牛腩做法,媽媽珍藏了30年,健康營養,小白也能學會
    孩子超愛的牛腩做法,媽媽珍藏了30年,健康營養,廚房小白也能學會導讀: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廚房裡,似乎都藏著獨特的家庭美味。這些美食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家的味道,也是媽媽的味道。我的媽媽是一位典型的中國農村婦女,18歲就嫁給了我爸爸。從此就開始了她的小家生活。在最初的幾年裡,我印象中都是奶奶負責做飯,媽媽則和爸爸一起去忙農活。不過,後來由於奶奶癱瘓了,媽媽只好接過了做飯這件事情。我不知道媽媽會不會做飯,不過在我的印象中,媽媽做的菜真的很好吃。而其中的一道牛腩做法,是媽媽珍藏了30年的廚房秘密。
  • 武漢礄口:社區開設「同濟醫院兒科專家工作室」
    家長帶著孩子在家門口享同濟醫院專家診療服務(湯晗 攝)12月9日,「同濟醫院兒科專家工作室」在武漢礄口區漢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揭牌,同濟醫院兒科學系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同濟醫學院遺傳代謝病診斷中心主任羅小平帶領專家團隊前來坐診,
  • 聚焦兒科就醫難:白天黑夜連軸轉,兒科醫生加班累病一片
    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訪江城幾家大醫院的兒科門診,並陪兒科醫生一起坐診,體驗他們的辛苦。半天門診變成整天,專家累得病情加重7日上午8時許,武大人民醫院兒Ⅱ科主任姜毅開始了上午的門診。他患上輕微咳嗽,但面對排著長隊的候診家長和孩子,他仍是一臉溫和的笑容。
  • 杭州兒科醫生值班兩天一夜後回家,看到兒子一張紙條淚崩!有一種...
    >毛姍姍是浙大兒院神經內科的主任醫師,冬天這波流感開始後,兒院看流感的小病人急劇增長,毛主任和別的兒科醫師一樣,開始了一天十幾個小時的連軸門診。他爸爸也很忙,也沒法陪他,我把他外婆從老家叫來陪孩子了。」周一這天,毛姍姍的神經內科專家門診,從早上8點看到下午5點。病人太多,她沒顧得上吃晚飯,就直接連上了夜門診。
  • 兒科醫生劉應科:孩子肚子疼,家長一定要辨別!很重要收藏轉發!
    肚子疼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今天這個知識很重要哦,掌握了不但可以緩解你的焦慮,還能少花很多冤枉錢。北京兒科專家劉應科主任,給大家講解孩子肚子疼的位置不同,可能是哪些疾病,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和應對。劉應科主任:如果孩子的肚子疼痛,給大家幾個按壓的點第一個,按孩子的左下腹,如果這個地方還是出現疼痛,疼痛比較劇烈,很可能是大便卡住了,僅僅只需要揉揉孩子的肚子,用開塞露幫助孩子排便,很快就能緩解了,根本不需要查血、拍片、打彩超等等。
  • 孩子吃完黃金蟹鬥上吐下瀉 肯德基:個人體質差異
    孩子吃完黃金蟹鬥上吐下瀉 肯德基:個人體質差異2011-03-09 08:5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午12點多,她在杭州肯德基武林店給孩子買了黃金蟹鬥當午餐。  張女士告訴記者,下午1點多吃完的時候還沒事,到了下午5點多,小孩就開始上吐下瀉,臉色鐵青。  「吐到最後,嘔吐出的清水中居然夾雜著血跡。」這可把張女士急壞了,連夜趕回諸暨看急診,經過醫生化驗確證食物中毒。在吊了一整夜鹽水之後,小孩病情才趨於緩和。
  • 兒科醫生:寶寶3歲前,這7種輔食千萬別碰
    事實上,對於剛剛升級為寶媽的新手媽媽們來說,相比較於養娃的快樂,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無窮無盡的煩心事。孩子半夜哭醒了,媽媽不管多麼困都要堅持去哄;寶寶如果生病了,媽媽也會著急得整宿整宿地睡不著覺。糊塗媽媽的無心之舉險些鑄成大禍,醫生的一番話讓她悔不當初曉玥是一名95後寶媽,現在寶寶已經8個月大了。堅信科學育兒的曉玥在寶寶6個月大的時候就逐漸斷掉了孩子的母乳,添加了米粉作為孩子的主食。
  • 小心兒童腸胃出問題,兒科專家提醒3大預防措施
    兒科門診腹瀉患兒明顯增多,有的學校或幼兒園甚至因此停課等等。速凍!狂降!跨年的「霸王級」寒潮剛剛解凍沒兩天,馬上又要冰凍了!「暴冷2.0」來了,比跨年那波大寒潮更猛!看看這兩天全國天氣預報圖,你是不是又開始瑟瑟發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