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在前面
對鄂爾多斯的印象,緣於多年前的一組報導,大約是說鄂爾多斯是一個鬼城。那時正好趕上經濟下滑,讓這座依靠煤炭、礦產資源,人均GDP與香港遙相呼應的土豪城市一度生意蕭條,大量房屋閒置,甚至出現很多爛尾樓,所以一度被媒體成為「鬼城」,不過鬼城這個有點恐怖的名字倒也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內蒙邊陲小城一夜成名。對鄂爾多斯的印象改觀,緣於旅行家紅人cheasin的一篇遊記,介紹了一個以行政區為4A風景區的康巴什區,就是當年鬼城的發源地。相對於鄂爾多斯的老城東勝區,康巴什就是新區了,這裡的整體規劃設計超前,馬路寬闊平坦,公園花草繁茂,高樓大廈林立,其中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這次內蒙之行,就直奔鄂爾多斯,看看老城東勝區,轉轉新城康巴什。
一路向北,經過毛烏素沙漠,已經是沙退人進了。
從東勝公園看鄂爾多斯,還是一個印象中的內陸城市嗎?
青銅器廣場上巨大的雕塑,述說著草原文明的悠久歷史。
當年米國以這個建築質疑的鄂爾多斯的經濟模式,鬼城之名也由此而來,現在鄂爾多斯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城市地標。
2/沙漠、草原……還有國道上的收費站
從鹽池往鄂託克旗,一路經過沙漠,草原,不是課本裡一望無際、黃沙漫天的大漠風光,而是沙漠草原共生,草美羊肥的牧歌畫卷,甚至還有較大的樹木點綴。不同於其他省市,這裡國道上還有收費站,名字很內蒙。
有沙,有草,路過一片瓜田,2元一個買了十來個西瓜,香甜可口。
省道路況也不錯,標識清楚,跟著走就是。
這裡的樹木都不修剪,恣意生長,野趣盎然。
草原的天也是娃娃臉,一會兒就下雨了,一會兒就晴了。
奔跑吧,孩子!
跳起來,少年!
路過鄂託克旗,羊的雕塑說明這裡的產業支柱。
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心境也都靜了下來。
即便是車站,都是安寧的。
來一組收費站照片。
衝進了前圖中遠處的雨簾,一陣大雨砸了下來。
嗯,到傳說中的康巴什了。
風檔膜影響了,圖片顏色失真,但能反映出4A級風景區的一斑。
3/全民舞動、月季盛開的東勝公園
東勝區鐵西公園是一個以月季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栽植了多種月季,修建了多個健身小廣場,還有一條環形步道。清晨,市民三三兩兩的開始鍛鍊,步道上有徒步的、跑步的,小廣場上有跳舞的,穿著統一的服裝,伴著帶有口令的音樂,整齊劃一的慢步舞動。公園一角,是月季的海洋,綻放的月季在陽光下顯得更加鮮豔嬌美,成為東勝公園裡妝點環境的主角兒。盆景月季、盆栽月季和樹狀月季,讓遊客在欣賞月季的同時,感受月季文化的無限魅力。
輪滑情侶雕塑,讓人感覺真愛就在身邊。
小路旁邊是藤本月季。
樹木、花草層次分明。
雖然在城市,但空氣中瀰漫著淡淡著清草味兒,讓人覺得好像進入了森林一樣。
這種設計是什麼作用,沒看出來。
有了沙子的公園,有點鄂爾多斯的意思。
迴廊曲折,蘆葦將枯,這裡的秋來的早些。
一池荷花,也有點殘的味道了。
荷下一朵花,羞羞的藏著。
大媽們開始舒展身姿,跳起來。
這一隊是正規軍,貌似在很火的視頻APP上都見得到。
隨著口令音樂,兩隊組合一起舞動。
環形步道 上,跑步是常見的健身方式。
沒說明,沒介紹,這個雕塑是什麼寓意?
月季還是玫瑰,傻傻的分不清。
高明的園林工人,嫁接出了月季樹。
猛一看,還以為是槐樹開出了月季花兒。
月季花房裡,開敗的月季寫上標籤走到了幕後。
辛勤的園林工人一大早就開始工作。
走出東勝公園,青銅器廣場的雕塑映入了眼帘。
4/鄂爾多斯草原上的青銅器記憶
青銅文化廣場連接著政府大樓及其前庭廣場和東勝公園,是內蒙古第二大人工廣場。主要以「太陽」型鋼機構薄殼穹頂、「月亮」型鋼結構建築及鄂爾多斯青銅群雕為肢體組成,主要功能為室內展廳,綠地廣場和雕塑群展覽。青銅器廣場通過14個大型青銅器雕塑群以及4000多盞燈組成的燈帶的燈光藝術表演來展示鄂爾多斯東勝新區的城市發展歷程。
廣場上的青銅雕塑採用了圓雕、浮雕、透雕等裝飾手法,集中體現了鄂爾多斯蒙元文化、青銅文化和雕塑文化,生動表現遊牧民的現實生活。
仰望,有蒙元文化的意境。
俯看,是青銅器的味道。
太陽造型。
遠處為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政府大廈。
裝飾也大多用青銅器紋。
廣場上的青銅雕塑,以各類動物為主,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青銅雕塑很逼真,如同出土的青銅器。
5/鄂爾多斯博物館,草原城市的前世今生
鄂爾多斯一向以神秘奔放的草原豪情著稱,殊不知在市區還有鄂爾多斯博物館這樣一處文化聖地,堪稱草原大漠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鄂爾多斯博物館坐落於市區康巴什新區文化西路南5號,極目遠眺,好似一塊久經風雨的光滑磐石屹立於鄂爾多斯大地。
與鄂爾多斯博物館相對應,是鄂爾多斯歌劇院,設計理念來源於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婦女的頭戴,共有2個圓形和一個飄帶組成,其中大圓為建築主體,主要模擬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小圓模擬蒙古族男士帽子,由男士帽子的飄帶與大圓連接形成共享大廳,整體設計新穎,民族特點突出。
博物館入口前方是一處空曠的大廣場,因為前方空地種植了大片花卉綠植,所以夏日來這裡乘涼的市民也有不少。
這座被外國人稱為最美的中國建築之一的博物館,集文物展陳、收藏及博物館文物局辦公室與一體,共有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局部八層。整個博物館配套有7個專業展廳、大型學術報告廳、辦公室、會議室、貴賓接待室、餐廳、地下停車場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鄂爾多斯的草原文明史。
由於鄂爾多斯獨特的地理地貌,所以其擁有悠久的地質歷史,加之礦產資源豐富,所以古生物化石種類繁多,這一展廳向大家展示了中生代及新生代期間的古生物化石。
白堊紀恐龍糞便化石。
寒武紀中間型古萊德利基蟲。
晚石炭至早二迭紀鱗木化石。
中三疊紀無齒芙蓉龍。
晚更新世披毛犀。
元青花瓷。
近代皮軍包。
「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單元則以成吉思汗對鄂爾多斯的文化影響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成吉思汗祭祀為核心的鄂爾多斯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等,並分為成吉思汗四季大典、鄂爾多斯民間祭祀、鄂爾多斯蘇勒德祭祀、鄂爾多斯婚禮、鄂爾多斯蒙古族一日五個部分。
蒙古包裡的生活場景。
門侍圖仿製品,鄂託克旗鳳凰山壁畫。
在音響單元,聽聽大草原上的天籟。
告別鄂爾多斯,向包頭進發!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