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悠久綿長的華夏文明。在這五千年的時光穿梭中,一件件的文物和史料記載傾訴著一件件傳奇的故事。歷史之所以稱之為歷史,是因為它經歷了歲月的風吹雨打,給漫漫長河蒙上了朦朧的面紗,那麼想要揭開這層面紗就要從承載這些歷史的文物和史料中去探尋。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它的藝術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同時人們也有個疑惑,那就是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是不是活人燒制而成?
秦始皇兵馬俑剛進入人們視線的時候,所有人對他的印象都是灰撲撲髒兮兮的,其實專家剛從土裡發掘出來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剛出土的兵馬俑色彩豔麗,隱隱可見兩千多年前他們光彩照人的樣子,但一經出土就開始氧化,三個小時內他們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土兮兮的樣子。這也是文物界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大損失,因為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能夠在他們出土後還保持原來的樣子,所以這項發掘任務就暫停了。
我們現在網絡上看到的彩色兵馬俑都是剛出土的時候拍下來的,去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去看真實的兵馬俑,雖然沒有了亮麗的色彩,但是你能夠看到每一個將軍馬俑都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樣子。他的數量和規模讓人震驚,他們的身高和面貌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你找不出相同兩個人俑,每個俑的臉上都有喜怒哀樂,每個人的動作和姿勢也都不一樣。而身穿盔甲背著披風的將軍俑更是威風,手裡還緊緊地握著武器,像是一個真人在戰場上的狀態。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神情,會發現有的兵馬俑像是在思考,有的在作戰,每一個神情和動作都很鮮活讓人們覺得他們是真實存在的人。那麼宛如真人的兵馬俑是因為雕塑藝術的高超還是真的是活人燒制的呢?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的說法讓人不寒而慄,除了大家主觀臆斷的猜測外,很多電視和電影也對大家的認知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1989年的《古今大戰秦俑情》中就出現了把真人製作成陶俑的場景。中國奴隸社會也確實有活人殉葬的做法,近年來發掘的墓中也確實證實了這種殉葬方式。但是秦兵馬俑數量如此巨大,這在當時急需兵役徭役的社會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真人燒制的話,怎麼會如此有規律,難道他們死前不會掙扎嗎?秦朝建立的時候剛剛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秦始皇也沒有那麼多的軍隊給自己殉葬,一個君王再昏庸也不用會把自己的國家親手葬送。一時間眾說紛紜,專家只好出面直接表示秦兵馬俑就是陶土燒制的,而且在發掘的時候有些陶俑已經破碎,在陶俑的成分中也沒有檢測出有關人體的成分。每一個兵馬俑都是空心的,所以謠言不攻自破。
民間流傳的這些謠言也正好說明了古代陶藝製作的精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對藝術塑造技藝為世界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