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談|二戰時的服裝配給制,緣何成為英國時尚文化的風向標?

2020-12-09 凱撒觀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當時歐洲各國的時尚產業和服裝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因此衝擊和改變了那個時代的時尚設計理念。隨著第三帝國的鐵蹄在1940年6月踏入法國,巴黎,這個當時的國際時尚之都就像一隻金絲雀,被納粹孤零零的置於囚籠之中。香奈兒早在一年前就歇業大吉,而其他著名時裝店此時也開始紛紛關張或者遷至英國或海外。

由於在巴黎之外的世界已看不到這些時髦設計,巴黎的時尚霸主地位也就此終結,而按照當時的慣例以法蘭西首都為風格指向和靈感啟發的歐陸其他國家以及北美,都不得不被迫開始完全依賴於本國的設計能力了。不僅如此,他們的設計師還不得不面對戰爭所帶來的一系列物資短缺的挑戰,尤其在英倫三島。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場不期而至的戰爭究竟給講究穿著的英國服裝文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二戰時期,穿著時興的防空「警笛服」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戰爭給英國服裝製造業帶來的壓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人們穿著方面的第一個顯著變化是穿制服的人變得更多。作為武裝部隊,婦女輔助部隊和眾多穿制服的志願服務機構,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英國人口有權穿著某種制服。對制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導致英國的紡織和製衣業背負了巨大壓力。

幾乎所有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都必須從民用轉為軍需生產,以確保能夠滿足制服和從防水油布到輪胎等零部件的眾多軍事用途。鞋靴製造商們承諾開始轉產用於軍隊的鞋類,導致民用鞋大量短缺。甚至武裝部隊本身的供應也受到了影響。

一件1940年產的英國皇家裝甲兵團的女式夾克樣裝,設計風格非常幹練

英國戰時服裝配給制的實施

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嚴峻,英國政府考慮大幅壓縮民用服裝的生產和消費,以保護原材料,並為戰爭生產提供更多的工人和工廠空間。1941年6月1日,時任英國貿易委員會主席的奧利弗·利特爾頓宣布開始實行服裝定量配給制。這個消息使大多數人感到驚訝無比。

與1940年以來就開始實行的食品配給制一樣,民用服裝也開始配給的主要原因是力求更均勻地給大眾分配服裝並提高商店中所售服裝的實用性。 從這一年的夏季開始,這個規定服裝購買數量和種類的配給制度開始在英倫三島施行,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四年後的1949年。

二戰期間,發給英國公眾的口糧和衣物優惠券小冊

戰時並行實施的服裝生產規則

因為款式和面料種類有限,在1942年和1943年,隨之而來的,英國貿易委員會接連頒布了「實用服裝計劃」和「民用服裝化妝限制令」,以進一步節省勞動力和材料,並最大程度地降低製造成本。這些命令通常被稱為「緊縮規定」,適用於所有通用和非通用服裝的生產。

一些最不受歡迎的「緊縮法規」包括那些適用於男裝的法規,譬如單排扣西服取代了雙排扣西服,翻領必須在一定範圍內,口袋的數量受到限制,褲子的翹起部分被取消,男式襯袖的長度也受到嚴格限制。其中,禁止穿大衣的禁令尤其不受歡迎,許多人通過購買太長的褲子並在家中進行改裝來規避這一規定。

根據當局的測算,這些戰時服裝管制措施每年可為英國節省約500萬平方米的棉花用量。

仔細看圖中間試穿衣服的小哥哥,他褲腳的翹起部分已被裁縫取消

在服裝配給之下,英國人民被迫開啟燒腦模式

戰時配給方案是通過為每種服裝分配一個「點」值來工作,該「點」值根據製造衣服所需的材料和勞動力而有所不同。有時一件衣服需要11張優惠券,一雙長襪則需要2張優惠券,一件男式襯衫或褲子需要8張優惠券,一雙女鞋需要5張優惠券,一雙男鞋需要7張優惠券。在購買新衣服時,購物者必須同時出具有「積分」價值的優惠券和等額貨幣。

最初每個成年人一年有66張優惠券,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一分配縮水了。配給制迫使人們在如何使用有限的服裝優惠券時進行精細的數學計算和艱難的選擇,政府宣傳也不斷提醒購物者仔細規劃他們的服裝購買計劃,正如下面這張海報所示。

這張海報的手掌上粉紅色數字對應著不同的服裝品類,旨在告訴消費者:購物前,先數好你的優惠券!

