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論出身的話屬於相聲界的野草,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養父母還窮,上不起學,從小就在街面上做點不入流的小生意混飯吃。
後來跟了二黃師父顏澤甫,天天挨打吃不飽飯,師父去外地時撂下他不說還給同行發話不讓侯寶林出師。侯寶林是通過自學、偷藝等方式才慢慢進入相聲行業的,等到他有一定水平之後才被朱闊泉收入門下,不然他天天挨同行的欺負。
侯寶林闖關東失敗後差點病死,病好以後1940年得到機會到天津演出,在燕樂戲院一炮而紅,隨後又進入五檔相聲之列,可謂紅遍天津。即使在他回到北京後的1947年,天津報紙搞相聲藝人評選,侯寶林力壓郭常寶堃和郭榮起奪得首席位置。
當年的天津報界評價侯寶林的相聲是「脫盡凡俗,辭藻新穎,推陳出新,妙語橫生」,不僅老觀眾愛聽,那些社會上流人物也通過廣播收聽侯寶林的相聲。
正因為侯寶林的相聲又叫座又叫好,所以他在天津大觀園演出時不僅替京韻大鼓林紅玉攢底,還真正拿到了攢底收入,這是由他自己的招牌、名氣和作品決定的。
二、馬三立走紅比侯寶林要晚
馬三立是相聲世家出身,從小學藝條件比較好,不過他一開始也是先上學,家道中落才開始正式學相聲說相聲,由於家傳底子好所以進步也快。
不過,馬三立和侯寶林最大的區別是,侯寶林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正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而比侯寶林大三歲的馬三立卻要拖家帶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經常為了還債發愁。因此馬三立為了掙錢貼補家用,不僅經常撂地同時開始在北方各地走穴跑碼頭,回到天津之後又陷入兄弟劇團的掌控。
馬三立雖然也是天津五檔相聲之一,但他當時的票房號召力遠不如其他幾人,尤其是常寶堃和侯寶林,所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馬三立還沒有能在大園子裡攢底的地位和招牌。
馬老真正開始走紅是在1947年和侯一塵搭檔時,然後又到北京電臺演出爆紅,解放後更是憑藉《開會迷》《買猴》等相聲在全國聞名。
馬三立真正奠定相聲泰鬥的地位還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侯寶林退出相聲舞臺之後,尤其是在侯寶林去世後馬老更是成為相聲界的大寶貝。
實事求是講,雖然現在這麼說,馬三立是相聲泰鬥,侯寶林是相聲大師,但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到七十年代,馬三立論走紅程度都遠不如侯寶林,直到八十年代才兩人名氣才開始並駕齊驅,侯寶林去世後馬三立才成為碩果僅存的相聲泰鬥。
三、相聲水平無可評判
論馬三立和侯寶林的相聲水平孰高孰低,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真要較真的話,侯寶林和馬三立的相聲藝術應該是各有千秋。
馬三立的相聲並不是強在技藝上,而是強在風格,馬家相聲嚴絲合縫的藝術原則加上塑造人物的表現力是其最大的特色。
侯寶林的相聲首先在技藝上屬於超強的地位,說學逗唱毫無短板不說,還有嗓子的天然優勢和學唱的後天優勢,只是沒有形成比較鮮明的藝術風格。單純學唱不能算特有風格畢竟柳活兒好的相聲藝人比比皆是。
因此,論相聲風格,馬家相聲比侯氏相聲更有影響力也更有生命力,單論個人相聲水平的話,侯寶林和馬三立難分伯仲。
如果非要分個高下的話,筆者投侯寶林一票,畢竟當年的相聲市場也能證明這一點。
至於有人扯什麼侯家和常家如何結怨,馬家和常家如何結怨,馬家和侯家又如何如何結怨什麼的,簡直太扯了。
侯耀華喝常寶霖夫人的奶長大的,侯耀文差點拜了常寶華,馬三立收了常家兩個兒子為徒,馬志明是侯寶林的代拉師弟......這「怨」結得可夠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