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結束40周年︱西貢的「陷落」與「解放」

2020-12-12 澎湃新聞

       1945年3月,日軍顛覆了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扶持阮朝末代君主保大皇帝(Bao Dai),賜給越南久違的「獨立」。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的當務之急是將法國與日本趕出越南,為此成立了聚焦獨立的越南獨立同盟會(Viet Minh)。越盟的對日遊擊戰得到了美國戰略情報局(OSS)的援助,一度病危的胡志明也全靠美國軍醫的治療才恢復健康,越盟與美國的關係經歷了一段蜜月期。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無意恢復法國的殖民地位,曾建議將印度支那置於蔣介石政府控制之下,這一提議被急於安內的蔣介石回絕。

       日本戰敗後的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DRV,史稱北越)。他的演說開篇援引了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以及同盟國此前召開的德黑蘭會議和舊金山會議精神,宣布越南人民掙脫了法國的殖民鎖鏈,有權利並有能力建立自由與獨立的民族國家。美國政府對此宣言沒有發表意見,同時繼續推進在印度支那解除日軍武裝的既定計劃。越南的獨立之路似乎並沒有多少可以預見的障礙。

胡志明

       然而在越盟勢力最為薄弱的越南南部,日軍解除武裝後動亂四起。英國將領格雷西(Douglas D. Gracey)領導的東南亞盟軍(South East Asia Command SEAC)苦於兵力不足,邀請法國軍隊前來幫助恢復秩序。10月初,英國政府與法國政府達成協議,承認法國對越南全境的主權。此前4月羅斯福猝死,杜魯門匆匆接任總統,在戰後紛繁的事務中,印度支那沒有得到特別關注的理由。對於法國重返印度支那,杜魯門表示美國並不反對,被日本侵略者趕跑的法國殖民者,此時在盟軍的認可下捲土重來。

       然而一同到來的還有不可避免的衝突——法國對越南全境名義上的主權獲得了英美的承認,胡志明之前發表的獨立宣言是否還有地位?

從和談到戰爭:是誰決定越南的命運?

       北越與法軍的衝突如期而至,鏖戰從1946年持續到1954年。在此期間,曾被羅斯福寄望為「第四個國際警察」的蔣介石政府敗走臺灣,東南亞各地民族獨立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交織。美國的全球利益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美國對法國及其操縱下的傀儡國家——「越南國」(State of Vietnam)的援助也順理成章。

       然而,法國終是扶不起的阿鬥,1954年5月8日,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一敗塗地,法國首相請求全面停火,進行和談。然而在抗法戰役中大獲全勝的北越,在多邊和談中並沒有獲得期望的統一與獨立。美法英蘇中與越南國、北越、柬埔寨、寮國各方代表於1954年7月達成《日內瓦協定》,規定南越和北越各自中立,於1956年實行普選以統一國家。中方談判代表周恩來說服胡志明和武元甲將軍(Vo Nguyen Giap)接受南北越分治現狀,為將來的統一養精蓄銳。       

        南方傀儡政府的末代君主保大皇帝不得人心,胡志明領導的北越卻頗有革新開明的形象,一旦普選,鹿死誰手尚且未知。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NgoDinh Diem)首相推翻帝制,成立越南共和國(Republic of Vietnam,史稱南越)並自任總統。南越不承認《日內瓦協定》關於公投統一問題的約束力,北越唯有選擇武力統一。

越戰馬拉松:誰能笑到最後

       其時,北越有兩支軍事力量:其一為正規軍——越南人民軍(Vietnam People’s Army,簡稱VPA),其二是紮根南方、很大程度上受越共領導的遊擊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Viet Cong)。南越軍隊稱為越南共和國軍(Arm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 Nam, 簡稱ARVN)。

       戰事之初,擁有美國援助的南越軍隊裝備精良,控制了南部的大城市。北越僅動員遊擊隊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1964年北部灣事件之後,北越正規軍正式出動。與此相應,美軍派往越南的兵力也層層升級。

       美國對南越的軍事援助始於艾森豪總統任內,甘迺迪總統於1961年首次派遣美軍特種作戰部隊人員進入南越。1963年11月甘迺迪遇刺後,繼任的詹森總統貫徹了軍事介入的政策。1965年3月,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抵達越南,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作戰人員,當年7月這一數字即提升至13萬人。到1968年初,越南境內的美軍人數已超過五十萬人。