「實用服裝」成為英倫街頭新時尚

到了1942年,作為政府公共計劃的一部分,首批「實用」服裝在英國市面上開始正式出售。這些衣服是由質量有限的面料製成,而且所有此類服裝都必須標有「CC41」(Controlled Commodity,意為1941年製造的受控商品)。用「實用面料」製成的衣服為公眾提供了物有所值的優惠,以此來確保工薪階級家庭能夠以負擔得起的價格買到標準服裝,在引入'實用"服裝之前,人們不得不使用相同數量的優惠券來購買可能很快發生磨損的廉價服裝。

二戰時期一雙標註有「 CC 41」字樣的英國「實用」男襪

實用穿搭哲學就此大行其道

因為配給制的存在,對於沒有制服可穿的市民,戰爭改變了他們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著裝方式。實用又兼具時尚的民用服裝變得很重要。服裝和配飾製造商很快就發現了戰爭中某些最大危險所蘊含的商機。到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由於遭受毒氣攻擊的潛在威脅,英國已分發了超過4000萬個防毒面具。儘管不是強制性的,但建議人們始終攜帶防毒面具。服裝零售商迅速發現了市場上的這個空白,各種構思精巧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儘管配給帶來了限制,但英國服裝零售商在戰爭期間依然絞盡腦汁的試圖保留甚至擴大客戶群 。而隨著1942年「實用服裝」計劃的到來,政府大規模生產的介入對英國街頭時尚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個設計精巧,帶防毒功能的英式黑色皮革女包

戰時英倫三島的時裝設計

儘管配給制帶來了諸多限制,但戰爭和平民的緊縮政策並未終止英國本土的創意設計,以及商業機會主義和時尚潮流。雖然一開始很多民眾擔心制式服裝會就此大行其道。服裝設計徹底「標準化」,也會讓人們的著裝太過雷同。對於這些擔憂,當時的英國政府竭力向公眾保證,「貿易委員會不僅不希望扮演時尚獨裁者的角色」,還委託大名鼎鼎的倫敦時裝設計師協會來設計一系列兼具實用性和時尚性的服裝原型。

倫敦辦公室裡的時裝設計師諾曼·哈特內爾和他的模特

這些服裝設計界的大拿受英國貿易委員會的委託,設計一系列的服裝原型,這項工作必須符合使用最少的面料和勞力資源的要求。他們設計了四類基本原型,即大衣、套裝、裙子以及襯衣,並從中挑選了32種獨立的款式來投入生產。這些款式被進行大規模生產並且縫有「CC41」的商品標識。它們看上去簡潔又充滿設計感,擁有極好的比例和版型。服裝還融入了墊肩和收腰設計,而裙擺則剛好止於膝蓋。

典型的英國戰時女式西服套裝:量身定做的套裝,帶有方形平肩部造型,收腰設計,而裙子的底邊剛好在膝蓋上下

戰時管控下的民間時尚文化方興未艾

除了服裝,同樣被嚴格控制的還有紡織品。由於軍用降落傘的製作需要用到絲綢,因此絲綢被禁止使用於針織品和服裝。為了鼓勵人們延長其現有衣物的使用壽命,英國政府開展了一項聲勢浩大的「修補並利用」活動(Make Do and Mend),並在全國範圍內開設了製作和修補課程,教授圖案裁剪等技能,以提倡女性去重新製作和翻新不再穿著或過時的衣服。

隨著戰爭的進行,購買新衣服因為受到票券限額的嚴格限制,對許多人而言已不再是一種最佳選擇。修理,翻新和製造自己的衣服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自己製作服裝通常更便宜且節省了優惠券。儘管不喜歡官方提出的「 Make Do and Mend」言論,但許多英國民眾在應對配給方面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創造力和靈活性。人們在全國各地找到了五花八門的製作和保養衣物的方法,並樹立了自我的戰時風格。

「 Make Do and Mend」宣傳海報

在這股時尚浪潮中,個人穿著風格蓬勃發展。物料短缺導致需要對材料進行富有想像力的使用,對舊衣服進行回收和翻新,以及對配件的創新使用,這些都可能改變或修飾衣服。當時許多英國婦女都使用裝飾織物來做裁縫,連降落傘絲都在內衣,睡衣和結婚禮服上倍受青睞。雖然帽子在當時並不在配給之列,但是許多女性更願意戴頭巾和發網。

隨著人們不得不長時間穿著相同的衣服,女性還經常製作自己的配飾以修飾衣服。飛機廠的工人用擋風玻璃的碎屑製成耳環和手鐲,例如下圖中飾有蛇臉的手鐲。報紙和雜誌上也大篇幅刊登配飾的圖案,向人們展示如何製作自己喜愛的珠寶,手袋,衣領和袖口。

一個用飛機擋風玻璃的殘屑製作的精美手鐲

手工編織在戰時的英國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消遣方式。許多戰時手工編織的物品很受歡迎,這些物品保暖,耐磨就像下圖這種荷蘭式帽子一樣。雖然當時大部分羊毛已經實行配給,但有些羊毛不配給。為了符合條件,它必須由少於16%的動物毛製成。為軍人編織羊毛編織物不僅使人們能夠為戰爭做出貢獻,還可以節省珍貴的優惠券。WVS和婦女協會等組織便經常協調志願者組織編織派對。

在配給制下,熱愛生活的人們仍在「買買買」!

