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當時歐洲各國的時尚產業和服裝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因此衝擊和改變了那個時代的時尚設計理念。隨著第三帝國的鐵蹄在1940年6月踏入法國,巴黎,這個當時的國際時尚之都就像一隻金絲雀,被納粹孤零零的置於囚籠之中。香奈兒早在一年前就歇業大吉,而其他著名時裝店此時也開始紛紛關張或者遷至英國或海外。
由於在巴黎之外的世界已看不到這些時髦設計,巴黎的時尚霸主地位也就此終結,而按照當時的慣例以法蘭西首都為風格指向和靈感啟發的歐陸其他國家以及北美,都不得不被迫開始完全依賴於本國的設計能力了。不僅如此,他們的設計師還不得不面對戰爭所帶來的一系列物資短缺的挑戰,尤其在英倫三島。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場不期而至的戰爭究竟給講究穿著的英國服裝文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戰爭給英國服裝製造業帶來的壓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人們穿著方面的第一個顯著變化是穿制服的人變得更多。作為武裝部隊,婦女輔助部隊和眾多穿制服的志願服務機構,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英國人口有權穿著某種制服。對制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導致英國的紡織和製衣業背負了巨大壓力。
幾乎所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都必須從民用轉為軍需生產,以確保能夠滿足制服和從防水油布到輪胎等零部件的眾多軍事用途。鞋靴製造商們承諾開始轉產用於軍隊的鞋類,導致民用鞋大量短缺。甚至武裝部隊本身的供應也受到了影響。
英國戰時服裝配給制的實施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嚴峻,英國政府考慮大幅壓縮民用服裝的生產和消費,以保護原材料,並為戰爭生產提供更多的工人和工廠空間。1941年6月1日,時任英國貿易委員會主席的奧利弗·利特爾頓宣布開始實行服裝定量配給制。這個消息使大多數人感到驚訝無比。
與1940年以來就開始實行的食品配給制一樣,民用服裝也開始配給的主要原因是力求更均勻地給大眾分配服裝並提高商店中所售服裝的實用性。 從這一年的夏季開始,這個規定服裝購買數量和種類的配給制度開始在英倫三島施行,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四年後的1949年。
戰時並行實施的服裝生產規則
因為款式和面料種類有限,在1942年和1943年,隨之而來的,英國貿易委員會接連頒布了「實用服裝計劃」和「民用服裝化妝限制令」,以進一步節省勞動力和材料,並最大程度地降低製造成本。這些命令通常被稱為「緊縮規定」,適用於所有通用和非通用服裝的生產。
一些最不受歡迎的「緊縮法規」包括那些適用於男裝的法規,譬如單排扣西服取代了雙排扣西服,翻領必須在一定範圍內,口袋的數量受到限制,褲子的翹起部分被取消,男式襯袖的長度也受到嚴格限制。其中,禁止穿大衣的禁令尤其不受歡迎,許多人通過購買太長的褲子並在家中進行改裝來規避這一規定。
根據當局的測算,這些戰時服裝管制措施每年可為英國節省約500萬平方米的棉花用量。
在服裝配給之下,英國人民被迫開啟燒腦模式
戰時配給方案是通過為每種服裝分配一個「點」值來工作,該「點」值根據製造衣服所需的材料和勞動力而有所不同。有時一件衣服需要11張優惠券,一雙長襪則需要2張優惠券,一件男式襯衫或褲子需要8張優惠券,一雙女鞋需要5張優惠券,一雙男鞋需要7張優惠券。在購買新衣服時,購物者必須同時出具有「積分」價值的優惠券和等額貨幣。
最初每個成年人一年有66張優惠券,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一分配縮水了。配給制迫使人們在如何使用有限的服裝優惠券時進行精細的數學計算和艱難的選擇,政府宣傳也不斷提醒購物者仔細規劃他們的服裝購買計劃,正如下面這張海報所示。
「實用服裝」成為英倫街頭新時尚