       1968年1月30日,北越動用超過三十萬人的正規軍和遊擊隊對南越進行了大規模的春節攻勢,連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也遭到越共敢死隊夜襲。雖然大部分攻勢被美軍迅速擊潰,但在越南舊都順化市(Hue)的激戰持續了一個月。春節攻勢之慘烈使美國民眾震驚,掀起了持續的反戰浪潮。

越戰越南化: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民意和國會的雙重壓力下,繼任的尼克森政府希望通過外交手段穩定局勢,使美軍能逐步撤出越南,實現越戰的「越南化」。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北越代表黎德壽(Le Duc Tho)進行了兩年多的秘密會談,終於在1973年1月27日籤訂了《巴黎和平協約》(Paris Peace Accords),協議終止了美國的直接參戰,達成臨時停火。基辛格和黎德壽曾共同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黎德壽指責美方不遵守停火協定而拒絕領獎。一紙和平之外,美國在談判期間轟炸北越,北越也沒有放棄武力統一越南。協議籤訂後的兩年間,南越逐漸失去美國的軍事和資金援助,軍備廢弛,漸生敗象。

1972年10月26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博士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中宣稱越南「和平在即」。

       1975年3月,北越已無意維持巴黎協定的表面和平,對越南中部高原地帶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南越總統阮文紹(Nguyen Van Thieu)派遣外交官向華盛頓求援卻一無所獲。3月13日,美國議會高票否決向南越提供進一步援助的提案。阮文紹無力維持戰局,決定從中央高地戰略撤退。

       然而「戰略撤退」最終變成一場大潰逃。北越軍隊如入無人之境,3月25日攻下順化,30日攻下峴港(Danang)。南越的軍事與民政系統在短短幾日之內瀕臨崩潰,僅峴港一地就聚集了百萬難民,交通癱瘓,食物供給不繼,飢餓的逃兵沿途搶掠村莊,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美國駐越南大使格雷漢姆•馬丁(Graham Martin)一度高估了南越軍隊的實力,即使在中央高地落入北越控制之後,他仍相信芽莊(Nha Trang)、西貢和湄公河三角洲可以維持有效的防禦。即使到了西貢的陷落迫在眉睫之時,他仍近乎幻想地相信可以通過和談建立一個臨時的聯合政府,為撤僑爭取時間。

       為了防止西貢失守,1973年美國國防部就曾秘密策劃四個應急撤離方案。「常風行動」(Operation Frequent Wind)是應急撤離的最後方案——純粹由直升機執行撤離任務,這也是最終得以執行的撤離方案。馬丁大使受命於4月22日之前將剩餘的美國公民數量減少到1250人之下——這一數字是美軍直升機在一天之內能夠安全撤離的人數,而選擇保留一些美國公民堅守至最後一刻,是為了避免美國人大量撤離可能造成的恐慌和洩憤事件。

常風行動結束後,精疲力竭的馬丁大使接受媒體採訪

       1975年4月,南越敗局已定,撤離由備案變為最緊急任務。4月3日,福特總統下令解救戰爭孤兒,開啟了嬰兒空運行動。然而執行任務之初即有一架洛克希德C5運輸機墜毀,機上138人喪生。

       21日阮文紹辭去南越總統職務逃亡臺灣,他在卸任時發表電視講話,強烈指責美國背信棄義,強迫南越籤訂《巴黎和平協約》,又在北越撕毀協約進攻南越之時沒有兌現援助南越的承諾。當日美軍開始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空運撤離行動。近五萬名南越公民搭乘運輸機離開西貢,另有約八萬人通過其他方式逃離西貢。

       23日,北越軍隊進入與西貢東部僅18英裡的邊和市(Bien Hoa)並開始炮轟西貢,難民的恐慌迅速蔓延,美軍不得不加快撤僑速度。同日,福特總統發表演講宣布越戰結束。

1975年4月23日在杜蘭大學的演講中,福特總統宣布越戰結束。

「陷落日」與「統一日」:從西貢到胡志明市

       4月29日,北越對西貢機場進行火箭炮襲擊,當時有八千名南越公民和四百名美國公民在機場等待撤離,兩名年輕的海軍陸戰隊員在襲擊中喪生,他們也是死于越戰的最後兩名美軍士兵。火箭炮攻擊並沒有摧毀機場,諷刺的是,一名南越飛行員在最後一刻投向北越,炸毀了尚可使用的機場跑道。

