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知道維生素D 能促進鈣的吸收,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 是成功補鈣的關鍵。而曬太陽無疑是獲得維生素D 最經濟、最方便的途徑。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曬太陽在讓寶寶獲得維生素D 的同時,如果陽光中紫外線過強,或曬太陽時間過長也可能給寶寶的皮膚帶來一些傷害。因此寶寶嬌嫩的皮膚一定不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曬,很容易曬傷。曬傷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熱、痛,隨後出現水皰、脫皮,這不僅給寶寶帶來一時的痛苦,而且也有研究表明,童年時代的皮膚曬傷會導致寶寶此後患嚴重皮膚癌的風險增加。所以,國外兒科醫生和皮膚科專家不建議嬰幼兒在陽光下直曬,建議外出必須塗防曬指數高的防曬霜,而且6 個月以上的寶寶就需要為他考慮防曬產品了。那麼如何為寶寶選擇防曬產品,寶寶用了防曬霜該如何卸掉,萬一曬傷要如何護理呢?
6 個月以上的寶寶就可以用防曬霜了
對於6 個月以下的寶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不建議使用防曬霜,因此最好的防曬方式是限制外出的時間,避免上午10 點~下午2 點間紫外線輻射高峰時外出。外出時給寶寶穿淺色、寬大、長而薄的衣褲,戴寬簷帽遮住臉、鼻、耳朵和脖子,使用遮陽傘或在嬰兒車上罩遮陽篷以避免陽光直射寶寶皮膚。
6 個月以上的寶寶除了採取上述防曬措施外,還可以選擇使用防曬霜。給寶寶選擇防曬霜時要選既防UVB(紫外線B)又防UVA(紫外線A)、SPF>15 的產品。防UVB 可預防皮膚被曬傷,防UVA 可預防皮膚癌和皮膚老化。SPF 是防曬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英文縮寫,主要指防曬霜阻隔UVB 的能力,表明防曬霜所能發揮的防止皮膚曬傷的強度。如SPF15 是指15 倍的防曬強度。假設一個人在沒有塗防曬霜的情況下曬太陽10 分鐘後皮膚開始出現紅斑,那麼塗上SPF15 的防曬霜後,可以保證她在曬太陽150 分鐘(10 分鐘×15)後才可能被曬傷。防曬係數越大,防曬時間越長。
日常選用防曬係數在15~50之間的產品就足夠用了。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要避免選用含二苯甲酮的防曬霜,二苯甲酮會導致一些人產生皮膚過敏症狀;其二,要避免選用含有維生素A 棕櫚酸酯的防曬霜,因為這個成分目前存在可能致癌的爭議;其三,不要購買具有驅蚊效果的防曬霜,因為防曬霜至少需要出門前30 分鐘塗,而驅蚊液僅需要出門時才塗。
塗防曬霜前需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多數防曬霜要求出門前30 分鐘塗,每兩個小時重複塗一次,即使陰天也不例外,因為雲層只能遮擋20% 左右的紫外線。遊泳後或流很多汗後也需要重新塗抹防曬霜。一旦從戶外返回室內,應立即清洗掉防曬霜,對於小寶寶而言,可以使用低敏、無刺激、寶寶適用的洗面奶或者寶寶沐浴露進行清洗。
有一種曬傷叫「日光性皮炎」
一個小寶寶因吃無花果和用無花果葉子泡的水洗澡後曬太陽導致雙下肢嚴重曬傷,紅、腫、起水皰,被醫生診斷為「植物性日光性皮炎」, 焦急的家長在微博上求助治療手段,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什麼是「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哪些植物會引發這種皮膚病?除了植物,藥物會不會引起「日光性皮炎」?繼續上文防曬的話題,為讀者普及一下光敏性植物和藥物的知識。
植物性日光性皮炎是指身體接觸某些光敏性植物後,再經一定波長光線照射所導致的皮膚出現紅、腫、痛、起疹子、發水皰等皮炎症狀,在過敏體質人群中尤其容易發生。它的發生有兩個必要的條件:光和光敏性植物。吃了光敏性植物或者皮膚接觸了光敏性植物的汁液後,如果沒有強光的照射,不會引發皮炎;如果有強光照射,皮膚上吸收或者吸附的光敏性物質就會和日光發生反應,進而引起裸露部分皮膚紅腫、起疹子,繼而引發日光性皮炎。
這些植物包括有野菜類的薺菜、莧菜、灰菜,以及氣味濃鬱的香菜、芹菜、茴香、香椿等。曾經有一個病人,午餐吃了幾小段芹菜,正值正午陽光非常強烈時沒打傘走了十幾分鐘的路,當天下午就感覺臉上又癢又痛,第二天到醫院看皮膚科醫生,得出的診斷就是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導致的曬傷。除了上述蔬菜外,某些水果也屬於光敏性的,比如檸檬、無花果等。
這些蔬菜、水果之所以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因為它們都含有同一種成分——呋喃香豆素。呋喃香豆素是一種天然的光敏劑,這個成分本身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但當接觸到紫外線A 的照射時,便會產生光敏反應,進而導致皮膚被曬傷。市面上的柑橘類精油(如檸檬、甜橙、葡萄柚、佛手柑、橘等)中也普遍存在這種成分,因此使用這一類精油時也應該注意避免強光照射皮膚。
常見的光敏性藥物包括:磺胺類抗菌藥物(如複方新諾明)、噻嗪類降壓藥物(如氫氯噻嗪)、四環素類抗生素(尤其是多西環素)、喹諾酮類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尤其是酮洛芬)、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感光劑補骨脂素、抗真菌藥灰黃黴素和伏立康唑、治療痤瘡的維A 酸類、抗抑鬱的植物藥聖約翰草、植物藥補骨脂素等。在服用這類光敏性藥物時,如果一天只是服用一次的話,作為藥師我通常會建議病人睡前用,比如維A 酸類。如果是一日多次服用的藥物,我會囑咐病人服藥後儘量避免日光照射,不得已外出時,要注意防曬,比如穿長袖衣褲、戴寬簷帽子、戴墨鏡、塗防曬霜等。
曬傷後的護理細則
即使防護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被曬傷,一旦不幸吃到這些光敏性植物和藥物後被曬傷,該如何正確護理和治療呢?
