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2020-12-25 千竹紅樓
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櫃裡躺了一段時間,這次把他放出來,花了一周時間,囫圇吞棗的讀完它。說實話,關於政治的描寫,我看的似是而非,斷不敢評論。我也不怎麼習慣閱讀關於政治部分的描寫,偏向於閱讀故事的部分,請原諒我的膚淺。

我還是寫寫特雷沙和託馬斯的愛情故事。

1、夢境與現實

關於人性的描寫,這是真實的人性,把普通人的裡子與面子寫得這樣真實玄幻。生活本不是看起來的那麼平淡,如是,那我們就沒有抑鬱,壓抑,快樂,悲傷,哀愁,愛情。人的一生在作家筆下會讓你看的如此透徹,這也是書的魔力。這種風格是我想像的文風。生活其實是錯亂的,你向東,他偏向西;你摒棄你擁有的,你羨慕你未得到的;城市裡的人往城外跑,城外的人拼命往裡擠;未婚焦灼焦慮,已婚抑鬱悲傷。正因為如此,美好的結局才如此動人。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都值得書寫。

每次看見小夥伴們寫愛情,我都懶得看,也沒有心情動筆寫愛情。我想像我筆下的愛情,應該類似於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或者是毛姆筆下的拉裡,亦或是類似於這本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猜,此刻,有人開始捧腹大笑了,小談,你的生活真的不僅是生活和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想想,總可以吧,我連這本書都看不明白,這就是夢境與現實。

2、靈與肉

人的一生每次的選擇,看起來是自己的抉擇,其實更多的時候是環境周遭的境遇。很多時候,你的選擇不是你的選擇,只是你過往生活的結果。

特蕾莎一直希望逃脫她的母親,她的家庭。在特蕾莎母親眼裡,特蕾莎就是赤裸裸的,不需要有羞恥感。特蕾薩洗澡都不能鎖門,她經常受到繼父的性騷擾,她苛求逃離,渴求找到有人把她的身體收藏。

她的身體僅僅屬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託馬斯。託馬斯愛她,他這一生與數百女人有性關係。特蕾莎感覺自己的身體依舊赤裸裸,類似於託馬斯把她拉出來擺在他情人的面前。她常做夢,她在一群裸體的女人中間,隨時可能被託馬斯一槍槍斃。我很喜歡人類神經質的地方。書裡的夢境和現實潛意識裡的思維如出一轍。讓你輕而易舉的看到主人公現實中的方式與思維中的連結。

特蕾莎的夢境,託馬斯都能真切的感同身受,但是他不能沒有其他女人,雖然他深深地愛著特蕾莎,愛到底是什麼?理想中的靈與肉,傳統意義上的提倡靈與肉才是愛的統一。大眾這平凡之身會少多少感情上的折磨,我們追求的靈與肉的結合,是真實正確的麼?這只是我們的理想,類似於我們對愛情牧歌式的想像而已?我很喜歡這種直接剖析人性的寫法,真實,自然,深刻。

3、愛和性

愛和性是一體的還是各獨立存在?

對於託馬斯來說,特蕾莎是「他從塗了樹脂的籃子裡抱出來,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他「非此不可」的愛上了特蕾薩,特蕾莎的每一個哀傷的眼神,每一次撕裂的疼痛,他都能真切感受。託馬斯與特蕾莎託馬斯真正能感同身受對方的感受。這就是我們說的,相互之間能看見的愛情。可是在他的「性友情」裡,他無法改變去追逐更多女性百分之一可能的不同。他失去了醫生的職業,他對待女性仿佛是醫生對待病人的迷戀。

託馬斯,愛特蕾莎。但他不屬於她一個人。

人類尋找的最終是精神上的契合,還是僅僅是因為愛情。愛情裡很難有對等的精神平等。特雷莎一生追逐託馬斯,特蕾莎做了一個夢,託馬斯變成一隻小野兔子,她隨時可以揣在兜裡,捂在臉上,他是屬於特蕾莎一個人。

