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遠赴新疆幫辦左宗棠軍務的楊昌浚,在塞外途中寫下了「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的名篇。這首在清末詩詞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邊塞佳作,描寫的正是晚清左宗棠剪滅阿古柏政權而收復新疆一事。
這片166萬平方公裡的廣袤疆域,北西南三面與多達八個國家接壤,區內則有維、漢、回、蒙、哈等13族世居者共存。晚清時代國勢陵夷,在「塞防」與「海防」孰輕孰重的激烈交鋒中,頗具遠見的左宗棠力壓棄疆一派,從英國和俄羅斯的虎視眈眈之下,將其重新納入清王朝的西北版圖之中。
當年威名遠播的「左公柳」如今又值新芽,在規格頗高的新疆工作會議將再度召開的當下,西北一域又吸引到不少的目光。
歷史上誰在管理新疆
新疆,古代屬於狹義上的西域範疇。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和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徵討大宛,都分別進入該地區。戰勝大宛後,西漢中央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西南)置設使者、校尉,這是西漢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之始。
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與郡級別相等),轄境包括自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幹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廣大區域。自此,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統屬,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曹魏代漢時期,繼承漢制領護西域。在今哈密和吐魯番地區分設校尉,後又設置西域長史來進行管理。不過經歷兩晉直到南北朝結束,在這三百多年當中,一般認為中央政權對西域地區並沒有實際的控制。在西域南北大道,更多的是被地區性大國所控制和割據。
隋唐的強盛使得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尤其是新疆)的管理得到鞏固和加強。640年,唐太宗在今吐魯番西雅爾郭勒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其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兩大都護府開始分治天山南北。唐朝實際控制西域的時間前後長達150年左右,儘管其控制並不一定體現在直接派員管理上。
9世紀之後的中原王朝無暇顧及西域,宋、元、明中央政府或受實力所限,或由於政權並立,對新疆地區的直接管理時間均比較少。西域包括新疆地區出現了幾個國家並列存在的局面。
這一局面在清朝得到有效的改善。1759年,乾隆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亂,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回部平定後,清廷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伊犁將軍對於新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又分別實行不同的統治制度。在北疆實行的是扎薩克(旗長)制度,在東疆漢人較多的地區實行郡縣制度,在南疆維吾爾族大部分地區沿襲原有的伯克(突厥貴族官號)制度,但取消了伯克的世襲制。在此後的六十多年中,新疆都沒有發生大的動亂。
在晚清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清廷接受了其在該地設置行省的建議。1884年,湘軍大將劉錦棠憑藉戰功出任新疆第一任巡撫,新疆正式成為中國省一級的行政單位。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聲打破了新疆的平靜。新疆巡撫袁大化遵旨承認共和,從此新疆進入民國時期。在民國時代的30多年內,新疆孤懸在外,基本只依靠區內一己的力量來維繫。該地先後由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地方實權派實行封建割據式的獨裁統治。在他們治下,新疆遊走在蘇聯、延安和南京(重慶)三者之間,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這使得新疆處於比較封閉的狀態,與中原政府的聯繫被人為地切斷。
維吾爾的突厥化與伊斯蘭化
中亞以及新疆的突厥化與伊斯蘭化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新疆在歷史上雖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卻更多承受來自中亞文化的輻射。這一點上,西藏與印度的關係也有類似之處。
公元6世紀以前,無論在古代中國西域的城郭諸國,還是發源於天山南脈的錫爾河以南綠洲地區,都還是住著操著印歐語系的農民。一直到10世紀中葉以前,新疆的居民多信奉佛教、摩尼教和薩滿教。
情況在公元960年發生了變化。該年,由唐末西遷回鶻所建立的喀喇汗國(領土包括新疆中西部地區)正式宣布皈依伊斯蘭教。從此,其以「聖戰」為旗幟向東方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鶻和土著人建立的于闐國連年發動進攻,強迫當地居民改宗伊斯蘭成為穆斯林。1006年,作為南疆的最後一個土著政權于闐國覆滅,塔裡木盆地成為回鶻人的統治領地。研究者認為,土著人的語言和文字之後逐漸消失,南疆的突厥語化過程基本完成。
