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守藝人」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2020-12-17 中國網新聞中心

  旗袍「守藝人」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親手製作「生活旗袍」 為「抗疫巾幗英雄」免費送

  穿著黑色套裙出現在記者面前的張慧霞端莊典雅。在張慧霞位於廣州天河區的旗袍展示店裡,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到店觀摩或定製旗袍。來廣州創業24年間,張慧霞白手起家,從東山口一間7平方米的小裁縫店,到如今在廣佛兩地開起十多家旗袍店,見證了「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的逐步流行;如今張慧霞一直還堅持著自己的手工旗袍,疫情期間,張慧霞還為廣州的400多位「抗疫巾幗英雄」送去了旗袍,張慧霞說,作為一名旗袍「守藝人」,她希望把旗袍文化傳播開來,讓中國旗袍走向世界,也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實習生 王雅欣、石思思

  當年懷揣1000元闖廣州

  張慧霞來自山西,是地道的北方人,由於小時候家裡人經常幫人做衣服,她從小就跟著奶奶學習針線活,據介紹,現在她在旗袍製作中各種獨特的針法都是跟奶奶學的;高中畢業後,張慧霞如願地入讀服裝裁剪學校。畢業後,家人希望她能留在山西工作,但她決心來廣州闖蕩,而她想到的到廣州立足的方法就是在這裡開一家服裝店。「我是把『生活旗袍』概念帶入廣州的第一人。」張慧霞自豪地說。

  她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的廣州人很少穿旗袍,當時一般只有酒樓的迎賓人員才會穿旗袍,一件旗袍加個白色披肩,便是這個行業的「工作服」。而走在大街上,鮮少看到有人穿旗袍。

  當張慧霞跟父母說要在廣州開旗袍店時,父母一直反對。當時父母的理由是,第一,廣州毗鄰港澳,人們穿時裝比較多,而旗袍是傳統服飾,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第二,廣州天氣炎熱,一年之中能穿旗袍的季節並不多,旗袍很可能派不上用場。

  1996年,張慧霞懷揣著1000元來廣州闖蕩。她的第一間店位於廣州市煙墩路。「當時選擇在這裡,因為老東山這裡比較有文化氣息。」一臺縫紉機,幾匹布料,當時20多歲的張慧霞開始了在廣州的創業之路。張慧霞坦言,當時在廣州創業面臨幾個困難,首先是語言關,自己不會說也聽不懂粵語;其次,雖然她打出來的招牌是做旗袍,但因為當時廣州人還沒有穿旗袍的習慣,店裡的生意很是冷清。「我到廣州的前三個月都是這樣的,因為沒有名氣,沒人找我做衣服。每個月1000多塊錢的租金是我換拉鏈、挑褲腳、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很艱難。」

  自己當「行走的模特」

  張慧霞說,儘管當時沒有生意,但她還是看中了旗袍在廣州的發展空間。「正因為沒人做,我做才可能會成。廣州有著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又是一座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像旗袍這麼有文化韻味的服飾,在廣州不可能沒有市場。」張慧霞說,當時她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大街上沒人穿旗袍,她就自己穿,自己當模特。「那年夏天,我穿著旗袍去東山百貨大樓買東西,出來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追上我,問我身上這麼漂亮的衣服在哪買的,我說都是我自己做的,她幾乎不敢相信,就這麼跟著來店裡了,我的第一個客人就是這麼來的,我給她做了三件衣服。我真的很感激她,當時是她讓我看到了希望。」在張慧霞看來,是自己性格中不服輸的勁頭讓她在創業初期挺了過來。

  從第二年開始,陸續有人上門找張慧霞做旗袍,往往顧客進門第一句話就是「你師傅呢?」 張慧霞稱自己就是,可客人卻不信。「客人一看旗袍師傅竟然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女孩,大部分人就走了,以為我在吹牛,這讓我很受傷。」從1997年開始,張慧霞決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旗袍店,她將自己的名字註冊成為商標,慢慢地「慧霞旗袍」開始在廣州走紅。張慧霞說,當時這個決定是很冒險的,萬一旗袍手藝不行,招牌就砸了。

  「讓老百姓穿著舒服」

  在張慧霞看來,自己能創業成功,根本原因是踩中了廣州改革開放的步點。她說,廣州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創意之都、時尚之都,所以自己的「生活旗袍」在廣州推出時,廣州的很多廣告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率先成為了試穿者。在他們的帶動下,「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逐步流行開來。

  從創業之初,張慧霞主推的概念就是「生活旗袍」。「很多女性可能只在結婚當天會穿一天旗袍,但我告訴我的顧客,旗袍在生活中也可以穿。」她說,旗袍有京派、海派、嶺南派之分。京派是莊重貴氣,海派則是張揚自我、時尚精美,而嶺南派則是低調內斂。

