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的銅井鎮,有一傳承了四百多年的古村,歷史上揚州八大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造訪過兩次,原因竟然是村中那一片片的翠竹。
它就是有著「山東省最美古村之一」稱號的臨沂竹泉村。
據說是明朝一官員告老還鄉後隱居在此所營建。
因村中有一清泉,常年流水不斷,周圍則被茂密的竹林所環繞,故此取名為竹泉村。
驅車前往,剛入村口便被古村的原始風貌所震撼。石頭砌成的院牆和建造的房屋,有的已經爬滿了爬山虎,房前屋後是青翠的竹子,一陣清風過後,刷刷作響。
穿過寫有「竹泉村」的石牌坊,前面是一個小湖,有山泉水從假山上流下,譁譁的。幾處蓮花鋪在水面上,開著淡淡的白色小花,冰清玉潔。
碎石鋪成的街巷,古樸自然。一條水流在街中緩緩流淌,和著鵝卵石壘成的矮牆,街邊一根根拔地而起的翠竹,身在其中,格外清爽。
一泓碧水中,一群大大小小的錦鯉在漫遊,有紅的,黃的,黑的,紅白的。像一幅流動的彩旗。
不時出現的紅燈籠,就像萬綠叢中一點紅,格外醒目和喜慶。
石碾和石磨盤的存在,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農耕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夫唱婦隨,男耕女織。阡陌縱橫,雞犬相聞。
潺潺的流水聲不斷地在竹林中迴響,尋一處地方坐下,陣陣清風從不遠處的竹林中襲來,帶來一絲絲清爽。
是否當年的王羲之與他的一眾好友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揮灑詩情,縱筆書寫,成就了《蘭亭集序》的輝煌。
一條木棧道,把我們又帶到了竹林深處。霧氣蒙蒙間,透著一片片翠翠然。難怪揚州八大怪之一的鄭板橋竟然來此地兩次,絕對不是偶然。
似乎「竹林七賢」的到來,也不是純屬巧合。只把他鄉認故鄉的感情來源,更多是環境的極其相似。
優美的環境成就了優美的水質,即使見多識廣的乾隆皇帝也不能掩示他對竹泉的喜愛程度,提筆一揮而就的,終成絕妙景點。
不斷湧出的泉水,即使冬天來臨,也不會改變它溫暖的初心。清冽甘甜更是它優良品質的體現。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好像不僅僅停留在詩文中,更多來源於對生活的喜愛程度。
推開院落的大門,滿目青翠撲面而來。窗前的一小撮細竹,更是靈動斐然。看到一格格的窗欞,恍如來到了林小姐的瀟湘館。
走進竹泉村的駙馬府,青磚黛瓦的房子,朱門紅窗。院內的石榴樹上掛滿了果實,綠綠的。牆角的爬山虎,已經爬滿了整個牆面,有的還爬到了牆的外面,長著嫩黃的葉子。
就像現在的竹泉村,綿綿四百多年的延續,如今更是朝氣蓬勃,充滿靈動和生機。
讓人喜愛,讓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