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遊局:新加坡消費支出下降14%

2020-12-12 199IT

根據新加坡旅遊局的最新報告,由於缺乏外國遊客,以及當地人購物偏好的改變,其消費支出下降了14%。這包括本土零售品牌,子類別包括時尚服裝、珠寶和配飾、皮具和箱包、鞋子、配飾、手錶、百貨商店、紀念品、食品和糖果。

缺乏在線渠道也讓當地品牌越來越脆弱,特別是那些位於旅遊區的品牌。當地品牌銷售的商品中,每100新元只有不到2新元是在網上交易的,低於正常的零售平均水平。

在新加坡,與面對面消費相比,前五大商家的在線消費額同比增長明顯更大,這表明消費者對在線平臺的偏好發生了轉變。

這種差距在餐飲業(在線消費同比增長181%,面對面消費同比下降8%)、醫療服務(在線消費同比增長31%,面對面消費同比下降4%)和娛樂服務(在線消費同比增長27%,面對面消費同比下降12%)方面尤為明顯。

此外,亞太地區超過4/5的消費者也打算繼續或更多地在網上購物(85%);打算恢復大流行前的店內購買模式的消費者不到2/5。

調查發現,85%的新加坡消費者打算繼續或增加網購。餐飲、商業、醫療保健、娛樂和零售行業的在線消費都有顯著增長,在線消費在餐飲行業尤為明顯。

199IT.com原創編譯自:新加坡旅遊局 非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家庭收入與支出均增長 但休閒娛樂下降
    新加坡國家統計局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與上次調查結果相比,新加坡各個收入階層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的家庭月均收入和支出均有增長,但文化休閒及娛樂的月均支出比例有所下降。新加坡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與上次調查結果相比,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新加坡家庭月均收入增加了34.42%,至7440新元(1美元約合1.38新元);家庭月均支出增加了14.34%,至3764新元。數據還顯示,與上次調查結果相比,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新加坡家庭在文化休閒及娛樂方面的月均支出從448新元降至382新元。
  • 新加坡旅遊業收入大幅下降
    新加坡旅遊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共接待遊客270萬人次,獲得旅遊收入40億美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遊客人數同比下降43.2%,旅遊收入同比下降39%。統計顯示,新加坡1月份接待國際遊客169萬人次,多於去年同期的162萬人次,2月份遊客入境人數大幅減少至73.3萬人次,3月份遊客入境人數暴跌至24萬人次。受此影響,住宿、購物和餐飲收入同比均出現下降。其中,遊客購物支出同比下降52%,收入為6.56億美元。遊客餐飲支出同比下降36%,收入為3.76億美元。遊客住宿支出同比下降31%,收入為8.62億美元。
  • 新加坡旅遊業收入大幅下降
    新加坡旅遊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共接待遊客270萬人次,獲得旅遊收入40億美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遊客人數同比下降43.2%,旅遊收入同比下降39%。統計顯示,新加坡1月份接待國際遊客169萬人次,多於去年同期的162萬人次,2月份遊客入境人數大幅減少至73.3萬人次,3月份遊客入境人數暴跌至24萬人次。
  • 旅遊局報告:新加坡首季旅遊收入同比下降4.8%
    經濟日報新加坡訊 新加坡旅遊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季度新加坡外來遊客為47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但旅遊收入卻同比下滑4.8%至65億新元。中國繼續保持新加坡第一大遊客來源國,對新加坡旅遊收入貢獻最大。
  • 新加坡消費水平「被」第一?
    最近一份來自美國CNBC財經電視頻道的文章將新加坡的消費水平推至全球冠軍寶座。該文章稱,新的調查發現新加坡消費水平已經連續三年高居全球之首。上述信息來自於經濟學人智庫的年度調查,其中有幾個關鍵的價格列舉分別來自於食品、服裝和私家車等支出。
  • 新加坡旅遊局:2013年中國遊客消費24億美元 同比增長18%
    在中國新旅遊法正式生效之後,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赴新加坡遊客人數突降,但這並未影響中國遊客成為去年在新加坡消費最多的外國遊客群體。  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赴新加坡旅遊人數同比下降31%,但消費同比增長1%。
  • 新加坡旅遊局:2014年上半年中國遊客87.1萬 下降30%
    今年上半年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人數下降3%,中國訪客人次的跌幅最為顯著,比去年同期銳減三成。新加坡旅遊局公布最新旅遊業表現報告,上半年到訪新加坡的旅客達到750萬人次,旅遊收益則微升2%至118億元。中國旅客人數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猛跌30%,只有871000人次。中國去年10月起禁止旅行社售賣不合理的超低價格旅遊配套,也就是俗稱「零團費」配套,影響了到本地旅行的中國遊客人數。