  張慧霞說,嶺南派旗袍普遍都不是太長,一是天氣比較熱,二是經常下雨,走路泥水容易甩上去,所以旗袍都是到小腿那個位置;同時因為廣州天氣炎熱,所以嶺南派旗袍不可能用綾羅綢緞作材料,都是用吸汗的布料做成的。「既然要做生活旗袍,那就要考慮老百姓怎麼穿著舒服。」

  如今,張慧霞原本7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發展成為一家大企業,在廣州、佛山開起十多家門店,以及一間超過500平方米的旗袍體驗館。這些年,張慧霞還屢次獲得行業大獎,2010年她獲得中國新銳服裝設計師、嶺南文化服飾貢獻獎;2014年被評為廣州國際服裝節首屆旗袍藝術節「最美旗袍設計師」。2019年,她更榮獲中國品牌評選的「金鼎獎」。

  張慧霞反覆強調,自己是一名「旗袍守藝人」。在她看來,旗袍師傅是真正的匠人,其經驗沒辦法標準化,需要歲月的積累。 「我從16歲開始學習服裝製作,到現在我還在學習,已經有34年時間了。」

  為 「抗疫巾幗英雄」送旗袍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張慧霞的企業也帶來很大影響,但張慧霞的心態始終很好。從2月底起,她看到陸續有廣東的醫療隊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湖北支援抗擊疫情,這讓她很動容。「醫護人員逆行出徵讓我感動,他們才是英雄。如果沒有醫護人員,我們無法復工復產,我當時就做出一個決定,只要是廣州的女性抗疫醫護人員報名,就有旗袍送。」張慧霞說,當時她做出這個決定,很多同行表示不解。「我說,我今年送不完明年送,明年送不完後年送。這是我對抗疫英雄表達敬意的方式。」

  張慧霞說,這批送給「抗疫巾幗英雄」們的旗袍並不是隨便應付的,每一件都是由張慧霞本人親手製作。「這是我們和醫護人員之間的一種互動的方式。沒有她們,我們也不可能重新開業做生意。」截至目前,張慧霞一共為抗疫醫護送出了400多件旗袍,並且這個活動還在進行中。

  張慧霞表示,每次送旗袍的時候,看著醫護人員穿上旗袍那漂亮的樣子,她都很開心。「這比我賣出去一批旗袍還高興。當這個社會有需要我時我能做一點事情,是特別高興的一件事。」

  盼傳承旗袍文化

  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張慧霞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她不僅要做一名旗袍設計師,還要學習企業管理,並且她還有了更重的使命——拯救和傳播旗袍文化。2018年11月,張慧霞的旗袍工作室正式進駐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她幾乎每個月都要為學生們授課。在張慧霞看來,旗袍是國寶級的服裝,而在旗袍的背後流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原本很少登臺授課的張慧霞這些年也頻頻到國內各高校授課。一方面,她希望能有更多人正確了解旗袍文化,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能找到一兩個徒弟,跟著她把旗袍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為此她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旗袍文化宣傳基金。

  張慧霞說,廣州是一座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服飾方面向來引領國際潮流,而廣州要成為世界設計之都和世界創意之都,服飾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認為,近年來風行的「生活旗袍」完全能成為廣州新的文化名片,這也是她努力的方向。這些年,張慧霞的旗袍還參加了一些國際上的展出。「如今找我定做旗袍的外國人也很多,我希望中國旗袍能走向全世界。」她說,自己這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旗袍。