       上午10時48分,最後的直升機緊急撤離——常風行動開始。美軍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一刻不停地將美國公民與南越難民由大使館天台送往機場,隨後換乘其他直升機抵達在外海等待的航空母艦。美國大撤僑和南越難民絕境逃亡的慘烈畫面通過電視直播傳遍世界,戰爭完結的一刻並不像幾位美國總統所承諾的那樣帶來自由與榮耀,反而頗為狼狽而悲情。

西貢嘉隆街22號直升機撤離點

       30日凌晨3點30分,仍有數百名越南人和一百五十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留在大使館。美國總統福特下令不再撤離越南人,最後幾班直升機將只撤離美國人。馬丁大使曾請求留在西貢見證權力交接,與南越同歸於盡,然而總統命令他立刻乘直升機撤離。早上7點45分,最後一架直升機姍姍來遲,接走了最後11名美國士兵。兩小時之後,北越軍隊的坦克列隊開進西貢。北越接管西貢後,臨時南越政府成立。

       1976年7月2日,南北越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也改名為胡志明市。在美國和滅亡的南越語境中的「西貢陷落」,在北越和後來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語境中則被稱為「西貢的解放」。

北越坦克開進南越總統府

越戰之殤

       越戰結束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有超過200萬名越南公民試圖從海路逃離越南,保守估計其中25萬至30萬人在艱險的逃亡路上死亡。越南船民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人道主義災難。聯合國難民署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香港和印尼等地設立難民營,給予逃脫的越南人難民身份並安排他們前往美、加、澳、法、德、日等國定居。

       作為越南戰爭中的第二大兵源國,南韓曾應美國要求派遣前後共計三十萬國軍加入戰爭。戰爭遺留下許多美越混血兒和韓越混血兒,他們在越南飽受歧視。1980年代由於美國的新移民法案,許多美越混血兒才得以移民美國。

軍事政變上位的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現總統樸槿惠之父)視察即將開赴越南的韓國軍隊,樸正熙通過出兵越南換取南韓的軍事和外交利益。圖為越戰中的韓國陸軍「白馬師團」士兵。大韓民國陸軍第九步兵師曾在1952年的韓戰白馬山戰役中擊退中國人民志願軍王牌第三十八軍,得名「白馬師團」,是韓國陸軍的精銳部隊。

       為了幫助美軍應對叢林中神出鬼沒的北越遊擊隊,美國國防部曾向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rporation)和陶氏化學品公司(Dow Chemical)購買了大量有毒落葉劑「橙劑」(Agent Orange)。1962至1971年間,美軍共噴灑了兩千多萬加侖橙劑,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據越南紅十字會估計,橙劑汙染導致超過15萬例新生兒缺陷,許多越戰老兵也有橙劑中毒後遺症。

       這場戰爭也令美國付出了極大代價。1971年美國發生舉世震驚的洩密事件,軍事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urg)將七千多頁的五角大樓越戰研究報告披露給《紐約時報》,由後者發表摘要。報告表明決策者對於戰局其實頗為悲觀,但由於不願背上「失敗」之名,多屆美國政府都選擇了延長戰爭,增加了無謂的犧牲。除了耗資千億美金之外(相當於今天的七千億美金),戰爭共造成超過5萬8千名美軍喪生,三十萬餘名美軍負傷。離開叢林回歸社會的越戰老兵們許多飽受生理病痛和心理創傷的折磨,人生並不如意。

       越南為何在二戰勝利之後走向了更漫長的戰爭?四十年之後的我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又被帶回最初的疑惑——是誰種下北越與南越分立的種子?回歸的殖民者法國、患上赤色恐懼症的自由旗手美國、力挺共產主義小兄弟的中國與前蘇聯、亡國的南越和笑到最後的北越,對這段歷史各有各的描述。仿佛嘲弄一般,北越這個中國曾經的盟友,也在越戰勝利後漸行漸遠。

       

       參考書目:

       Making Sense of the Vietnam Wars: Loc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rk Philip Bradley and Marilyn B. You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Vietnam: The Definitive Oral History Told from All Sides by Christian G. Appy, Ebury Press 2003

