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餐廳為什麼在內地不行了?-虎嗅網

2020-12-25 虎嗅APP


正如茶餐廳的興起受益於香港文化的興起一樣,其衰落的背後,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就在這兩天,香港茶餐廳的龍頭企業翠華公布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


這也意味著,自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翠華首次虧損。


翠華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廳的困境: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


你有多久沒有去過茶餐廳了?



1. 香港茶餐廳的誕生


談到香港美食,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茶餐廳。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廳是一個「混血兒」。1940年以前,香港沒有茶餐廳的概念。當時的香港,常見的餐廳有兩種:


一種是香港人開的「冰室」,主賣便宜的飲料和三明治等食品;


一種是高級西餐廳,售賣價格不菲的西餐。


(香港冰室)


1945年,二戰後的香港,經濟雖然蕭條,卻已經開始回暖,催生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此時,廉價的「冰室」無法滿足需求,高級西餐廳又過於昂貴,不接地氣。


香港人開始將兩者融合在一起,茶餐廳應運而生。


茶餐廳,可以視為香港風味的快餐。既供應早中晚三餐,又提供廣東人愛喝的早茶、英國人愛喝的下午茶,這或許就是「茶餐廳」一名的由來。


(香港翠華餐廳)


茶餐廳供應產品豐富、價格便宜、營業時間長,契合香港消費水平和工作生活習慣,因此大受歡迎,逐漸成為香港美食的代表。


2. 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


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


第一站當然是廣州。原本就有吃早茶習慣的廣州人,對茶餐廳的接受度頗高。香港茶餐廳在廣州領一時之風潮,引發了本土茶餐廳創業潮。


2003年,廣州本地人梁國強創辦「表叔茶餐廳」後,「表哥」「表妹」等「親戚」品牌茶餐廳蔚然成風。香港茶餐廳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餐飲中的「親戚」品牌)


隨後,避風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廳相繼在上海開業。上海海納百川,對外來事物接受度頗高。


茶餐廳登陸上海灘後,引發消費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難求、排隊如潮。


翠華的招股章程顯示,2007年至2011年,其在內地的銷售收入由25億元增至71億元,並借勢於2014年上市。


另有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6年,非連鎖茶餐廳的銷售收入從177億元增至650億元。


誰也沒想到,看似形勢大好的茶餐廳,在內地的勢頭突然一落千丈。


以翠華為例,擁有的餐廳數量比上市之前增長了2倍,但從2014年開始,業績便一路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華餐廳關門歇業,翠華的股價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續下跌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縮水逾80%。


(翠華控股股價,一路下跌)


2017年10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頭大家樂宣布全面撤出華東市場,剩下的門店固守廣東。


實際上,整個茶餐廳市場都不容樂觀。


(《中國餐飲報導(白皮書2017)》)


美團點評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導》顯示,2016年茶餐廳數量由4110家下跌至3410家,店鋪死亡率為17%。


香港茶餐廳到底怎麼了呢?


3. 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


對於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


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眾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貴,運營成本比較高,在本地人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增加營收,只能寄希望於外來遊客。


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內地赴港人次從1997年的236萬攀升至2016年的4277萬,增長超過17倍,香港餐飲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


然而,最近幾年,「香港熱」逐漸退潮,內地旅客人數不斷下降,直接影響香港的旅遊、零售和餐飲。


香港飲食業工會曾表示,香港餐廳「倒閉潮」已經到來。


特別是近幾個月,訪港旅客銳減,門店還經常被迫臨時關店,導致翠華的營收同比減少6.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環境影響的是香港茶餐廳的生意,為什麼內地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呢?


