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世界聞名之地。
這裡,匯聚中外遊客;
這裡,齊集金融資本;
這裡,充滿現代元素。
然而,
就在這片人盡皆知的繁華之下,
她還是擁有一顆略微陌生的老道面龐。
最近在忙攝影團隊的工作,因此不像之前那樣總往外跑。最近剛好趁著工作上悠閒的時間,和家人往鄰近的「東方之珠」香港走了一轉。
這次我帶上了 Sigma sd Quattro 機身,還有 Art 18-35mm/F1.8 DC HSM、Art 50-100mm/F1.8 DC HSM 以及 Art 85mm/F1.4 DG HSM 三支鏡頭一同,專門到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國際化大都市,尋找常常被人所忽視的老香港。
熟悉適馬和器材的朋友肯定會有疑問:適馬這臺sd Quattro機器,憑藉Foveon X3 Quattro,APS-C畫幅傳感器,卻依然可以輸出等效3900萬像素數碼照片,很多朋友都見識過它那種獨特且令人震撼的畫質,但都是以風光題材比較多。拍攝城市、紀實、人文類不知道勝任與否。這一次,我就手握著這一機三鏡,利用圖片展現老香港獨特的一面。
需要註明的是,這不是一篇鬆散的評測,也不是嚴謹的遊記,可以看作是一篇「看圖說話」的圖文而已。(從下圖開始,所有圖片均由 Sigma sd Quattro 機身拍攝,因此我只標註拍攝鏡頭和拍攝參數)
▲ Art 50-100mm/F1.8 DC HSM | 1/1000s, F4.0, ISO 100
出發當天,我經深圳灣過境,然後直接開始了香港之旅。這張照片我是感嘆深圳灣過境大樓的建築獨特,然後拿起手中的Art 50-100mm/F1.8 DC HSM咔擦了一下。剛好有一名工作人員經過廊橋,為冰冷的建築稍添了那麼一絲動態。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320s, F4.0, ISO 100
到達香港銅鑼灣,剛好是中午午飯時間,因此可以想像的繁忙人流穿梭在各大食肆中的景象便出現在我眼前。高樓大廈,似乎是香港這片地方最容易想到的「特產」。圖中這位女性正在拖著工作半天的疲憊的雙腿上天橋。(旁邊有人說我在拍「裙底風光」,實際不是啊~~~~)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200s, F4.0, ISO 100
當路過那一片繁忙的工作區域,我穿過了一條窄窄的,已經忘記名字的小巷。這小巷裡全部都是小攤販經營之處,當中商品都是些廉價的衣服、小商品。而這裡,卻是很多歐美遊客喜歡流連的地方。可能這就是最接地氣的體現吧。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400s, F1.8, ISO 100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50s, F5.6, ISO 250
▲ Art 85mm/F1.4 DG HSM | 1/125s, F2.8, ISO 400
要看老香港,必須要乘坐叮叮車才行。叮叮車,正確的名稱叫做雙層有軌電車,由於開車時司機踩到踏腳車子會發出「叮叮、叮叮」的聲音而著名,因此香港人們就親切地管它叫「叮叮車」。叮叮車是全世界在香港絕無僅有的公共運輸工具,其行駛的路線僅在香港島,包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途徑西環、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及維港沿岸。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250s, F4.5, ISO 100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125s, F6.3, ISO 100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100s, F5.6, ISO 100
▲ Art 85mm/F1.4 DG HSM | 1/125s, F1.4, ISO 200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125s, F1.8, ISO 100
得益於Foveon X3 Quattro傳感器的特殊設計,以及配合APS-C畫幅的優勢,無論是室內室外,只要在一定的光線下,我就能拍到只在傳統膠捲負片顯現的色彩,甚至有反轉片的味道。在數碼年代,無需通過後期處理,能有這樣的表現的機器,對於我這種到今天依然堅持膠捲拍攝的人來說,別說,這真的是一種突然的驚喜和莫名的感動。
▲ Art 50-100mm/F1.8 DC HSM | 1/125s, F2.8, ISO 100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30s, F5.6, ISO 125
▲ Art 85mm/F1.4 DG HSM | 1/1600s, F1.4, ISO 100
▲ Art 50-100mm/F1.8 DC HSM | 1/160s, F1.8, ISO 400
叮叮車途經香港最繁華的中環。這裡有著名的「外星大廈」滙豐銀行總部,以及司法立法精神所在的立法會大樓。作為一名法律科班出身的攝影師,只要每到一處和自己所學相關的地方,總會有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法律,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發明。它的誕生和存在,為文明社會的出現和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功能。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國家或地區,她的成功和發展,必定和其法治基礎和理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香港,在地理、歷史、經濟、文化這麼一個特殊的彈丸之地,卻是擁有著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古老的法治文明。這是老香港體現的又一佐證。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400s, F2.8, ISO 100
▲ Art 50-100mm/F1.8 DC HSM | 1/125s, F4.0 ISO 160
剛才說了,叮叮車的路線也會經過維港沿岸。我便把看到的一些自認為能夠代表老香港的元素給拍下:人力車,還有就是勤勞的工人。每個城市的建設,都離不開勞動人民的雙手創造。就算是偉大的羅馬和金字塔,都是要通過人手一塊塊磚頭給建造起來。尤其是香港這種由眾多移民聚集起來的城市,體力勞動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否則,香港很可能和當年那條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相差無幾。
▲ Art 18-35mm/F1.8 DC HSM | 1/800s, F1.8, ISO 100
由於廣州和香港文化、語言上同宗同源,幾乎毫無差別,又是地理上的鄰居,並且還有一些親戚定居在香港,因此我對這片土地並不陌生。每一次到訪,我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唯一不變的是,香港至此保留了很多在廣州已經消失不見的傳統和東西,例如上圖這杯充滿童年味道的富豪雪糕吧。
香港,再見吧。下次,我相信很快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