       Changing Worlds: Vietnam’s Transition from Cold War to Globalization by David W. P. Ellio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Last Men Out :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Heroic Final Hours in Vietnam by Bob Drury and Tom Clavin, Simon and Schuster 2012

       The Real 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 A New Look at The Past by Alan Axelrod Sterling 2013

       A History of the Vietnamese by K.W. Tayl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越南5萬人紀念越戰結束35周年 老兵成慶典明星
    越南5萬人紀念越戰結束35周年 老兵成慶典明星 35周年。35年前的今天,越南軍隊解放了南方,實現了國家統一。  慶典持續3小時  當天,紀念越戰結束的慶典在胡志明市舉行。包括軍隊、老兵和民眾在內的5萬人參加遊行,慶祝活動持續了3個多小時。  佩戴各種勳章的越戰老兵成為慶典的明星,年輕人走到主席臺前為他們獻花。
  • 越戰結束後,南越的官員都去了哪裡?
    1975年春,北越發起春季攻勢,輕鬆地擊敗南越軍隊,攻克南越首都西貢,統一越南。持續二十年的越戰,終告結束。那麼,越戰結束後,南越的官員都去了哪裡?在北越軍隊逼近南越首都西貢時,美國甚至出動企業號和珊瑚海號航空母艦進行空中掩護,還動員澳大利亞、伊朗、英國、法國的軍用飛機進入南越,幫助撤離人員。  在撤離的高峰時期,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架美軍直升機起降,有些直升機上甚至只有一名駕駛員,全部塞滿了撤離人員。北越軍隊為了防止美軍再次幹涉越戰戰事,並沒有攻擊美國的撤離行動,使得美國撤離行動較為順利地開展。
  • 越戰結束40周年︱擁兵百萬的南越為何不敵北越
    1975年4月21日,越南共和國(我國過去正式稱為西貢偽政權,俗稱南越)總統阮文紹眼含淚水,在電視上發表公開講話,在痛斥北越破壞《巴黎協定》並譴責美國背信棄義後,宣布辭去總統職務,9天後,南越政權正式垮臺。
  • 西貢迎來解放30周年 越南總理越戰後將首次訪美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本月30日是決定越南戰爭最終結果的越南胡志明市(越戰結束前稱為西貢市)解放30周年紀念日,自越南全國統一後,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正在以革新政策為基軸,全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南的目標是在今年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在2020年進入工業國家行列。
  • 老照片:1954年的越南西貢(胡志明市)街景和生活
    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在20世紀40年代前,西貢被稱為「東方的巴黎」。雖然《西貢小姐》和《情人》等經典電影只是西貢的一幅剪影,但她的活色生香已令人無限神往。雖然在1976年西貢就已經改名為胡志明市,但深深迷戀於她舊日繁華與風情的人們仍然喜歡稱她為「西貢」。
  • 越戰結束40周年︱逃離西貢:美軍在越南的最後時刻
    根據蘇聯駐河內大使館的報告,北越大軍將在兩周內對西貢發動總攻。依照越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前敵總指揮文進勇將軍(Văn Tiến Dũng)的說法,北越方面迫切地希望在雨季來臨前結束整場戰事。       4月18日,美國國會原則同意撥款2億美元用於撤離在南越的美國人以及那些「符合條件」且「處於危險中」的越南難民。
  • 越南惟一的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成立30周年
    中新社胡志明市五月一日電(楊迪生劉萬強)越南惟一的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今天迎來了公開出版三十周年紀念日,中國新聞社廣西分社等友好單位向該報發去賀電。  此前四月二十九日晚上,該報舉行酒會慶祝公開出版發行三十周年,越南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丁鋒、越南各民族文學藝術協會副主席蟻團和當地許多華人僑領出席。
  • 聯合早報:越戰對美國人永遠是一個痛苦的話題
    40周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7日刊文稱,今年結束四十年的越戰將成為焦點,再度逼迫著美國人思考和反省這場戰爭。分析指出,越戰對美國人來說永遠是一個痛苦的話題,包含著無盡的悲痛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文章摘編如下:  按照不同觀點,西方稱4月30日為西貢淪陷日,越南則稱西貢解放日。
  • 越南唯一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應邀訪問廣西