1211年,成吉思汗西徵,新疆和整個中亞地區都歸入蒙古大汗國的版圖。塔裡木盆地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後來發展成察合臺汗國。然而,儘管各割據政權的首領都是蒙古貴族,但是當他們進入塔裡木盆地和中亞地區後,由於長期生活於操突厥語的居民中間,蒙古貴族和士兵從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上也都逐漸突厥語化和伊斯蘭教化了。
到14世紀中葉以後,塔裡木地區的佛教勢力完全被肅清,伊斯蘭教佔據統治地位。北疆高昌故地的漢人也逐漸習慣於「操著胡音、披髮左衽」。塔裡木盆地緣邊地區原住居民的回鶻化和伊斯蘭化,完成了近代維吾爾族形成、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張春賢治疆
時間回到現代。
在內地人的印象裡,遙遠、偏僻,可能是描述新疆的兩個常用字眼。但新疆巴扎(集市)上的商人卻不這麼看。因為只需轉身向西,他們就能從新疆的任何一個巴扎出發,走遍中亞,到達歐洲。在歷史上,他們也確實曾經擁有過這樣的燦爛和輝煌。可以說,在中國的政經版圖中,新疆一直佔據著特殊重要的位置。
2010年4月26日,新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張春賢離開湖南,飛往3200多公裡之外的烏魯木齊,開始成為執掌邊陲的「封疆大吏」。他所接替的,是已經在新疆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將近二十年的王樂泉。後者於同年調任中央政法委副書記。
張春賢匆忙走馬上任的背景,是2009年「7.5暴力事件」後新疆面臨的較為嚴峻的形勢。
據資料顯示,在張春賢入疆前的2009年,新疆GDP只有4200億元,僅相當於內地一個二線大城市的經濟總量。當時,石油石化一業獨大,民營經濟發展嚴重不足,全疆90%以上的縣市財政不能自給,對中央財政依賴很大。
當然,最令中央神經緊繃的還是穩定問題。如果回溯新疆分裂主義勢力的生成,就不得不提及「雙泛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主張聯合所有伊斯蘭國家,建立統一的伊斯蘭政治實體;泛突厥主義的宗旨是要聯合從小亞細亞到中亞的所有突厥語系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突厥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雙泛」思潮開始傳入新疆。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這成為新疆不穩定的一個濫觴之處。
新疆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吐爾文江認為,當前新疆保守穆斯林群體迅猛增長,這與國際大環境有關。目前全球伊斯蘭都在向保守回歸,而且政治色彩越來越濃,包括曾經鐵腕推行世俗化運動的土耳其。相比較為溫和的保守穆斯林,由信奉瓦哈比教派的保守穆斯林發展而成的極端穆斯林,則以宗教「改革派」為旗號,政治色彩已經非常明顯。
這就是張春賢要面臨的一個現狀。
其在上任之初,就力主改變了新疆當地斷網近一年的狀況。此外,他注意積極改善多年積欠的民生,用發展的思路來解決新疆歷代治理難的問題。當地官員曾給予評價,稱其「穩重、民主、務實」。
張春賢被認為意在把新疆帶入一個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的「現代化的社會」,而不是用傳統簡單化的「剛柔」輪換來進行治理。「新疆板塊」就正是在他的任內,一度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一個熱點。
2011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個與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同等規格的會議,確定了推進新疆跨躍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這一戰略性轉變為張春賢日後治理新疆打下了政治環境的基礎。
中央的這種定調,無疑與上述的分析基本上是相吻合的。
古代絲路復甦的機遇
2014年4月11日,張春賢主持的新疆常委(擴大)會議召開,敲定2014年的八大施政要點。其中包括以改革促進經濟發展;以改革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等。
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在新疆分成南北線進入中亞、西亞,再到歐洲和北非。絲綢之路的歷史表明,商業貿易的發達確實是消弭貧困、實現和平的有效手段。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就率先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概念。不過沿途各國並未表示出相應的積極性。在習近平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之後,情形已經大為改觀。作為在這一經濟帶上佔據重要區位的一環,新疆已成立了專門小組,具體研究這一規劃的新疆段落地問題。
具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在經濟合作區域,大致在古絲綢之路範圍之上。包括西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五省區,西南重慶、四川、雲南、廣西等四省市區。
經濟帶準備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在這個經濟帶上,生活的各國總人口達到30億,沿途國家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合作潛力可謂巨大。
「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當年楊昌浚的感嘆早已散失在塞外的漫天黃沙中。現在,當新疆再度成為資本追捧的熱點,雖然有時不免聒噪,但似乎仍可以聽到那慷慨之音的遙遠迴響。駝鈴已絕,古老的西北邊疆,有沒有可能再現昔日商旅絡繹的盛況?(文/郭儒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