定量配給的引入並沒有使衣服變得過於便宜。買衣服仍然需要錢,戰爭期間價格經常上漲,價格昂貴。無論質量如何,每種服裝都有相應的積分值。特別是女性購物者,會小心翼翼地將他們的寶貴服裝優惠券和金錢花在新款時裝上,以確保所購買的商品適合四季日常穿搭。不管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下,英國民眾依然沿襲了認真,講究,不過於妥協的服飾文化。

一位模特在大地球儀上炫耀她的黑色羊毛連衣裙,這花了她11張優惠券

戰爭並未使英國人「蓬頭垢面」

在戰時英國,穿著過於豔麗或許有些「不合時宜」,但婦女們經常被勸誡不要讓「日常標準」滑得太遠。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對個人儀表的疏於打理會導致士氣低落,因此政府對女性士氣的關注也是其決定繼續生產化妝品的一個主要原因,儘管數量大大減少了。彩妝就從未配給過,且要繳納奢侈稅,還非常昂貴。

防空預警組織的一名女性成員在兩次防空警報之間忙裡偷閒塗抹口紅

許多化妝品公司將部分產品轉用於戰爭所需的物品。例如,科蒂公司以其粉餅和香水而著稱,但也製造軍足粉和防腳氣軟膏。化妝和髮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即使衣服是上一季的舊衣服,但許多英國婦女仍竭盡全力通過長筒襪和自製的配飾保持著裝扮和時尚穿搭。與服裝一樣,女性還創造性的發明了很多解決化妝品短缺的辦法,比如甜菜根汁用於塗抹唇彩,而靴油則用於睫毛膏。

一個美軍軍官帽形狀的粉餅化妝盒,是當時風靡英國的小禮物

服裝配給制對英國時尚文化的影響

到1945年,英國人已經厭倦了定量配給,大多數人希望結束和平時期的配給限制,但服裝配給制一直持續到1949年3月。戰爭帶來的許多變化今天仍在塑造著英國的時尚內涵。大規模服裝製造的發展有助於加速大眾市場時尚的發展,進而幫助百貨商店蓬勃發展。在戰時,人們趨向於更加寬鬆和非正式的著裝趨勢也日益加快。

戰後英國政府的許多公共宣傳活動也都以對未來的渴望和希望為主導。在下面這張1945年的儲蓄計劃海報中,展示了一套新衣服,作為民眾戰後期望的購買計劃。

1945年的英國儲蓄計劃海報

英國的戰時公用事業計劃於1952年才徹底結束,但它給消費者帶來了新的信心,並樹立了服裝材料和製造方面的監管標準。通過「實用」服裝計劃,高端時裝設計師首次為大眾市場設計了款式。在如今的服裝設計產業中,這一點得到了沿襲。戰時「實用」服裝的生產要求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少的浪費,這種製造原則與今天的許多大型公司對可持續發展的願景也非常吻合。

1941年,四名年輕女士在春天的陽光下沿著倫敦西區的購物街漫步。兩個戴著花哨的帽子,證明戰時服裝不必單調

結語

當1939年戰爭爆發的那一刻,仿佛標誌著英倫時尚的就此終結。當時的英國人民有著更為緊迫的關切,比如即將到來的空襲和納粹分子的大舉入侵。戰爭確實在許多方面擾亂了英國人的時尚和日常服飾文化,民用服裝的資源和原材料供應變得緊張,價格上漲,也不再提供絲綢等時尚必需品。

但是時尚文化還是在對生活的熱愛中,在戰爭浩劫的夾縫裡倖存了下來,甚至興旺發展,更以出乎世人意料的方式演繹下去。人們甚至找到了通過時尚表達對戰爭的支持方法,具有愛國主義設計風格的服裝使平民能夠在不影響款式的情況下「盡其所能」的參與戰爭。

英國戰時服裝文化的發展脈絡也為後來成為世人皆知的"英倫風"服飾的形成,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歷史底蘊。