曬傷通常分為輕微曬傷和嚴重曬傷。輕微曬傷後的皮膚護理與輕微燒燙傷後的皮膚護理相似。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進一步的熱損害,同時針對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相應的處理。
首先要避免繼續暴露在強光直射之下,其次通過冷敷的方式幫助皮膚散熱。冷敷可採用毛巾包裹碎冰塊進行,每天3~4 次,每次20 分鐘,也可用冷水浸泡曬傷部位,但不能用冰塊直接冰敷。
若單獨冷敷不能有效緩解腫痛,可以選擇在曬傷後的24~48 小時內口服布洛芬消炎止疼,每6~8 小時服用一次。
最後建議使用低敏的潤膚油,由此減少衣物摩擦對受損皮膚造成進一步傷害,同時也可以起到滋潤皮膚的作用。切記,低敏的潤膚油通常建議曬傷後24~48 小時後再開始使用。
若有水皰,水皰部位應避免被刺破,可以輕柔地清洗後局部外塗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一日兩次。若不慎弄破水皰,應清潔消毒後外塗莫匹羅星軟膏,之後用無菌透氣的紗布進行包紮,不要使用帶粘膠的繃帶等包紮,以免對曬傷後的敏感皮膚造成新的傷害。
曬傷後的皮膚應避免塗外用的激素類藥膏(如尤卓爾等),這類藥膏雖有減輕局部紅、腫、癢、痛的作用,但不利於曬傷皮膚的修復癒合;曬傷後的24 小時內也應避免使用含樟腦或薄荷的藥膏(如薄荷膏等), 這些成分可能會對曬傷的皮膚造成刺激,也會增加曬傷部位的血流導致腫痛加重。曬傷皮膚的自我修復至少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因此只要耐心精心護理,曬傷後的皮膚會自愈,通常不會留下斑點,也不會留下疤痕。嚴重曬傷導致皮膚出現大皰或者患者表現出畏寒、發熱、嘔吐、脫水等全身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看醫生。
和曬傷處理方法相似的燒燙傷
燙傷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意外傷害,它和曬傷的家庭護理方法很相似,我也在本節一同介紹。
寶寶對外界存在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可又對世界充滿好奇,什麼事都想嘗試探索一下。因此,如果家長不注意,寶寶又認識不到熱水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傷害,很容易發生燙傷事故。
寶寶燙傷後,首先應用涼水衝泡他的燙傷部位。80% 以上的燙傷損傷是餘熱造成的,所以燙傷後要馬上把燙傷部位放到涼水裡衝,先對燙傷部位衝洗20 分鐘,衝掉餘熱。注意,去燙傷部位餘熱時不能直接用冰塊敷,因為冰塊容易給傷口造成二次傷害,但用毛巾包裹起來的冰塊敷是可以的。用衝泡的方式能減少疤痕形成的概率。穿著衣服被燙傷的,先不要把衣服脫下來。將燙傷部位帶著衣服泡在水裡,將燙傷的皮膚和衣物互不粘連地脫離後,再用清潔的衣物將傷口蓋上,然後就可以帶受傷的寶寶去醫院進行傷口處理了。寶寶燙傷後,很多家長會在寶寶的傷口抹大醬、醬油、牙膏或蘆薈汁等物質。從專業的角度講,我並不建議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會惡化症狀。
送到醫院後,燙傷科醫生會根據寶寶受傷的程度,做相應的處理。如果燙得不是很嚴重,在家庭中護理燙傷的方式與前文提到的曬傷護理手段是一樣的。
摘自《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一書
冀連梅個人簡介
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藥房主任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學碩士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藥劑師冀連梅)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