特蕾莎和託馬斯最後的日子在一個鄉村生活。託馬斯是一名優秀的醫生,他認為這職業是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作為醫生他才能找到他的價值。淪為一個卡車司機,他享受到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當你發現自己是自由的,沒有任何使命時,便是一種極大的解脫。」託馬斯。平凡的人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只是一群螻蟻,託馬斯因為一篇俄狄浦斯的文章改變他的一生,從醫生到清理工人,到鄉下定居,與所有的女人脫離關係,只有特蕾莎和卡列寧。特蕾莎和託馬斯死於車禍,但是他們找到了他們的牧歌式生活,這是簡單的一生。

單純的牧歌式生活是我們嚮往的終極狀態?

相關焦點

  • 讀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櫃裡躺了一段時間,這次把他放出來,花了一周時間,囫圇吞棗的讀完它。說實話,關於政治的描寫,我看的似是而非,斷不敢評論。
  • 「陪你讀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今天,我們一起翻開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作者:米蘭·昆德拉翻譯: 許鈞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初版年: 2010-8定價: 29.00元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慢》、《身份》和《無知》,還有隨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和《帷幕》,以及最新作品《相遇》,原作以法文寫成。
  •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By 曼德爾施塔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類似昆德拉的書,刷一遍基本是不行的,裝那啥的除外,不過現在都流行獨立書店打卡,僅此而已,多少與讀書沒有多大關係。生活本身就是死水一潭,聞一多說,「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的愛情世界中,輕重自現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昆德拉的眼中和你的眼中,這個世界的輕重有何不同?你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樣子的,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中,對於付出,有何輕重之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最具有名氣的代表作,很多人看這本書的時候都覺得看不懂,因為昆德拉寫的這本書是一本屬於意象的書,它承載了很多的看法,將這些思考和人的悲歡離合結合在一起,創造了這本偉大的巨著!
  • 米蘭昆特拉和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世界巨著《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以醫生託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了蘇軍入侵後,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如何進入中國
    回北京後,白冰四處打聽,得知確實有人正在翻譯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並且正是他熟悉的作家韓少功。 「政治性煽動大」在白冰找到韓少功之前,昆德拉作為一個有爭議的捷克流亡作家,在中國只被極少數文學圈內人知曉。
  • ...對米蘭·昆德拉的文學接受與創化——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原標題:文藝批評 | 韓少功對米蘭·昆德拉的文學接受與創化——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日夜書》 內容提要 韓少功對米蘭·昆德拉的文學翻譯與文學接受由來已久,但他並非單向度地接受與傳播
  • 米蘭·昆德拉十句經典語錄,句句耐人尋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的父親是一位鋼琴家,昆德拉小時候基本都是在父親的書房裡面度過的,父親給學生上課,在書房中彈鋼琴,他耳濡目染這一切,並開始讀父親的書,這都對他今後走向文學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昆德拉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就飽讀群書,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以及文學作品,這些優質的精神食糧都被他廣泛吸收。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感悟生命中的「輕」與「重」
    01第一次讀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筆者的印象是米蘭·昆德拉簡潔而優美的語言,但對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內涵似懂非懂。直到認真讀完好幾遍,才被作者精妙的構思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不得不說,這部小說並非一般的通俗小說,而是一部哲理小說,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學智慧,昆德拉以一位哲人的視角講述了一段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像一部四重奏的交響樂,講述了四個主要人物——託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他們完全不同的性格、互相交織的生活、各自的人生際遇共同奏響了一道讓人沉思的交響樂。