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歡迎關注@凱撒觀天下,一同分享歷史時事點滴

相關焦點

  • 英國史談|二戰時的服裝配給制,緣何成為英國時尚文化的風向標?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場不期而至的戰爭究竟給講究穿著的英國服裝文化帶來了哪些影響。在購買新衣服時,購物者必須同時出具有「積分」價值的優惠券和等額貨幣。最初每個成年人一年有66張優惠券,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一分配縮水了。配給制迫使人們在如何使用有限的服裝優惠券時進行精細的數學計算和艱難的選擇,政府宣傳也不斷提醒購物者仔細規劃他們的服裝購買計劃,正如下面這張海報所示。
  • 1940年代的英國:配給制、聖公會與渴望秩序的時代精神
    從微笑時會露出縫隙大開、參差不齊牙齒的工人階級女性,到齜著牙假笑的擁有大片土地的政客,當時的人們並不會像現代人這樣打理自己的形象。出於實用考慮,幾乎所有男性都留著「馬桶蓋式」髮型。很少有女性打扮得像模像樣。「二戰」期間,美軍在來到英國後受到了這樣的警告:英國女孩有點邋遢,「手上和頭髮上經常都是油」。對女性的建議是,如果弄不到洗髮水,那麼就用幹毛巾擦頭髮,或是用沸水的蒸汽燻頭髮。
  • 二戰10個冷知識:法國的軍力比德國強,英國配給制最少
    大多數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日期,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英國才是二戰最吝嗇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法國的軍事實力其實遠超德國等等。今天我就來列舉一下二戰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幾個事實。法國第67步兵團2、戰爭期間英國戰鬥機的產量翻了176倍在二戰開始前,英國就已經計劃要大規模發展空軍和海軍力量;直到法國投降後看到德國的裝甲部隊,英國才漸漸意識到陸軍也非常重要。
  • 英國核酸檢測怨聲載道,詹森推出「檢測配給制」
    編輯:堅果 審稿:悠悠 隨著秋季的臨近,新冠病毒可能會和流感病毒重新反撲,近日英國的病毒疫情確診患者開始持續飆升,使英國政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除此之外,英國的醫療系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 【物品|服裝|戰爭】二戰英國作戰服 —— Battledress發展史(2)
    在上一期的連載文章二戰英國作戰服 —— Battledress發展史(1)中,筆者提到了一份"Uniforms for the Services"手冊,並嘗試向大英圖書館申請影印文件。在寫作本篇文章時,筆者收到了圖書館的回覆,告知筆者該書已於二戰期間被毀,並且館內沒有第二本藏品可供影印。
  • 30年代的西裝、二戰軍服、機車夾克,這家英國古著店記錄了時尚
    說到英國的時尚,從19世紀的皇室奢華風格,到60年代的「搖擺倫敦」,到今天的時裝秀,歷史中的每一個潮流元素,都有英國的一席之地。不過這座充滿前衛時尚氣息的城市,卻有 Douglas和 Roy兩位古著愛好者從世界各地收集的40000件古物,建造了位於倫敦的古著收藏室。
  • 中國緣何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來源:國是直通車更緊密合作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日前在官網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首次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在各國仍深陷經濟重度衰退之際,中國緣何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一季度,英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子設備在各類商品進口中居第二位,佔總商品進口約33.3%,總額達31億英鎊。該趨勢與往年數據也基本吻合。ONS歷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電子裝備、通訊設備、辦公機械設備、服裝、家具等是英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類別。ONS數據還顯示,2019年中國是英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德國。
  • 習近平訪英,緣何要吃英國「炸魚薯條」?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據報導,中方向英方提出請求,希望在習近平訪英期間能夠品嘗到英國傳統美食「炸魚薯條」。「炸魚薯條」是何美食,緣何引起習主席的興趣?    薯條(chips)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文學巨擘狄更斯1859年發表的《雙城記》中。19世紀中期,炸魚薯條逐漸在英國各地傳開。儘管身為海島國家,但新鮮的魚對於不住在海邊的英國人來說,一直是奢侈品。但19世紀蒸汽火車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火車的速度讓便宜的新鮮魚類,成為身處底層的工人階級兄弟可以享受的美食。    那為什麼是炸魚?
  • 英國時尚品牌鍾情中國非遺文化符號
    近日,B&H中國文化創意中心和英國高端皮具品牌阿斯皮納爾(Aspinal)正式啟動合作,二者將共同開發中國非遺文化元素,將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紋樣和刺繡工藝融入英國時尚設計,把中國非遺文化符號推向世界舞臺。
