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網友互動聊到一種家鄉特色小吃的時候,有位網友提到了「一種口感黏黏的葉子(家鄉話叫Ran 漿子葉葉)」。那位網友是我臨縣的老鄉,我知道他說的「ran漿子葉葉」是指這種菜: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種菜通常被稱為「木耳菜」。不過,我好奇它的正式名稱叫什麼,就去《中國植物志》裡面查。
還真的有「木耳菜」詞條,拉丁名Gynuracusimbua (D. Don) S. Moore,是菊科菊三七屬的植物。
不過,植物志裡的圖片卻是下面這樣:
木耳菜| 圖片來源: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這跟通常所說的木耳菜完全是兩種植物……
在網上搜「木耳菜」的介紹,注意到通常都提到了「又名落葵、藤菜、籬笆菜……」,那麼這些別名在《中國植物志》裡會不會有呢?
還真有「落葵」的詞條,拉丁名Basella alba L.是落葵科落葵屬的植物。並給出了其他名稱——蔠葵、蘩露(爾雅),藤菜(本草綱目),臙脂豆、木耳菜(植物名實圖考),潺菜(廣州),豆腐菜(雲南),紫葵、胭脂菜、蘺芭菜(福建)、染絳子。
而它的配圖如下:
落葵 | 圖片來源:CVH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
這就確實是通常所說的「木耳菜」,或者我家鄉一帶說的「ran漿子」了——而這個名稱,植物志裡也收錄了,即「染絳子」。
有意思的是,其中也給出了「木耳菜」的名稱,並指明是「植物名實圖考」——也就是說,民間有這種「木耳菜」,經過實際考證其實是落葵。而在《爾雅》裡,叫做「蔠葵、蘩露」;《本草綱目》裡叫做「藤菜」;在廣州、雲南、福建,則還有各自不同的名稱。
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說的「木耳菜」其實是指落葵,而植物學上的「木耳菜」則是另一種植物。
而在某度百科裡,植物分類上照搬的是「菊科菊三七屬」,而照片卻又用的是落葵。至於內容裡的介紹,到底是「木耳菜」還是「落葵」,也就一團漿糊了。
而在「食物營養成分」資料庫裡查詢「木耳菜」,出來的結果就是「落葵[木耳菜,軟漿菜]」——這樣的表述方式,也就不會引起歧義了。
從營養成分來看,落葵還是相當不錯的。100克落葵只有20千卡熱量(因為93%都是水)。在不到7克的固體中,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分別佔到了1.6和1.5克,是相當高了。在這麼低的熱量中,維生素A、煙酸、維生素C、鉀、鈣、鐵的含量算是相當可觀。
對於鈣和鐵來說,含量是一回事,能否被人體吸收是另一回事。如果蔬菜中含有比較多草酸,鈣和鐵與之結合之後就不能被人體吸收——在菠菜中就是這樣的情形。然而,落葵中是否含有草酸,搜索到的信息卻沒有一致的結論——有的說「跟菠菜一樣富含草酸」,有的說「草酸含量極低」。在2004年有一篇來自印度的文獻中給出了一個60.84毫克/100克的草酸含量——這個含量屬於「很低」了。考慮到落葵吃起來沒有什麼澀味,「落葵草酸含量低」的說法應該是是正確的。如果這樣,它就是一種很好的補鈣補鐵蔬菜。
就營養組成而言,落葵跟菠菜很像:水含量高所以熱量低,維生素A和維生素C含量豐富,鈣與鐵含量高,黃酮類物質也相當多。菠菜草酸含量高,所以鈣和鐵難以被吸收,而落葵則不存在這個障礙——從這個角度看來,落葵比菠菜還要更優越一些。
圖片來源:pexels
有趣的是,英語裡把落葵叫做「XX菠菜」(XX Spinach)。XX可以是指它的形態比如藤(Vine)、爬(Climbing)和旋風(Cyclone),也可能是產地比如菠菜馬拉巴(Malabar)、印度(Indian)、錫蘭(Ceylon)、東印度菠菜(East-Indian)、中國(Chinese)。不知道許多英文網頁上說它的草酸含量高,是不是從它是「菠菜」而做的推測?
題圖來源:wikipedia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松鼠雲無心」,轉載請聯繫原帳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
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
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