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東「圍龍屋」,你可能有點懵,但提起福建永定土樓或者江西贛州圍樓,一定會恍然大悟。實際上,它們只是客家民居不同樣式的叫法,源於客家人從中原往南大遷徙,通常按姓氏宗族組建。民居對外封閉、內部敞開,一村一圍,或一村三五圍,既聚居又防禦自衛。
這些或圓或方,或似馬蹄,或像八角的建築,因其獨特的風格被譽為「東方文明璀璨明珠」,在世界民居建築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電影《花木蘭》、《大魚海棠》等作品中都以其為原型,引得不少中外遊客前往打卡。
但與福建和江西土樓名揚四海的境況相比,廣東客家圍龍屋似乎有些過分低調,大部分還不太被外人熟知。這些歷史悠久的民居,主要散布於「世界客都」梅州各個鄉鎮,約2萬多座。布局大多依山而建,村前為半月形池塘,與半圓圍龍屋相搭配,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有著「天圓」之意。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俗風情處處展示了人文歷史,今天就去梅州具有代表性的幾處看看,感受古老的客家文化。
地處梅縣區南口鎮的僑鄉村,是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子位於國道邊,交通較為便利。一條彎曲的小河從村莊流過,裡面保存有30多座完好的圍龍屋,建築風格多樣,各具特色,有「中國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之稱。
清末民初,客家人興起了下南洋謀生的潮流,僑鄉村許多人也不例外。在外事業有成的華僑回鄉後,買田買地建大屋,於是小小的僑鄉村,形成了壯觀的客家建築群落,歷經百年滄桑,仍如昨日。
較為典型的有印尼華僑潘立齋建造的德馨堂,是一座兩堂四橫兩圍龍建築,俗稱雙層圍龍,一排一蓋青瓦透著自然樸實;同為印尼華僑潘展初建造的承德堂,則為五合槓式圍龍建築,雕梁畫棟,禾坪有一個小花園別致又親切。
梅縣區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之一,要數僑鄉村人潘祥初創建的南華又廬,歷時18年之久,有「十廳九井」之稱。建築風格秀麗古香,且帶有西洋味道,仿佛從歷史長河中走出來的人文極盛。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博士便是創建者後人。
泰安樓位於大埔縣湖寮鎮,距今已有255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遠看是一座雄偉的門樓,近看才發現原來是鑲嵌在牆上。據說泰安樓的主人藍姓祖公是做生意發家的,沒有功名所以不能建門樓,遂想了這麼一個辦法。
另外正門門匾上的「泰」字,也與常規不同,少了一點。據說也是跟建築風水學有關。樓門前的池塘設計的也極為絕妙,無論站著還是蹲著,都能看到泰安樓與其倒影組成的美麗畫面。
通過鑲在牆上的大門走進泰安樓,好像走進了一個洞天福地,整個圍龍屋呈四方形分三層。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泰安樓內至今還有藍姓後人居住,年長者甚至已逾百歲,穿行其中,與他們拉拉家常,十分安逸。
坐落在大埔縣大東鎮的花萼樓,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土圍樓,設計與福建土樓相似,距今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相傳取此名,一為所建圓形樓呈花萼狀,二暗指家庭兄弟鄰居間相親相愛,如同花與萼一般。
從土圍樓高層俯瞰,樓內有個用大小不等鵝卵石鋪成的巨大圓形天井,中心飾有古錢幣,代表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願。每年正月,村裡會鑼鼓喧天,鞭炮陣陣,村民們抬著觀音像前往天井處,祭品和香燭早已擺放在其間。這處讓客家人引以為傲的建築,此刻淋漓盡致展現著它的歷史與文化地位。
儘管相比福建永定土樓的殷實氣派,花萼樓顯得十分樸素,私以為更接地氣。來往遊客不多,倒落得個清靜自在。在裡面慢走,就像在讀一本歷史傳記,不時聽居民講述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愈發激起對客家文化的嚮往。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