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都分享豪華商場,時尚的步行街時,而我卻向大家普及頗具歷史的古老街道。老街是城市繁榮的印記,是精神文明的載體,老街記錄著一座城市的傳奇歲月,也記錄著曾經的繁華和騷動。上海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市區內的老街並不是很多。但是在城市角落中仍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老街。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上海的光明老街,別樣的風情,一樣讓你流連忘返。
光明老街原隸屬於上海奉賢區光明鎮,在鎮子被合併後現在劃分為青村鎮管轄。光明,原名三官堂。大約在東晉前後因海水衝擊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為陸地,在元末明初之時,村子的南面有一個香火極其旺盛的三官廟。村民陸陸續續地圍繞三官廟建房居住,慢慢地形成了集鎮,並取名為三官堂。
三官鎮曾有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學,名為道南中學(今光明中學),該學校始建於1925年,是舊時奉賢縣最早的中等學府。師生皆來自周邊的鄉鎮,吃住都在三官鎮上,由此也帶來了集鎮的繁榮。
舊時三官鎮為十字街坊,有東、西、南、北4條街、6條小弄堂,街面寬平均5米,石板鋪路。歷經百年之後,原來的青石板老街早已被改成了水泥路面。沿街的店鋪,也大多退去了商業功能,變成了純粹的住家。原來的青磚黛瓦木結構門窗的老宅,已經被現代工藝、材料製作的瓦片替代,石灰牆也被水泥牆替代。
但在老街上仔細尋找,仍能夠發現幾處古蹟,三官街南面的仁壽橋和北面的阮氏牌坊。仁壽橋,橫跨在漳泉港上,是老街現存唯一一座石拱橋。1619年由陳世昌所建,後因年久而坍塌。清嘉慶20年,對此橋進行重修,橋長16.5米,寬2.5米。在三官街北面還有一座清代的阮氏節孝牌坊,整體為四柱三門牌坊,坐北朝南。原先還有一座牌坊,和此牌坊相距約二十餘米,但後來由於建造光明自來水廠被拆除了。
東街離十字街口以東30米處還有一座老茶館,不管晴天,還是陰雨天,幾乎天天客滿。茶館為三開間門面,有燒開水的老虎灶,長條桌上還放著近十把白銅黃銅製的水煙筒。茶客們,談天說地,調南侃北,只需花費少量的茶資,便能品酌香茶滿盅,坐上個老半天。許多路人每次經過茶館門口,總忍不住做幾次深呼吸,那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肺,令人心曠神怡。
光陰荏苒,過去的已經過去,如今的光明老街已經歸於平靜,沒有繁華都市的喧譁,很多房屋都是破舊不堪的,一些藤蔓和枝丫攀上樓房上,牆上是斑駁的印記,很多門窗都已經鏽蝕,這裡很難找見江南那些有名的古鎮身影,沒有小橋流水人家,有的只是凋零的小鎮。我經常會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喜歡這些古老的街道呢?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這些古老的街道,蘊藏著最真實的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