從數據上看,2019年翠華在內地的門店比2018年增加了4家,營業收入卻減少了10.2%。

(翠華財報)


這是因為內地急劇變化的消費市場。


中國是美食王國,餐飲業是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最近幾年,在資本的加持下,競爭越來越激烈。


新品牌方生方死,趙小姐不等位、黃太吉、很高興遇見你、雕爺牛腩、水貨等品牌紅極一時,卻又如曇花一現,歇業的歇業,關停的關停。


(2018年知名餐飲品牌死亡名單)


瑞幸從創立到納斯達克上市,只用了19個月,亦從側面驗證了中國餐飲行業變化之快。


市場在變,消費者的口味也在變。


與以前相比,消費者越來越愛吃辣了。火鍋店大行其道,以麻辣著稱的川菜更是在國內外攻城略地。


甚至連廣州人也愛吃辣了。《廣州城市餐飲趨勢報告》顯示,川渝火鍋成為廣州餐飲市場消費增長最快的菜系,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13%。


(新聞報導)


在劇烈變動的外部市場面前,茶餐廳的反應有點慢。


香港茶餐廳進入內地之初,在運營、口味上頗具特色。時尚的裝修、開放式吧檯、卡座、暖色調燈光……香港茶餐廳總能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吸引了大批消費者。


但是,這種新鮮感的保質期很短。特別是內地消費者日益「重口味」,「糖水」風的港式餐飲有點「不和胃口」,還固守著菠蘿包、幹炒河粉、絲襪奶茶等產品,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2016年8月28日,杭州唯一一家翠華城西銀泰店正式停止營業,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價格不低,產品單一,千年不變,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麼營銷。100元左右的人均消費,放到上海自然不貴,但是在杭州還有點小貴。


簡單一句話,香港茶餐廳沒有跟上內地的消費趨勢。


4. 茶餐廳背後的文化衰落


餐飲也是一種文化。


香港學者馬家輝曾多次強調: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廳文化。可見茶餐廳在香港飲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正如茶餐廳的興起受益於香港文化的興起一樣,其衰落的背後,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我們80後這一代,是看著港片和TVB電視劇長大的。


港片港劇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時,也間接傳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與生活方式。


陀槍師姐、法證先鋒、古惑仔、阿飛正傳等經典香港影視劇裡都有茶餐廳的身影。


(美都餐室,電影《九龍冰室》、TVB《酒店風雲》《廟街媽兄弟》取景地)


這些港片港劇普及了茶餐廳文化,也培養了潛在的內地消費者。正如抖音帶火了西安的摔碗酒一樣。


(抖音帶火了西安永興坊的摔碗酒)


現在,無論是港片,還是港劇,都已無法與內地影視劇相提並論。


以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為例,內地片、好萊塢電影雄霸榜單,已無一部純粹的港片。


(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


百度指數顯示,自2016年以來,茶餐廳的搜索熱度持續下降,這與港片的衰落幾乎是一致的。


(茶餐廳百度指數)


港片港劇的弱勢,削弱了茶餐廳的文化輸出路線。最新一代的90後、00後,沒有「港片情節」「TVB情懷」,茶餐廳對他們來說,只是普通的餐廳罷了。


去啥茶餐廳,火鍋不香嗎?


5. 茶餐廳的重生之道


正如我在《從沒落的香港服飾,看懂今日之香港》一文中寫到的那樣——


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中國這趟高速發展的列車。


香港茶餐廳要想重獲新生,必須研究、適應內地消費者的用餐習慣。


全球範圍內,肯德基被麥當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獨獨在中國內地狠壓麥當勞一頭,獲勝的秘密就是「本土化」。


