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一流的申家坡社區門球場
2014年,日照市體育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鎮(街道)體育總會全覆蓋,在全國也是首開先河;今年他們又啟動了村級體育總會的建設工作,明年即可實現全覆蓋。在解決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難題上,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道路上,推進體育組織網絡向基層延伸,做實各級體育總會,發揮其主樞紐作用,不失為關鍵環節。
走進有著「全國文明村」稱號的東港區河山鎮申家坡社區大院,首先映入記者眼帘的是高標準建設的籃球場、門球場等體育設施,矗立在場地旁邊的則是一塊LED電子大屏。「平時學個廣場舞、柔力球等項目,場下有老師指導,屏幕上也有教學片播送。」說這話的是申家坡社區主任邵澤連,他同時也擔任著申家坡社區體育總會主席的職務。
河山鎮在2014年掛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鄉鎮體育總會,如今申家坡社區又成為了日照市第一批村級體總建設單位,這讓邵澤連感覺心裡美滋滋的,「大院裡不僅僅是多了一塊社區體育總會的牌子,實實在在地說,在區文體新局等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體育活動、健身指導服務眼看著豐富了起來。」邵澤連稱,申家坡社區體總工作有專人負責,全部工作人員加起來接近10位,而且下面還設有門球、籃球、桌球、健身舞、撞球5個單項協會,輻射5個自然村和轄區大大小小數十家企業共6000餘人。
東港區石臼街道是日照市首個純城市街道,在繁華的地段上,街道文體中心裡自然人流如織,健身群眾熱情高漲。據介紹,該中心改建以來輻射了14個社區的居民,街道體育總會成立以來,每年開展的大小活動近百項。「我們東港區所屬的10個鎮、街道全部成立了體育總會組織,現在社區、村級體育總會的建設推進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明年力爭達到市局的要求,實現全覆蓋。」東港區文體新局局長趙東波如是說。
東港區的體總組織覆蓋是如今日照市基層體總建設的一個縮影。日照市在2014年啟動這項工作以來,當年便實現了鄉鎮、街道體總全覆蓋,今年繼續向基層延伸,展開了社區、村級體總建設的高潮。「截至今年上半年,莒縣陵陽鎮的9個社區和53個村全部成立體育總會,該鎮成為日照市首個實現社區、村體育總會全覆蓋的鄉鎮。其他鄉鎮正在緊鑼密鼓的謀劃當中,已基本完成50%,我們力爭超前、超額完成村級體育總會覆蓋工作。」日照市體育局副局長單體煒告訴記者。
日照莒縣碁山鎮的村、鎮、縣三級「萬人象棋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村級比賽就辦在了村委會。「要在以往,這種比賽我們根本不會組織,不是資金的問題,關鍵是市體總這點人力讓我們想都不敢想。」日照市體育總會秘書科副科長李勇如是說。但正是因為體總建設給力,一紙「日照市村、社區、鄉鎮、街道『萬人象棋』擂臺賽」通知下發,各級迅速響應,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比賽順利完成。
如何保證建成完善後的基層體總切實發揮作用?日照市的做法是在標準化和規範化上下功夫。據介紹,2014年建設之初,日照市研究制訂了《加強日照市鄉鎮(街道)村居社會體育組織建設指導意見》,首先從組織架構上做了明確規定:必須形成區縣政府常務會議批准,組織部門批覆,鄉鎮長擔任主席,分管鄉鎮長(或宣傳委員)擔任常務副主席,文化站長擔任秘書長,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為理事的模式。日照市體育局局長黃秀芹稱,有了政府層的強力主導,按照「四有」標準(有牌子、有辦公場所、有專兼職人員、有經費預算)原則,從制度層面確保基層體育總會從成立伊始就將各項工作納入科學管理軌道,為做實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2015年,日照市體育總會制訂印發了《「強機制,健措施,促活動」,加強市、區(縣)、鄉鎮(街道)體育總會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強化三項機制,健全六項措施,促進六項活動。各級體育總會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完善工作制度,促進各項活動開展。
這其中,突出考核機制便是亮點之一,制定下發的《鄉鎮(街道)體育總會考核辦法》主要從規範化建設、賽事組織和信息宣傳三個層面對鄉鎮體總的工作進行量化考評。黃秀芹介紹說,每一年日照市體育局都會採取引入第三方的方式進行考評,考核結果將作為鄉鎮體育總會以獎代補經費的表彰標準。「對鄉鎮體總的考核都是實打實的,年底考核時一個一個指標進行對照。」據了解,2015年全市按照20%的比例共評選出12個市級優秀鄉鎮體育總會和12個鄉鎮體育總會工作先進個人,各區縣又按照40%的比例再進行表彰,並兌現了以獎代補經費,並且今年以獎代補金經費標準又有所提高。
再從創新措施來說,各級體育總會各顯其能。以嵐山區體育總會為例,他們不斷改革賽事機制和形式,紮實抓好「百千萬」三大賽開展,做好「四個結合」文章:賽事創新和體育惠民相結合,「百縣籃球」比賽與社區運動會相結合,「千鄉桌球」比賽與機關桌球比賽相結合,「萬人象棋」與體育社團活動相結合。嵐山區文體旅遊局局長尹德志談到,「不僅如此,我們還圍繞『一鎮一品牌』原則,積極探索全民健身活動品牌,把全民健身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如嵐山頭街道創建了健身舞品牌,安東衛街道創建了健身氣功品牌,虎山鎮創建了威風鑼鼓品牌,碑廓鎮創建了門球品牌,高興鎮創建了打花棍品牌……每個鄉鎮都擁有一支不少於200人的特色健身隊伍,不斷掀起健身活動新高潮。」
「大腦發達,四肢癱瘓。」黃秀芹曾經以此來形象比喻體育工作缺乏基層著力點的現象。現如今他欣慰地說,通過社會組織,把體育網絡延伸到鄉鎮、街道,甚至村,基層有了「腿」,解決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難題就相對容易多了。「建立和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體育總會,充分發揮其在統籌體育社會組織中的龍頭作用,促進了基層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
[責任編輯:楊凡、徐凱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