  • 英國服裝設計專業全面介紹
    一、服裝設計專業介紹服裝設計系是設計學院的一個重點學系,它在探討時尚這一引人注意的綜合現象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理解時尚,如何成為時尚的引導者。服裝設計系在鼓勵學生表達所感所想的同時,也倡導創新與理性的變革。
  • 英國服裝設計專業留學專業選擇?
    英倫風已成為時尚服飾的代名詞,倫敦時裝周和設計節引領世界時尚創意之風。眾多的知名設計師和前沿的設計理念,使得很多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十分嚮往到英國去留學,去開闊視野,強化自己在服裝設計方面的專業技能。
  • 中國緣何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日前在官網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首次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在各國仍深陷經濟重度衰退之際,中國緣何成為英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一季度,英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子設備在各類商品進口中居第二位,佔總商品進口約33.3%,總額達31億英鎊。該趨勢與往年數據也基本吻合。ONS歷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電子裝備、通訊設備、辦公機械設備、服裝、家具等是英國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類別。ONS數據還顯示,2019年中國是英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德國。英國主要從德國進口汽車、道路交通工具、醫療產品等。
  • 30年代的西裝、二戰軍服、機車夾克,這家英國古著店記錄了時尚
    這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狩獵服裝製造商 Masland在50年代生產的一款狩獵套裝,採用了拉鏈口袋、按鈕式固定、絨面革和皮革補丁,在20世紀非常流行。這裡面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海軍馬基納外衣,襯裡還印著「第一海灘營隊」字樣。這批突破時代地域罕見的古代服飾,展現出近百年男裝時尚史。這裡吸引了全世界的設計師和電影人前來尋找靈感,時裝界也紛紛加入其中。
  • 如何成為時尚買手 讀這些英國大學時尚管理專業
    編者按:去英國究竟學什麼專業才可以成為高大上的時尚買手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幾所時尚管理專業較為優秀的院校和專業。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雙十一的交易額已超2000億,中國買家一躍成為世界焦點。而在海外,每到英國黑色星期五、美國綠色星期一等各國的購物節,買家的熱情也不遜於國內。
  • 英倫快時尚——產自英國本土的高街服裝品牌大匯總
    英倫快時尚——產自英國本土的高街服裝品牌大匯總 2016-04-06 10:42:32 來源:搜狐
  • 從二戰開始,為什麼歐洲人不再穿歐式服裝,開始穿美式服裝?
    我們很難說什麼是歐洲時尚或者說是美國時尚,但是從文化上講,美國的大部分身份認同都來自歐洲,早在二戰之前,隨著人們適應在工廠和機器裡工作,歐洲的時尚身份就變成了一種更普遍的形象。在維也納、日內瓦、倫敦、巴黎等大城市,由於世界主義的影響,人們的交往更加頻繁。
  • 配給制下的二戰英德百姓,苦中作樂下別無他法,為生活勉強苟活
    一、從富庶到緊缺的德國人二戰爆發之初,由於大量淪陷國土的物資持續供給,德軍和德國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不錯的,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節假日中,德國的物資一直都是十分充足的,這也確保了德軍在二戰時能夠有足夠的精力來應對東線和西線的戰事。
  • 英國服裝設計專業全面介紹
    一、服裝設計專業介紹服裝設計系是設計學院的一個重點學系,它在探討時尚這一引人注意的綜合現象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去理解時尚,如何成為時尚的引導者。服裝設計系在鼓勵學生表達所感所想的同時,也倡導創新與理性的變革。
  • 時尚且實用的二戰英倫女性服裝設計
    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憑藉英吉利海峽及海軍力量,進入本島防守戰略期,防止德軍登島入侵國土。彼時的英國僅依靠本島的物資儲備及美軍的戰略資源支撐,資源緊張。物資的緊缺,直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資源以戰時需要為標準進行配置,英國的民眾的穿衣需求也是如此,服裝設計師們的創作重心從創意設計為主轉變為實用設計。英國大量的女性也投入到戰備的人員組成當中,軍裝制服成為街頭最主要的穿著,在戰爭大環境下,平民也校方軍隊的剪裁與實用穿著風格。但這並沒有影響英國人的時尚水準,只是風格不同。
  • 英國是二戰的輸家嗎
    這個剛戰勝了納粹德國的國家已窮得連香蕉都吃不上了,以致於當那艘運載著巴西香蕉的貨輪駛入英國港口時引起了圍觀群眾的歡呼雀躍。國內民生凋敝的英國在國際事務中也正在喪失話語權:戰後主宰世界格局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在安排戰後國際格局時幾乎不需要諮詢英國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