香港茶餐廳還是多向美國肯德基學習吧。


相關焦點

  • 香港茶餐廳為什麼在內地不行了?
    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第一站當然是廣州。原本就有吃早茶習慣的廣州人,對茶餐廳的接受度頗高。香港茶餐廳在廣州領一時之風潮,引發了本土茶餐廳創業潮。香港茶餐廳到底怎麼了呢?3. 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對於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
  • 香港茶餐廳為什麼在內地不行了?
    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第一站當然是廣州。原本就有吃早茶習慣的廣州人,對茶餐廳的接受度頗高。香港茶餐廳在廣州領一時之風潮,引發了本土茶餐廳創業潮。香港茶餐廳到底怎麼了呢?3. 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對於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
  • 從火爆內地到虧損4500萬,香港茶餐廳為什麼不行了?
    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眾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貴,運營成本比較高,在本地人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要想增加營收,只能寄希望於外來遊客。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統計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內地赴港人次從1997年的236萬攀升至2016年的4277萬,增長超過17倍,香港餐飲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
  • 火爆內地的香港茶餐廳文化怎麼說崩就崩了呢?
    (香港翠華餐廳)茶餐廳供應產品豐富、價格便宜、營業時間長,契合香港消費水平和工作生活習慣,因此大受歡迎,逐漸成為香港美食的代表。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香港茶餐廳到底怎麼了呢?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對於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
  • ——香港茶餐廳與內地茶餐廳有大不同
    原來你吃的是另類茶餐廳:有人專門為內地人設計訂做的「休閒茶餐廳」。而香港本地只有快餐式茶餐廳!以下這段文字引自百度百科,一字未動,以示正宗: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以前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
  • 香港人為什麼喜歡去茶餐廳?百年飲食文化,內地遊客深受港片薰陶
    這兩年,曾去過香港覓食過好幾回。其實拋開一些特殊的因素,我對香港的飲食文化還是很看好的,雖然那兒的消費水平會比在內地貴上不少,前往那兒旅行也要比去其他城市多花些開銷。但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值得的,畢竟不論是美食,還是遊玩的地方,都會有著吸引大夥的焦點。
  • 火爆內地的香港茶餐廳文化怎麼說崩就崩了呢?
    (香港翠華餐廳)茶餐廳供應產品豐富、價格便宜、營業時間長,契合香港消費水平和工作生活習慣,因此大受歡迎,逐漸成為香港美食的代表。從排隊如潮到風光不再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北上,掘金內地市場。香港茶餐廳到底怎麼了呢?跟不上內地消費趨勢對於虧損,翠華在財報中解釋稱,受香港大環境的影響。香港擁有18000家餐廳,茶餐廳數量超過6000家,競爭可謂激烈。
  • 對話香港「撐警」茶餐廳老闆娘李凱瑚:香港國安法是最好的禮物
    「香港國安法正式實施那一天,我真的很感動。我們終於等到了。」7月16日,香港「一人茶餐廳」老闆娘李凱瑚向南都記者談及香港國安法在港正式實施時的心情。作為一名普通香港市民的她難掩激動,稱香港國安法是祖國給香港最好的禮物。
  • 香港「老字號」茶餐廳:總店經營困難,內地分店迎旺季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香港8月30日電 灣仔聖佛蘭士道旁,香港大排檔標誌性的綠色鐵皮箱已經在德如茶餐廳門前豎立了65年,但這家老店在今年夏季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66歲的德如茶餐廳第二代傳人蘇懷漢說,七八月份餐廳業績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四成。由於香港對大排檔「持牌人」有較嚴格的條文規定,香港大排檔如今減少到不到20家。作為灣仔地區屈指可數的大排檔茶餐廳,1954年開業的德如茶餐廳堪稱「老資格」了。德如以香醇可口的招牌奶茶而著稱,是很多港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遊客的熱門「打卡」地。
