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畫溪花浪』美景重現了!」看到專程前來回訪畫溪橋維護管理的檢察官,村民老王指著沿街風景興奮不已。
今年5月份以來,江蘇省宜興市連遭大暴雨侵襲。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畫溪橋安然如故,這與去年宜興市檢察院發出的一份檢察建議密不可分。
畫溪橋位於宜興市丁蜀鎮湯渡村,始建於清代,康熙四十四年易木為石,距今315年,是宜興現存的三座三孔石拱橋之一。歷史上的畫溪橋沿河風景秀麗,春暖花開時水光花影,稱「畫溪花浪」,是宜興古十景之一。
2019年8月,文物保護志願者、湯渡村村民向該市有關行政部門反映,畫溪橋雜草叢生,橋頭堆放著大量木材和建築廢料,氣味難聞,影響了村民正常生活,但一直未得到徹底解決。
宜興市檢察院在公益「隨手拍」平臺得知線索後,迅速組織幹警赴畫溪橋勘查核實,發現這裡不僅標誌碑缺失,東南側橋體護欄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橋頭兩側堆滿了廢棄的木材雜物、塑料垃圾,遇高溫極易引發火災。
檢察官通過無人機航拍技術收集現場證據後,立即展開調查,發現畫溪橋屬於文管部門監督管理,具體維護歸屬地政府。經評估研判,宜興市檢察院決定啟動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向職能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書,並督促鄉鎮政府儘快修繕古橋。
收到檢察建議後,相關職能部門和屬地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整改,並於2019年10月共同制定推出《畫溪橋文物保護實施方案》,同時邀請市文物保護專家對畫溪橋修繕維護的難點問題跟蹤監督,精細指導。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當前,我市進入全域旅遊新時期,保護好文物,對於展示城市形象,帶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宜興市文物保護專家談國華表示。
2019年11月19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古橋修繕維護完成。修繕後的古橋保持了原結構的穩定性、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橋頭雜物全部清理乾淨,護欄修葺一新,新製作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佇立在古橋旁。
畫溪橋的境遇是否在其他文物保護上也存在?宜興市檢察院開展了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地毯式」排查,走訪全市18個鎮區,搜集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線索47條,發現包括全國重點文物西溪遺址、真武殿窯群在內的26個文物保護單位存在不同程度刻畫、塗汙、拆毀、說明碑缺失等情況。
2019年9月20日,宜興市檢察院制發15件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直接促成了該市文物保護檢察建議專項工作會議召開。同年11月9日,宜興市檢察院受邀參加會議並介紹檢察公益訴訟職能,提出「提高保護意識、形成保護合力、引入市場機制」等管理建議,得到來自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宜興各鄉鎮、園區文物保護工作負責人的一致贊同。
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名片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 歐陽華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不僅是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當代建設精神文明家園的重要舉措。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宜興市檢察院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地毯式」摸排等方式,組織開展了全市文物保護情況「大清底」,排查出了文物安全隱患,督導各文物監管部門一起守住文物安全紅線,做到守土有責。希望檢察機關繼續積極踐行法律監督職責,切實守護好宜興文物資源,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名片,為構建文物保護新格局繼續貢獻更優質的檢察產品。
來源: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