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玉米論棒賣 收入翻一番

2020-12-16 騰訊網

工人們正在分揀鮮食玉米。

「普通玉米論斤賣,鮮食玉米論棒賣,利潤更高。」11月26日,賓縣金玉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孫合龍忙著把玉米裝上南下的貨車。「咱哈爾濱產的鮮食玉米成了南方市民餐桌上的『香餑餑』。最近,每天都有將近800箱玉米賣到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孫合龍越忙越興奮。

有大訂單保證,產品不愁賣

走進合作社的生產車間,一股玉米清香味兒從蒸鍋裡飄來。孫合龍告訴記者,鮮食玉米豐收後,經過剝皮、清洗等環節,就要放入蒸鍋蒸煮,然後根據品相、棒長短,將玉米分成五個等級,塑封后存入冷庫。「我們合作社的冷庫可以儲存1萬畝地產出的鮮食玉米,確保春節前鮮食玉米的反季銷售。」為了打開市場銷路,孫合龍去上海、深圳、廣州等地跑市場,足足跑了兩年,目前合作社已與三家大的經銷商開展合作。「我們有大訂單保證,產品不愁賣。」

收入與以往相比,翻了一番

合作社社員李軍一邊加工玉米,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普通玉米一畝地產1500斤,在今年玉米收購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每畝利潤在600元左右;種鮮食玉米一畝地能納入等級的有2000多棒,沒有納入等級的切成段賣,每畝淨利潤合計可達1200元至1500元,利潤是普通玉米的兩倍以上。」而且,與普通玉米相比,鮮食玉米具有甜、糯、嫩、香等特點,更受消費者歡迎。2019年,孫合龍帶領村裡的32戶農戶種了1500多畝鮮食玉米。「一棒鮮食玉米最高可賣到5元錢,合作社社員的收入與種普通玉米相比,翻了一番。」孫合龍一臉驕傲。「要我說,咱合作社現在就得把種子、肥料備好了,明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大幹一場。」11月26日下午,合作社幾名骨幹社員和理事聚在一起,商量起明年合作社的發展。