  • 《中國內地茶餐廳行業白皮書》發布 展望湯品大國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6日訊(記者 張欣瑜 通訊員 艾芳)「我們期望通過《中國內地茶餐廳行業白皮書》,幫助人們對茶餐廳的文化歷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對茶餐廳消費者的口味趨勢有更準確的把握,對茶餐廳的經營管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金寶湯太古全國銷售總監方瑋表示。
  • 大眾食堂,香港人對茶餐廳是真愛
    熟悉香港的小夥伴都知道,在尋常小街小巷見到最多的就是茶餐廳。香港的茶餐廳,絕非只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地方,某種意義上說,就像內地的快餐店和咖啡廳的結合體。可以說,茶餐廳是香港最鮮明的地域文化標籤。茶餐廳,顧名思義就是喝茶的餐廳。上個世紀初,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於是,也隨了英國人喝下午茶的傳統。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期的冰室不供應飯、面這類主食的,只供應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
  • ——香港茶餐廳與內地茶餐廳有大不同
    原來你吃的是另類茶餐廳:有人專門為內地人設計訂做的「休閒茶餐廳」。而香港本地只有快餐式茶餐廳!以下這段文字引自百度百科,一字未動,以示正宗: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以前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
  • 央視:香港朝哪兒走?「一人茶餐廳」給出答案
    撐警的「一人茶餐廳」,先是被亂港分子當作眼中釘,遭到各種騷擾破壞。但很快,生意就被周圍的鄰居,以及遍及香港以至內地的朋友挺了起來。「一人茶餐廳」,生意紅紅火火,成了近14億人爭相要去打卡的網紅店,這說明了什麼?做事先做人,樹業先愛國。
  • 翠華茶餐廳擬今年香港上市 集資內地開店
    據香港明報報導,一手改變香港茶餐廳文化的翠華餐廳,再次印證香港典型白手興家的成功故事。這家以潮流創新見稱的連鎖食肆將於今年上市,德銀作為保薦人,集資額最多2億美元(15.5億港元),將是香港首家上市茶餐廳。據悉,翠華是次集資所得將用作於內地開店。
  • 3倍於內地的翻臺率 香港茶餐廳有何「秘密」?
    香港整個社會的快節奏,餐飲從業人員的專業度,最明顯地體現在高翻臺率上。不光是大眾消費的茶餐廳、茶飲、快餐,就連人均消費300元以上的正餐也有較高的翻臺率。據內部人士分析,唐宮酒樓在香港和內地的翻臺率也有很大差別,「唐宮在上海的門店剛開業的時候,能翻五六輪,平穩後三四輪,但香港門店能達到七八輪,是內地的兩倍。」
  • 香港「14億人茶餐廳」真來內地啦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早前說想要到內地開店的香港「一人茶餐廳」這回真要來啦!到正式開業時,深圳這家茶餐廳一定會成為新的港警內地打卡點,這讓一些網友們產生了守株待「港警」的念頭……「蹲一個阿sir!」來內地開分店的念頭,Kate其實在今年11月底就透露過。
  • 行在香港:去茶餐廳,這些小秘密一定要知道!
    對於很多人來說,提起香港,除了經典的港片記憶,不得不提的還有電影裡頻繁出現的茶餐廳了。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最能代表香港的飲食文化。食品以多元化、多選擇見長,顧客可以隨意搭配,體現了香港包容的社會特性。但茶餐廳與內地餐廳的很多習慣都不同,下面的這些內容你可要好好看一看啦!你一定要知道的茶餐廳攻略快!快!快!
  • 3倍於內地的翻臺率,香港茶餐廳有何「秘密」?
    截至2018年9月,太興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擁有185家餐廳,其中122家位於香港,62家位於內地,1家位於澳門。此外,2019年太興集團在香港開設了一個全新品牌,主要供應臺式麻辣火鍋。同為茶餐廳,太興不可避免地要被拿來與譽為「茶餐廳第一股」的翠華控股做對比。
  • 香港打電話「免費」,內地為什麼不行?
    聯想到內地運營商的高昂資費,不少媒體更是以「香港實現打電話免費 內地運營商近幾年尚無可能」為標題進行了報導。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內地運營商為了維持龐大的利潤,並不願意主動降低甚至免除話音費用。因此要想像香港那樣實現打電話全免費,內地消費者還需等待相當漫長的時間。隨著這則新聞的發酵,網上對於內地運營商的討伐之聲更是此起彼伏。然而情況果真如此麼?
  • 廣東惠州港式茶餐廳-太哼冰室,來內地出差的香港人都專門去吃!
    廣東惠州港式茶餐廳-太哼冰室,來內地出差的香港人都專門去吃!最近我發現一家可以吃到正宗的港式美食的店雞蛋仔、凍檸茶、西多士、菠蘿油.....光是想想就流口水了油脂、熱量、多巴胺齊齊上湧!就連來內地出差的香港人都來吃廣東惠州港式茶餐廳-太哼冰室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