  • 今年新加坡接待印度遊客將同比增14%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7年印度已成為新加坡第三大旅客來源國。據《印度商業在線》(The Hindu Business Line)11月18日報導,與2017年相比,今年新加坡接待印度遊客數量預計將同比增加14%。
  • 新加坡旅遊局局長:F1比賽在新加坡仍具吸引力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彭博社2月15日報導,新加坡旅遊局稱,如果條件合適,新加坡依然熱衷於舉辦F1(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據報導,2月14日新加坡旅遊局執行長Lionel Yeo回答彭博社記者說:「我認為F1比賽還是挺不錯的。倘若條件適合,我認為該比賽是我們樂意看到的。」
  • 支付寶和新加坡旅遊局攜手實現中國遊客無現金遊新加坡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9月13日,由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運營的支付寶宣布,首批遊客已經完成了全程「無現金」的新加坡之旅。整個行程由支付寶和新加坡旅遊局共同打造,包括聖淘沙名勝世界、香格裡拉大酒店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內的新加坡數十個大小商家都在整個行程中提供了支持。
  • 新加坡旅遊局將放寬對旅行團的限制 業者應提前14天申請
    來源:央視新加坡旅遊局將放寬對旅行團的限制新加坡旅遊局今天(28日)發表公告,將放寬對旅遊團的限制。旅遊業者可以提前14天就行程向旅遊局申請,並須得到貿工部的批准。目前新加坡尚未允許外國遊客入境,也不鼓勵國人出境。因此旅行團主要指國內旅行。新冠肺炎疫情對跨境旅遊造成嚴重打擊。為了提振旅遊業市場,新加坡旅遊局、聖淘沙發展局和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攜手撥出4500萬新元(約合2.25億元人民幣)在接下來九個月與旅遊業者合作,刺激內需,鼓勵國人在境內遊玩和消費。
  • 新加坡旅遊局將放寬對旅行團的限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新加坡旅遊局今天(28日)發表公告,將放寬對旅遊團的限制。旅遊業者可以提前14天就行程向旅遊局申請,並須得到貿工部的批准。 根據公告,步行、腳踏車以及皮划艇旅遊團最多可有10人(不包括導遊與司機),每個分組不能超過5人,每個分組也須時刻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
  • 新加坡旅遊局:2019年第一季新加坡旅遊報告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旅遊局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旅遊報告顯示新加坡本地首季旅遊收益同比下跌4.8%,其中,來自馬來西亞旅客的收益同比大跌34%。
  • 新加坡旅遊局發起200萬新元的營銷。帶您探索新加坡。贊!
    新加坡旅遊局宣布此消息之前,新加坡因COVID-19出行限制而導致外國遊客到訪人數減少,政府在7月發起了一項4,500萬新元的營銷活動,以鼓勵居民在當地度假並重新發現自己的祖國,同時支持當地企業。‍STB和Klook在媒體發布會上表示,從9月開始,這種合作關係將持續七個月。它將集中在三個領域:對產品和體驗活動的策劃促銷,內容開發和數字營銷以推動支出。
  • 3.2億新元消費券能否挽救新加坡低迷的旅遊業?
    由於新冠疫情,才短短幾個月時間,新加坡的旅遊業就一改往昔的繁榮景象,淪落為如今的蕭條慘澹。2019年,在東南亞這座陽光明媚的小島國家新加坡,各國遊客的旅遊消費支出達277億新元。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僅2020年第一季度旅遊支出就下降了39%,降至40億新元。
  • 新加坡旅遊局:"創:新"呈現新加坡多元之美
    本期對話人物:新加坡旅遊局大中華區署長周振興 本期對話人物:新加坡旅遊局大中華區署長周振興
  • 新加坡節日消費「外」熱「內」冷
    與政府數度調低經濟增長預期、零售數據持續低迷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新加坡年底節日消費市場總體仍然火熱。受經濟前景不佳等因素影響,新加坡本地人消費略顯冷淡,但外國遊客購物熱情高漲,成為「熱帶聖誕節」消費的主力軍。
  • 新加坡旅遊局聯手萬事達卡開發非接觸式支付產品
    9月11日消息,《電商報》獲悉,新加坡旅遊局將與萬事達卡攜手合作,通過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來應對目的地旅遊面臨的挑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聯合營銷和廣告活動,吸引遊客前往新加坡旅遊消費,並為接待國際遊客做好準備,同時,在合作的基礎上,為遊客提供更多的非接觸式門票和支付方式。
  • 2018年亞太地區電商消費購物報告(新加坡篇)
    之前我們分析了《2018年亞太地區——韓國電商消費購物報告》,本文我們將針對新加坡市場進行分析,分別就消費者購物渠道、購物需求和品牌互動方式三方面解析新加坡消費者的在線購物習慣。如果物品到達並且不符合描述或不合適的話,新加坡消費者擔心退貨的麻煩乃至必須保留該商品。新加坡消費者認為其他在線購物的障礙還包括缺乏安全支付(14%)、擔心網站是否合法(14%)、運費(13%)以及註冊帳戶的要求(13%)。 消費者的購物需求 旅行和服務幾乎是在每個年齡段新加坡人中都最受歡迎的在線支出類別。只有在18-24歲年齡組並非如此(但仍然排名前三)。
  • 萬事達卡攜手新加坡旅遊局推出優惠禮遇
    萬事達卡攜手新加坡旅遊局推出優惠禮遇 2015-10-28 08:15:00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