相關焦點

  • 山西姑娘廣州做旗袍,成功開出10家連鎖店
    1996年,張慧霞將「時尚旗袍」理念帶到了廣州,開了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旗袍店,而今在廣州已經闖出了名聲,時尚旗袍市場廣闊。張慧霞來自山西,小時候家裡人經常幫人做衣服,她自己也喜歡上了中式服裝。1993年時,張慧霞畢業了,家裡花了5000多元幫她弄了一個在鐵路上看管材料的工作。張慧霞想,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而自己真正喜歡的是服裝設計。於是同年年底,她帶著1000元,放棄了在當地令不少人羨慕的工作來到了廣州。剛來到廣州後,張慧霞並不順利。
  • 龍鳳旗袍閃耀浦江 國潮高定打造海派文化名片
    文旅首度相遇,喚醒百年摩登光影「申城之光」輪總長62.3米,總寬15.1米,最大載客400人,集高端商務接待、大型宴會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新一代黃浦江遊船旗艦。當前,新一輪旅遊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文旅融合將成為發展新形式,此次首航是浦江遊覽與作為申城「海派文化」領軍之光的龍鳳旗袍的首次合作,打開了文旅融合新紀元。「申城之光」·龍鳳SHOW以遊船走秀的形式發布國潮新品,文旅交融,盡顯老字號活力。活動當天,「申城之光」輪一樓船艙內的龍鳳SHOW展示區儼然已成為小型的旗袍博物館。
  • 魅力旗袍,韻味古色,漳州市旗袍文化專委會正式成立!
    2017年12月29日,漳州市舞蹈家協會旗袍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暨漳州魅力旗袍人選拔大賽在漳州薌江酒店隆重舉行,漳州市固嘉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麗女士任旗袍文化專委會主任
  • 「視頻」 鶴壁旗袍總會:鶴派旗袍風 秀出文化美
    鶴壁旗袍總會是我市成立的第一家旗袍走秀組織它成立於2014年,成立6年來,它不斷發展壯大,把淇河文化融入旗袍之美,在我市掀起了旗袍走秀風。鶴壁旗袍總會的隊員們正在刻苦地訓練,款款行走間散發出古典優雅的氣質。鶴壁旗袍總會會長楊福榮:「我們成立在2014年9月份,那時候是在市婦聯,為了引領鶴壁市女性,讓鶴壁女性更加優雅優美。」招募會員的時候,楊福榮對入會標準做了嚴格的要求。
  • 弘揚旗袍文化 彰顯女性風採
    弘揚旗袍文化、彰顯女性風採。11月21日,達州市旗袍文化藝術協會成立三周年旗袍藝術展演活動舉行。活動現場,達州市旗袍文化藝術協會的會員們身著美麗的旗袍,先後帶來了《旗袍之歌》、《與時代共舞》、《火》、《旗袍基礎知識禮儀展示》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生動演繹了旗袍文化「古典與時尚、傳統與現代、情懷與色彩」的深刻內涵,展現了現代女性求真、求美、求好的自信與活力。
  • 守藝| 以衣傳心
    不僅改變著穿旗袍的人,也改變著做旗袍的人。今天,娟子把旗袍上的盤扣玩出了許多新花樣,她製作的各式盤扣——仿自然花木的樹枝扣、菊花扣、蘭花扣,造型靈動活潑的燕子扣、蝴蝶扣、琵琶扣,寓意吉祥的吉字扣、福字扣——已不僅僅應用於旗袍和服裝上,而成為一種表達文化的符號,更廣泛地使用在鞋面、手袋、包裝甚至珠寶配飾等方面。
  • 多重音樂元素演繹「百年旗袍秀」 推廣旗袍文化
    近日,由上海、香港、臺灣三地旗袍文化推廣組織聯合舉辦的「情緣中華——2014首屆兩岸三地旗袍文化推廣主題晚會」在上海商城劇院上演,一百多位來自不同地區,身著不同樣式旗袍的佳麗,盡展嫵媚多姿。一百年前,旗袍從牡丹江南下黃浦江,從宮廷服飾演變到當今東方女性典雅端莊的時尚標誌,百年旗袍秀以年代為坐標,再現了旗袍文化的流傳與變遷。當以往只有在影視劇中才能看見的旗頭、旗鞋,曾在上海灘風靡一時的格子布旗袍,以及如今深受都市人喜愛的中西式亮片旗袍,穿越時空出現在同一個舞臺上時,觀眾無不由衷感嘆旗袍文化的深厚悠遠。
  • 深圳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旗袍文化分會旗袍會館開業
    9月8日下午,深圳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旗袍文化分會旗袍會館開業儀式在龍崗區舉行。深圳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會長李純正、秘書長付自虎、龍崗區皮具鞋業商會會長謝曉鵬、龍崗區娛樂協會會長吳自啟及社會各界人士近二百人出席了儀式。
  • 「視頻」 鶴壁旗袍總會:鶴派旗袍風 秀出文化美
    鶴壁旗袍總會是我市成立的第一家旗袍走秀組織它成立於2014年,成立6年來,它不斷發展壯大,把淇河文化融入旗袍之美,在我市掀起了旗袍走秀風。鶴壁旗袍總會的隊員們正在刻苦地訓練,款款行走間散發出古典優雅的氣質。鶴壁旗袍總會會長楊福榮:「我們成立在2014年9月份,那時候是在市婦聯,為了引領鶴壁市女性,讓鶴壁女性更加優雅優美。」招募會員的時候,楊福榮對入會標準做了嚴格的要求。
  • 旗袍的前世今生,海派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的「國服」?
    旗袍的形成年代不是在現代,而是在民國時期,當時它成為「海派旗袍」。這是「升旗」生存和未來成功的關鍵。在那個只有一點紙和黃色的時代,它的制度本身正處於一個混亂的時期,從專制集權到懷疑民主。矛盾隨處可見,而且它們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旗袍怎麼挑?只要注意以下兩點,旗袍新手也能挑選到適合的旗袍!