  • 秋日讀書推薦:小說裡的哲學思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具有多面的藝術才華——他曾迷戀於造型藝術,一心想當雕塑家和畫家,並一度成為家鄉小有名氣的畫家。之後,他又狂熱地愛上了音樂,並在迷戀音樂的同時,投入到寫詩的熱情中。真正令米蘭.昆德拉蜚聲世界的,是他的那些著名的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等。
  • 秋日讀書推薦:小說裡的哲學思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真正令米蘭.昆德拉蜚聲世界的,是他的那些著名的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等。1947年,18歲的米蘭.昆德拉加入捷克共產黨,19歲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系——這是一所建立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古老大學。
  • 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淺談生命的輕與重
    文/懷左我高中畢業時,同學給我送了一本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他說這本書很出名,讓我可以好好讀一讀。當時我被書名和目錄當中的「輕與重」「靈與肉」所吸引,當天上午開始讀,中午就果斷放棄了,因為看不懂情節,更不明白作者的思緒。很多好書,年少時分,讀不懂。
  • 除了《不能承受的什麼之輕》,米蘭·昆德拉還有哪些作品值得一看
    除了《不能承受的什麼之輕》,米蘭·昆德拉還有哪些作品值得一看編輯:笛簫談書 本文原創 抄襲必究歡迎大家來到笛簫談書,這裡有好看的書籍,還有有趣的書籍,這裡還有讓你讀了欲罷不能的書籍。無論大家看過還是沒看過,不可否認的是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世界文學作品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作者米蘭·昆德拉也是站在文學金字塔頂尖的幾個人之一。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豆瓣文學專欄中的標籤中,就有一個是米蘭·昆德拉,今天笛蕭就來為大家推薦三本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看看除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之外,他還有哪些廣為人知的作品。
  • 尼採的「永恆回歸」,昆德拉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媚俗」當道,「節奏」自己把握
    "媚俗"原本是德語 kitsch的中文譯文,它第一次被中國讀者熟知是來源於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但因為譯文的關係,後面人們覺得翻譯成"自媚"應該更合適,即討好自己,迎合自己。媚俗這個詞語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部小說中,有著層層遞進的含義:自我感動,與別人一起分享的自我感動,意識到自己被認同之後更加感動,最終集體感動。在小說裡面,媚俗是主人公的自我愚弄,是社會集體的自我感動,它不僅僅是外部社會壓力,也是人自我的情感需求。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同情之愛是一種最無需粉飾的愛
    這讓我此後對米蘭昆德拉甚至開始抱有一種非常矛盾的態度,既愛又怕,想去看,又擔心再次碰壁,但也正是這種矛盾的心理,不經意激發了我潛意識中的強烈的徵服欲,請再給我一次機會去深入,去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於是這一次,我選擇了他的經典之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再讀米蘭昆德拉,相較於之前對於《不朽》的那段回憶來說,狀況實在是好了太多,不僅沒有覺得難以讀懂,反而是被它深深地吸引,讓我通讀一遍過後無論再不經意地翻到哪頁都有想要去讀的欲望。
  • 世界文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長篇小說的代表作
    世界文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長篇小說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布拉格之春」前後為背景,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在兩條線索下展開,一是託馬斯的故事,通過他和特蕾莎及其他情人之間的關係通過「靈與肉」的兩性關係探討「輕與重另一條線索圍繞託馬斯的女友之一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情色、哲學?還是只讀了個寂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故事以一九六八年蘇聯入侵捷克的歷史事件為時代背景其次,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加入了大段的作者思考,有時候作為筆者對人物進行討論,對事件進行議論,使得讀者思維也跟隨作者游離於故事之外。但是所有的思考又是基於情節,昆德拉在有限的故事素材裡進行無限拓展,關於靈與肉、輕與重、偶然與必然、媚俗,均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情色、哲學,還是只讀了個寂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切分為單獨小章,使閱讀過程變得相對簡單輕鬆,甚至可以隨時拿起來讀,讀完一章又放下。但是後一章並非直接延續前一章內容,在沒有強大的記憶力,和進行時間脈絡整理的情況下,第一遍讀完整個故事,會感覺到凌亂。說讀一遍只讀了個寂寞也不為過。其次,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加入了大段的作者思考,有時候作為筆者對人物進行討論,對事件進行議論,使得讀者思維也跟隨作者游離於故事之外。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