到了1942年,作為政府公共計劃的一部分,首批「實用」服裝在英國市面上開始正式出售。這些衣服是由質量有限的面料製成,而且所有此類服裝都必須標有「CC41」(Controlled Commodity,意為1941年製造的受控商品)。用「實用面料」製成的衣服為公眾提供了物有所值的優惠,以此來確保工薪階級家庭能夠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買到標準服裝,在引入'實用"服裝之前,人們不得不使用相同數量的優惠券來購買可能很快發生磨損的廉價服裝。
實用穿搭哲學就此大行其道
因為配給制的存在,對於沒有制服可穿的市民,戰爭改變了他們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著裝方式。實用又兼具時尚的民用服裝變得很重要。服裝和配飾製造商很快就發現了戰爭中某些最大危險所蘊含的商機。到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由於遭受毒氣攻擊的潛在威脅,英國已分發了超過4000萬個防毒面具。儘管不是強制性的,但建議人們始終攜帶防毒面具。服裝零售商迅速發現了市場上的這個空白,各種構思精巧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儘管配給帶來了限制,但英國服裝零售商在戰爭期間依然絞盡腦汁的試圖保留甚至擴大客戶群 。而隨著1942年「實用服裝」計劃的到來,政府大規模生產的介入對英國街頭時尚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戰時英倫三島的時裝設計
儘管配給制帶來了諸多限制,但戰爭和平民的緊縮政策並未終止英國本土的創意設計,以及商業機會主義和時尚潮流。雖然一開始很多民眾擔心制式服裝會就此大行其道。服裝設計徹底「標準化」,也會讓人們的著裝太過雷同。對於這些擔憂,當時的英國政府竭力向公眾保證,「貿易委員會不僅不希望扮演時尚獨裁者的角色」,還委託大名鼎鼎的倫敦時裝設計師協會來設計一系列兼具實用性和時尚性的服裝原型。
這些服裝設計界的大拿受英國貿易委員會的委託,設計一系列的服裝原型,這項工作必須符合使用最少的面料和勞力資源的要求。他們設計了四類基本原型,即大衣、套裝、裙子以及襯衣,並從中挑選了32種獨立的款式來投入生產。這些款式被進行大規模生產並且縫有「CC41」的商品標識。它們看上去簡潔又充滿設計感,擁有極好的比例和版型。服裝還融入了墊肩和收腰設計,而裙擺則剛好止於膝蓋。
戰時管控下的民間時尚文化方興未艾
除了服裝,同樣被嚴格控制的還有紡織品。由於軍用降落傘的製作需要用到絲綢,因此絲綢被禁止使用於針織品和服裝。為了鼓勵人們延長其現有衣物的使用壽命,英國政府開展了一項聲勢浩大的「修補並利用」活動(Make Do and Mend),並在全國範圍內開設了製作和修補課程,教授圖案裁剪等技能,以提倡女性去重新製作和翻新不再穿著或過時的衣服。
隨著戰爭的進行,購買新衣服因為受到票券限額的嚴格限制,對許多人而言已不再是一種最佳選擇。修理,翻新和製造自己的衣服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自己製作服裝通常更便宜且節省了優惠券。儘管不喜歡官方提出的「 Make Do and Mend」言論,但許多英國民眾在應對配給方面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力和靈活性。人們在全國各地找到了五花八門的製作和保養衣物的方法,並樹立了自我的戰時風格。
在這股時尚浪潮中,個人穿著風格蓬勃發展。物料短缺導致需要對材料進行富有想像力的使用,對舊衣服進行回收和翻新,以及對配件的創新使用,這些都可能改變或修飾衣服。當時許多英國婦女都使用裝飾織物來做裁縫,連降落傘絲都在內衣,睡衣和結婚禮服上倍受青睞。雖然帽子在當時並不在配給之列,但是許多女性更願意戴頭巾和發網。
隨著人們不得不長時間穿著相同的衣服,女性還經常製作自己的配飾以修飾衣服。飛機廠的工人用擋風玻璃的碎屑製成耳環和手鐲,例如下圖中飾有蛇臉的手鐲。報紙和雜誌上也大篇幅刊登配飾的圖案,向人們展示如何製作自己喜愛的珠寶,手袋,衣領和袖口。
手工編織在戰時的英國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許多戰時手工編織的物品很受歡迎,這些物品保暖,耐磨就像下圖這種荷蘭式帽子一樣。雖然當時大部分羊毛已經實行配給,但有些羊毛不配給。為了符合條件,它必須由少於16%的動物毛製成。為軍人編織羊毛編織物不僅使人們能夠為戰爭做出貢獻,還可以節省珍貴的優惠券。WVS和婦女協會等組織便經常協調志願者組織編織派對。
在配給制下,熱愛生活的人們仍在「買買買」!
