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馬拉松的聚會上,說起我的大阪馬拉松之行,不久前剛看過《跑步鍛造靈魂》的群友似水流年又推薦了一次這本書。
關於這本書的標題我們之前還討論過怎麼樣才能更好賣,而不是像喊口號一樣的空洞,書的內容其實是:跑出肯亞之後,作者去探求日本跑者成功的真相。
作者是誰?
《跑者世界》雜誌首席記者,《衛報》編輯,英國作家亞德哈羅南德·芬恩,曾在此之前歷時六個月舉家搬到肯亞埃藤小鎮,一邊跟肯亞人訓練,一邊深入肯亞運動員的生活,寫出了一部跑者聖經《跑出肯亞》,這本書我以前也分享過。
這一次,芬恩舉家遷往日本,在大阪附近的京都住了整整半年,深度體驗富有特色的跑步文化,接觸了當地高中,大學,企業的跑步組織,參與到不同級別的驛傳接力比賽中,親自接觸了從教練到隊員,還有最特殊的馬拉松僧侶,寫出了關於日本跑步文化紀實文學的這本書。
在芬恩所接觸的日本跑步教練中當中,擔任立命館大學教練的憲司就給過他很多幫助。書中是這麼介紹高尾憲司的:
關於高尾憲司有這樣的故事:
高尾憲司,1998年曼谷亞運會男子10000米冠軍,在那一場比賽中,他在最後的直道甩掉卡達選手,率先衝線。
他說,我會獲勝源於驛傳訓練。在驛傳中,你絕不會讓任何人超過。
日本是一個痴迷長跑的國度,明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人最看重能否奪金的項目中就包括馬拉松。然而,一邊是催人早熟的箱根驛傳,另一邊是日積月累才能體現的馬拉松實力,兩者如何選擇?
憲司直言不諱地說:「拔苗助長的驛傳賽毀了我們的運動員。」他說,高中和大學的教練很少考慮運動員的長期發展,對勝利的渴望過於執著,運動員被逼得太過厲害,小小年紀就消耗了自己。
歷史悠久地位崇高的箱根驛傳尤為讓他大皺眉頭。箱根的每一棒距離都在20公裡上下,以此作為目標的學生運動員在訓練中必須加入固定的30公裡長距離有氧課。高尾認為這對大學小夥子來說,「太長太艱難了」。
關於箱根驛傳,英國作家的書中也有記錄:
一方面,驛傳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長跑運動在日本的流行,令日本長跑始終保持穩定的頂尖水平;然而,隊員們在年輕時的過量消耗也造成了他們始終無法更進一步。以憲司為代表的這一屆年輕教練們,已經在試圖採取新的訓練方法,明年的東京奧運會馬拉松,日本可以與東非抗衡嗎?
2019年11月30日的大阪馬拉松博覽會上,我有幸見到了高尾憲司,由於語言不通,很遺憾我們沒有更多交流,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明年的東京奧運會見分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