「大傢伙想的,也是合作社明年要做的。」孫合龍說,「今年咱種了1500畝,明年咱要翻一番,種3000畝,現在就開始選種子、備肥料,就等著來年開春大幹了。」聽著孫合龍的規劃,大家對合作社未來的發展都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京郊頭茬鮮食玉米搶早上市
    京郊頭茬鮮食玉米搶早上市 下月開始大規模供應市場  位於房山竇店鎮農場裡的頭茬鮮食玉米近日搶早上市,從現在起到10月中旬,可以生食的水果玉米以及兼具甜糯口感的甜加糯玉米等將通過電商、便利店、採摘等渠道與市民見面。
  • 「馬」上致富的中年人,心裡還有個小目標|鮮食玉米|西山農牧場|...
    看著膘肥體壯的馬群,馬倌兒萬保軍說2018年46歲的萬保軍開始創業他選擇走種養結合之路種植當年,萬保軍承包了150畝地分別種了鮮食玉米和青貯鮮食玉米選的是甜玉米和糯玉米他懂農業、會管理加上品種好鮮食玉米質量有保證
  • 鮮食玉米的品質評價標準與營養
    鮮食玉米品質主要包括食用品質、商業品質、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4個方面。食用品質的優劣決定了鮮食玉米口感的好壞,商業品質包括果穗的外觀品質和內在品質,加工品質基本上與鮮穗上市的要求相同。鮮食玉米的營養品質是食用品質、商業品質、加工品質的基礎,主要包括胺基酸、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 聚划算三天賣空500萬穗海倫鮮食玉米
    「我們在活動現場開直播,進行網上銷售鮮食玉米,最多時1分鐘銷售鮮食玉米1萬穗,當天我們就賣出鮮食玉米20萬箱100萬穗。」農村淘寶和天貓通過興農脫貧「一縣一業」農家小菜園扶貧模式,推動海倫鮮食玉米進入線上發展快車道。藉助阿里旗下淘寶、天貓、聚划算等各種平臺和流量IP,海倫貧困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將自家小菜園種植的富硒鮮食玉米銷往全國各地。截至目前,海倫鮮食玉米已銷售400多萬穗,1200多萬元,店鋪瀏覽量達861萬。同時,天貓產業脫貧聯盟企業還預定了新上市鮮食玉米4600萬穗,助力海倫興農脫貧。
  • 一年三收,畝收入上萬!這玉米是咋種的,竟如此賺錢?
    今天為大家分享兩個靠種植鮮食玉米的致富案例。案例一:麥收結束後,山東郯城縣馬頭鎮黃金殿村村民王連平家的鮮食玉米也開始進入收穫季。王連平在2017年試種了兩個棚約3.5畝鮮食糯玉米,結果收益還不錯。今年,王連平決定擴大種植規模。
  • 鮮食玉米社區行 居民動手做美食
    提起玉米的吃法,最常見的應該就是水煮玉米了,今天下午,「玉米大派對」2019上海地產鮮食玉米社區行正式啟動,第一站來到了長寧區華一居委會,活動現場,社區居民們用鮮食玉米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玉米美食大派對,那麼,玉米能做哪些美食呢?居民們又最喜歡哪道美食呢?來看報導!
  • 中麒團隊重磅打造吉林鮮食玉米系列短片,花絮搶「鮮」看!
    原標題:中麒團隊重磅打造吉林鮮食玉米系列短片,花絮搶「鮮」看!由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出品,中麒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承制的吉林鮮食玉米系列短片將在2020年8月24日正式登陸各大視頻網站!其以時間、玉米、糧食、人物、情感……聚焦表達「吉林鮮食玉米」的尋鮮之旅!
  • 「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形象標識及廣告傳播語發布
    「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形象標識發布 「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形象標識圖文並茂,圖形部分以玉米橫截面和吉林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基礎,寓意未來的美好發展,同時也凸顯了吉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形象標識 「天賦吉林美,鮮食玉米香」——這是從眾多廣告語中遴選出來的、推介吉林鮮食玉米「黃金名片」的主要傳播口號。
  • 讓中國鮮食玉米香飄海外——記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隋書俠
    讓中國鮮食玉米香飄海外——記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隋書俠 作者:劉桂雲    編輯:劉佳旎    來源:
  • 關於博樂市小營盤鎮鮮食玉米加工廠項目建設用地的批覆
    關於博樂市小營盤鎮鮮食玉米加工廠項目建設用地的批覆 2020-07-09 19:2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旗舉辦「黃河幾字灣」第二屆鮮食玉米產業大會
    我旗舉辦「黃河幾字灣」第二屆鮮食玉米產業大會 2020-09-25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鈴薯鮮食玉米大豆 克山三大主導產業立縣富民
    鮮食玉米生產車間。客商參觀華彩薯業生產車間。鮮食玉米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近年來,作為全國鮮食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縣的克山縣,結合市場供給需求,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重點圍繞綠色有機鮮食玉米,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上項目、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條,促進了鮮食玉米產業快速發展。自然條件優越,提升品質和產量。
  • 2020吉林大米暨吉林鮮食玉米深圳推介會舉行
    掃碼進入 深圳Plus視頻 《吉林大米端上深圳市民餐桌》 深圳晚報訊 (記者 李超) 12月21日,2020吉林大米暨吉林鮮食玉米深圳推介會舉行活動旨在推動吉深兩地優質糧食產銷深度合作,提升吉林大米和吉林鮮食玉米品牌在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力。
  • 棒約翰計劃三年內將中國門店數翻一番
    全球比薩餐飲連鎖企業棒約翰國際營運副總裁麥爾斯·菲爾特(Myles Felt)8月21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透露,計劃在三年內將中國的門店數翻一番,達到300家。目前棒約翰在中國共有155家門店。
  • 大地情書|第二封:一棒玉米
    前3年研究怎麼把玉米種好,用農機的力量改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局面;後4年研究怎麼把玉米賣好,拉近東興村與市場的距離。」吳豔良把手指向晾曬場上的「巨人」,一座可以讓玉米從村口直通港口的白色烘乾塔。本刊記者在採訪中為了說明賣玉米的重要性,吳豔良專門帶記者到辦公室看了一張照片。
  • 玉米嶺上鮮 品牌促發展
    吉林日報8月20日訊(記者王偉 王秀)今天上午,第七屆中國·公主嶺玉米產業博覽會暨首屆公主嶺鮮食玉米節在公主嶺市開幕。作為第十九屆農博會分會場,本次玉米產業博覽會由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廳、長春市政府、公主嶺市政府聯合主辦,會期4天。以「玉米嶺上鮮、品牌促發展」為主題,旨在擴大「中國玉米之鄉」公主嶺影響力,擦亮「公主嶺玉米」區域品牌。做強公主嶺玉米食品產業,搶佔鮮食玉米行業高地,打造我省「黃金名片」。
  • 雲和梯田因攝影聞名世界 旅遊收入比去年翻一番
    雲和梯田因攝影聞名世界 旅遊收入比去年翻一番時間: 2013-12-10責任編輯: 白水旅遊_中國網 雲和梯田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直接帶動的是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的節節攀升。據統計,雲和梯田景區自2011年開園至今,共接待遊客17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322萬元,旅遊人數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2013年旅遊收入更是比2012年翻了一番。
  • 玉米如何儲存?是先煮後凍,還是先凍後煮,做對了,玉米鮮甜如初
    導語:玉米如何儲存?是先煮後凍,還是先凍後煮,做對了,玉米鮮甜如初。眼下正是玉米集中上市的季節,尤以鄉下本地玉米居多,因此對於這樣新鮮的當季食材,筆者是非常喜歡的,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買些放在家裡吃,而且量還會不少,畢竟當季的食材錯過了就需要等到下一年,這不,前兩天逛菜市場看見有位70多歲的老奶奶在賣鄉下鮮玉米,一下就買了20斤,整整有40棒,不過一下子吃不完,剩下的就儲存起來,很多朋友說,不知道如何儲存玉米。
  • 嗅到了煮玉米的清香,在鮮食玉米產業大會上
    此次由旗工信和科技局、風水梁鎮人民政府、風水梁園區管委會主辦,內蒙古眾華商貿有限公司、內蒙古王愛召農業觀光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鮮食玉米產業大會,旨在提高我旗鮮食玉米產品知名度,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拓寬鮮食玉米市場,助力脫貧攻堅。
  • 棒約翰計劃3年內中國門店翻一番 達到300家
    自1984年開設第一家比薩店以來,始終秉承做出"更好的餡料,更好的比薩"的承諾, 現今,棒約翰已經被大眾認可為高品質比薩的代表,並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3400家比薩加盟店。棒約翰於2003年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的第一家店,目前已經發展到155家餐廳的規模,分布在國內32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