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侵權必究
一部關於愛與成長的電影《西小河的夏天》,這是一部江南水韻、東方意境的影片。 影片中熱愛足球的小男孩為了參加足球選拔,和自己執拗強勢父親之間的一場博弈。顧建華從剛開始是一副姿態的教導主任,像是號令百萬雄師的將領。到後來偎依在老婆腳下,哭得像個孩子,一個高高在上的男人是怎樣從一副姿態到敞開心扉,這種改變難道不是一種成長嗎?有人說這是一種對生活的妥協,可是成長本身就是需要妥協的啊,這即是妥協也是對生活的和解。電影從一些小生活小細節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生活的解釋與追求。
有人說成長是扎向針尖拼命縮回的手,其實成長本身就是一種疼痛。顧曉陽發現爸爸和女老師有染,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不論是在合唱會上故意搗亂,還是和爺爺一起尾隨跟蹤爸爸,並且拍照取證,亦或者是穿著球衣上學。這些方式看似蹩腳和滑稽,卻來自一個少年最深的最隱秘的傷口。顧建華對女老師從情愫暗湧,再到被拒絕的尷尬侷促,被揭穿的窘迫不安,最後職場的失意不得志,也是一種疼痛,只是這疼痛近乎於一種羞恥。都表明了不同的人生階段將會經歷不同的成長之痛。
九十年代是一個思想發生很大轉變的年代,尤其是女性的社會地位以及認可。然而也是也是個下崗大潮,工廠的倒閉以及南下潮的發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工人能保住一份工作很不容易。一份工作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所以每一個人都面臨巨大的壓力。顧主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壓力之下想競爭上位,失敗的心情猶如霜打蠟。中年危機也發生在他的身上,面臨著婚姻失敗的危險。也許在新時代女性的眼裡,男人的背叛婚姻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心裡仍然有一道疤痕,在影片後面夫妻倆在河邊的畫面就能深深地體會到即使原諒,但心中依舊不可能做的做到心無芥蒂。
在兒童的眼裡,大人的世界他們無法理解,不懂爸爸的嚴格,不懂爸爸對老師的行為,不懂人為什麼要離別。等最後發現的時候已經是離別的時刻了。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影片很好地解讀了三代人的性格思想,每個人物的角色演員都很好地表達編劇的中心思想。在這裡不得不讚揚老戲骨的表情,十分到位,尤其是爺爺笑的幾個表情,表情到位戲夠穩,是電影吸睛的一個點。影片的整個過程都是比較平靜的,是一個敘述的鏡頭故事,講述九十年代下以兒童角度闡述時代變化的故事影片。
電影表現的是最平凡的生活就是最真實的生活,孩子總是最敏感的,越想滿的事情越滿不住,家就是孩子的天。當家庭出現了問題,對孩子來說就感覺天塌了。大人總是會犯錯,欲望和固執就像捆綁自己的繩子,越掙扎越痛苦,只有當自己放下時,生活才能繼續平靜而溫暖的向前。每個父母都應該承擔起培養孩子的責任,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兒時的夢想是最簡單最純潔,也是最容易獲得的快樂。每段時光裡一定會有一個人,路過你的生命並且留下深深烙印。然後就會特別特別地渴望長大,希望長大之後就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可以好好喜歡與喜歡的那個人在一起。可是真的長大以後才知道,想做的那件事已經不適合再做了,很愛的那個人也只剩下烙印。慢慢地開始學會成長,忘記過去接受現實。
當孩子的夢想與父親的期望不一致時,就算有經歷很多波折,最後也未必能如願。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須子承父業或者聽父親的話才能有出息,經歷一番挫折才更懂得夢想的價值與成功的來之不易,希望為人父母能支持孩子的夢想。夢想的力量能使人持之以恆堅定信心,足以彌補先天或後天的不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才能夠讓他們有追逐夢想的力量。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