    導讀:旗袍自上個世紀初期誕生以來,因其特有的神韻與剪裁方式深受中國女性的喜愛,甚至得到了國際時尚界的認可,被稱為一張特殊的「中國名片」,成為風靡一時的摩登服飾。旗袍在民國時期只是一件普通的服飾,是中國女性日常穿衣搭配的首選,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對現代人而言,旗袍是屬於歷史的,它是一個年代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符號,現代人賦予了旗袍太多的意義,將旗袍「神化」,讓一件原本平淡無奇的服飾演變為「高嶺之花」,阻擋了旗袍文化復興的浪潮。
  • 「杭州全球旗袍日」入選浙江省文化和旅遊IP庫
    作為杭州市文旅金名片項目,「杭州全球旗袍日」近日又入選浙江省文化和旅遊IP庫,成為杭州入選的IP中唯一的活動項目。杭州自古被譽為絲綢之府,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蠶桑絲織技藝」的核心傳承地,也是展示旗袍美的天然舞臺。
  • 盛京旗袍文化提升瀋陽城市文化自信
    來自全國各地的旗袍文化專業學者、專家和旗袍藝術家「雲相聚」,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本次研討會也是第四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徐岫鵑,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李競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服裝博物館館長趙波,以及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北京、山東、上海、四川等地嘉賓出席了線上研討會,並帶來了以《旗袍文化與禮儀中國建設》《旗袍文化與民俗剪紙元素淺析
  • 盛京旗袍文化提升瀋陽城市文化自信
    來自全國各地的旗袍文化專業學者、專家和旗袍藝術家「雲相聚」,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本次研討會也是第四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徐岫鵑,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李競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服裝博物館館長趙波,以及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北京、山東、上海、四川等地嘉賓出席了線上研討會,並帶來了以《旗袍文化與禮儀中國建設》《旗袍文化與民俗剪紙元素淺析》《旗袍——一種承載著東方文化的
  • 「海派旗袍文化論壇」在滬舉行 行業大咖齊聚暢談海派文化與旗袍發展
    ,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上海市婦聯副主席翁文磊對旗袍文化節的舉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她相信,作為上海文化名片之一的海派旗袍,將與江南文化融合,生輝,輻射長三角,為上海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群的合作,為世界著名旅遊城市添磚加瓦;相信旗袍姐妹將不負韶華,不忘初心,彰顯上海女性風採,向世界傳遞東方雅韻。
  • 瀋陽:用旗袍IP打造文旅產業鏈
    消費日報訊(劉婷 記者 孟祥山)5月27日,瀋陽城大雨傾盆,但也沒有擋住五愛服裝城旗袍匯秀場湧動的人潮,「抖音」、「快手」、「微博」達人忙得不亦說乎。「南有義烏,北有五愛」,這個我國北方流通量最大服裝批發市場像是有了自己的節日。
  • 以音樂傳遞瀋陽旗袍文化 留存古典古韻的芳華
    身著旗袍緩步行走於大街小巷間,耳畔響起與旗袍相關的悠揚歌曲,讓人沉浸其中,仿佛將畫面定格在這一瞬間。為期一周的「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在瀋陽持續開展中,本次旗袍節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演,更是國際化的一次文化展現和交融,其中專門為旗袍節創作的主題歌曲,以音樂的形式將旗袍穿越古今的時代感和新時代女性的優雅呈現出來,打造了瀋陽的城市「名片」。旗袍文化節現場。
  • 海南旗袍南洋風
    辛世彪供圖一九二○年代以後,旗袍幾乎成了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而受南洋風影響的海南,旗袍的花色則豐富得多,繽紛的熱帶花草印在布上,做成的旗袍別具南國風情。海南服飾在受到內地服飾文化影響的同時,因文化素養和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的差異,而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上個世紀初的海南女人(指漢族),穿的多是粗布斜襟唐裝,顏色大多為藍色或者黑色。
  • 廣東人最愛穿旗袍:是河北地區購買旗袍的3倍
    隨著豬年春節的臨近,作為走親訪友和增添節日氛圍的最佳服飾之一,旗袍在淘寶上的銷量也「旗開得勝」步步高升。淘寶數據顯示,近兩個月旗袍售出125萬件,同比去年增長25%,改良修身新旗袍成為人氣王,兒童旗袍的搜索量也暴增,「小豬佩奇」被活靈活現的繡進了旗袍裡,兒童旗袍的購買量增長了近兩倍。
  • 湖南首屆「湘妹子」旗袍文化旅遊活動周啟幕
    央廣網邵陽12月24日消息(記者堯遙 通訊員肖斌輝)12月24日,湖南首屆「湘妹子」旗袍文化旅遊活動周暨第二屆「康壽新邵」文化旅遊節在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正式啟幕。本次活動以「旗美瀟湘 康壽新邵」為主題,以傳統旗袍文化為紐帶,以旅遊為載體,上演了豐富多彩的文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