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成為發達國家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發展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了,畢竟有哪個國家不想過上好日子呢!不過,發達國家的門檻不是一般的高,目前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獲得廣泛認可的發達國家只有二三十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則佔據了全球80%以上,其中,我國就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說到這,想必大家最關注的還是:中國有望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
這裡先了解下,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什麼?其實,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就是人均GDP,通常以2萬美元作為分界線,除此之外,還有工業化水平、科技水平等衡量指標。也就是說,單純的有錢是不夠的。比如沙特、阿聯、卡達等中東產油國富得流油,人均GDP早已超過2萬美元,但它們都不算發達國家,這是因為它們依靠出口石油等資源獲得了較高的人均GDP,而本身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工業化水平低。以沙特為例,該國石油收入就佔據了財政收入的70%以上,貢獻了超40%的GDP,石油產業對沙特經濟發展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了。
那麼,中國有望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首先,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人均GDP是否能達到2萬美元這個分界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人均GDP為10276美元。這也就意味著,中國需要保持穩定的增長,人均GDP再翻一翻才能進入發達國家的討論門檻。
在此之前,中國還不得不面對一個坎——中等收入陷阱。 這是一個經濟社會現象,國際上普遍認為,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後是一個魔障,在這個數字面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敗下陣來。據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從1960年到2008年間,全球101個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中,只有韓國、日本等13個成功發展為高收入經濟體。而其他大多數國家都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的困境。這是為什麼呢?分析來看:
經濟結構過於單一是原因之一。比如巴西,其經濟發展對大宗商品過度依賴。數據顯示,巴西大宗商品的出口佔到了總出口額的50%左右。更悲哀的是,巴西還走上了主動"去工業化"的道路,到2017年,巴西工業在GDP中比重已經下降到21%。可以說,是巴西自廢武功,坐擁豐富的資源,卻將一副好牌打成爛牌。
而缺少技術創新又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馬來西亞,在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其人力資本、土地資源等低成本優勢會逐步喪失,因此在低端市場難以與低等收入國家競爭。而在中高端市場由於缺少技術創新,又難以與高等收入國家抗衡,所以經濟發展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
與巴西、馬來西亞等國不同,中國不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建立全產業鏈的國家。另外,我國對技術創新也是十分重視的,2019年,中國研發支出就高達2.17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4,高於不少發達國家。
可以說,中國有能力邁過中等收入陷阱。按照世界銀行2019年的標準,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12536美元,我國人均GDP已站上1萬美元臺階,有分析指出,下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就可以成為高收入國家行列。
說到這,就不難看出,如果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最大阻礙就在於人均GDP是否能達到發達國家門檻。因為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工業化水平、科技水平等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可以說中國都不差。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積累了強大的規模優勢,什麼高大上的產品,什麼價值連城的專利,只要被我們吃透了,就能迅速做成白菜價,讓發達國家再也無法收智商稅,所以中國就有了「發達國家粉碎機」這一稱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總說我們是發達國家,目的不過是要「使用一切手段」剝奪中國在WTO享有的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及最惠國待遇等,而且近年來還對中國發動科技摩擦,大肆打壓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
不過,不管美國如何圍堵打壓,恐怕也不會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本月初官方發布的《建議》提到,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此,日媒甚至將「中國力爭2035年成中等發達國家」作為頭條要聞推送。
基於此,對於中國有望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想必大家心中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