    中新社南寧十一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劉萬強)越南唯一的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訪問團結束對廣西為期一周的參訪,今天啟程返回胡志明市。  應中國新聞社廣西分社的邀請,《西貢解放日報》副主編陳國華率團一行五人,從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對廣西進行了訪問。  《西貢解放日報》出版於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據介紹,該市約有五十萬華人,佔越南華人總數的一半。  《西貢解放日報》訪問團此行以「增強友誼,促進交流」為目的。
  • 越戰結束40周年︱蔣介石怎樣通過援助南越「反攻大陸」
    陳長偉兩篇文章《取道越南反攻大陸的圖謀:詹森與蔣介石關係內幕之四》(《百年潮》2007年第8期)、《臺灣與越戰——一場充滿悖論的歷史遭遇》(《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第2期)對該問題研究較為深入。今年是越戰結束40周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上述兩文進行摘編改寫以供參考。
  • 越戰時期美軍鏡頭下的西貢
    越戰時期美軍鏡頭下的西貢
  • 七十年代初的越南 戰爭時期的西貢女性
    越南戰爭是指發生在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的重要局部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
  • 越南戰爭中的女人們 南越西貢1970年
    本組圖片由美國戰地攝影師菲利普·瓊斯格裡菲斯拍攝於越南西貢地區,拍攝時間為1970年。越南戰爭是指發生在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的重要局部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 國務院新聞辦代表團訪問越南《西貢解放日報》
    國務院新聞辦代表團訪問越南《西貢解放日報
  • 1975年越戰結束前48小時,美軍帶著越南人乘直升機逃出西貢
    一些對時局敏感的人都在收聽西貢的美軍英文電臺,正在播送的英語新聞是「西貢的氣溫已經達到華氏105度,而且還將繼續上升」,這意味著氣溫上升到攝氏40度以上。突然,新聞戛然而止,廣播中莫名其妙傳來一首《白色聖誕節》歌曲,讓人摸不著頭腦。在這個從來沒有冬天的國家,在這個攝氏40度的上午,平.克勞斯比(Bing Crosby)低沉渾厚的嗓音顯得那麼格格不入。
  • 越南《西貢解放日報》訪問團參訪中國新聞社(圖)
    越南《西貢解放日報》訪問團參訪中國新聞社(圖) 2008年09月25日 10: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 陸春豔攝)   中新網9月25日電(記者 陸春豔) 由越南《西貢解放日報》黨委書記、副總編輯黃文抗(HOANG VAN KHANG),《西貢解放日報》記協分會長、《西貢財經報》主編黎前線(LEE TIEN TUYEN),華文《西貢解放日報》記者楊迪生(DUONG RACH SANH)組成的訪問團今天上午在北京參觀訪問了中國新聞社
  • 越南戰爭西貢巷戰:誰才是最大的輸家?
    該基地修建於50年代,位於南越首都西貢,是美國空軍的大型基地,駐越美軍的軍事指揮部亦設在該處。 這個可疑分子的真實身份是越共遊擊隊第9師師長南元上校,他拿著偽造的公文冒充度假的學生混進了西貢,對該基地的防禦工事作了詳細記錄。
  • 西貢陷落後自殺的南越軍官:寧死都不願活在北越統治下
    1975年4月30日,北越大軍攻入西貢,南越政權從此不復存在。此時,西貢以南仍然有部分地區處於南越軍隊的控制下。但是南越末代總統楊文明已經於當天中午被北越人民軍俘虜,並在廣播中宣布解散南越各級政府和無條件投降,命令所有南越軍隊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 美國在阿富汗剩下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重演西貢陷落的恥辱場面
    失敗的成功美國及其盟友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將喀布爾從塔利班的控制下「解放」出來,而當時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2003年5月1日於喀布爾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重大戰鬥活動」已經結束。美國唯一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最好地避免重演西貢陷落的的恥辱場面。挽回面子為了結束持續不斷的流血、榮譽和財富損失,兩年前,美國終於接受了與塔利班談判解決問題的想法,主要是按照塔利班自己的條件。
  • 西貢陷落後自殺的南越軍官:寧死都不願意活在北越統治下
    1975年4月30日,北越大軍攻入西貢,南越政權從此不復存在。此時,西貢以南仍然有部分地區處於南越軍隊的控制下。但是南越末代總統楊文明已經於當天中午被北越人民軍俘虜,並在廣播中宣布解散南越各級政府和無條件投降,命令所有南越軍隊放下武器,停止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