定量配給的引入並沒有使衣服變得過於便宜。買衣服仍然需要錢,戰爭期間價格經常上漲,價格昂貴。無論質量如何,每種服裝都有相應的積分值。特別是女性購物者,會小心翼翼地將他們的寶貴服裝優惠券和金錢花在新款時裝上,以確保所購買的商品適合四季日常穿搭。不管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下,英國民眾依然沿襲了認真,講究,不過於妥協的服飾文化。
戰爭並未使英國人「蓬頭垢面」
在戰時英國,穿著過於豔麗或許有些「不合時宜」,但婦女們經常被勸誡不要讓「日常標準」滑得太遠。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對個人儀表的疏於打理會導致士氣低落,因此政府對女性士氣的關注也是其決定繼續生產化妝品的一個主要原因,儘管數量大大減少了。彩妝就從未配給過,且要繳納奢侈稅,還非常昂貴。
許多化妝品公司將部分產品轉用於戰爭所需的物品。例如,科蒂公司以其粉餅和香水而著稱,但也製造軍足粉和防腳氣軟膏。化妝和髮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即使衣服是上一季的舊衣服,但許多英國婦女仍竭盡全力通過長筒襪和自製的配飾保持著裝扮和時尚穿搭。與服裝一樣,女性還創造性的發明了很多解決化妝品短缺的辦法,比如甜菜根汁用於塗抹唇彩,而靴油則用於睫毛膏。
服裝配給制對英國時尚文化的影響
到1945年,英國人已經厭倦了定量配給,大多數人希望結束和平時期的配給限制,但服裝配給制一直持續到1949年3月。戰爭帶來的許多變化今天仍在塑造著英國的時尚內涵。大規模服裝製造的發展有助於加速大眾市場時尚的發展,進而幫助百貨商店蓬勃發展。在戰時,人們趨向於更加寬鬆和非正式的著裝趨勢也日益加快。
戰後英國政府的許多公共宣傳活動也都以對未來的渴望和希望為主導。在下面這張1945年的儲蓄計劃海報中,展示了一套新衣服,作為民眾戰後期望的購買計劃。
英國的戰時公用事業計劃於1952年才徹底結束,但它給消費者帶來了新的信心,並樹立了服裝材料和製造方面的監管標準。通過「實用」服裝計劃,高端時裝設計師首次為大眾市場設計了款式。在如今的服裝設計產業中,這一點得到了沿襲。戰時「實用」服裝的生產要求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少的浪費,這種製造原則與今天的許多大型公司對可持續發展的願景也非常吻合。
結語
當1939年戰爭爆發的那一刻,仿佛標誌著英倫時尚的就此終結。當時的英國人民有著更為緊迫的關切,比如即將到來的空襲和納粹分子的大舉入侵。戰爭確實在許多方面擾亂了英國人的時尚和日常服飾文化,民用服裝的資源和原材料供應變得緊張,價格上漲,也不再提供絲綢等時尚必需品。
但是時尚文化還是在對生活的熱愛中,在戰爭浩劫的夾縫裡倖存了下來,甚至興旺發展,更以出乎世人意料的方式演繹下去。人們甚至找到了通過時尚表達對戰爭的支持方法,具有愛國主義設計風格的服裝使平民能夠在不影響款式的情況下「盡其所能」的參與戰爭。
英國戰時服裝文化的發展脈絡也為後來成為世人皆知的"英倫風"服飾的形成,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歷史底蘊。
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歡迎關注@凱撒觀天下,一同分享歷史時事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