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東航飛往倫敦希斯羅機場的航班,我意識到貌似又趕上了一個熱點。
2013年暑假,我帶著大寶去北海道,半飛機的小學低年級孩子,一路嘰裡呱啦,熱鬧了全航程。這回又是半飛機預備班、初中生。哈,當年的小屁孩都長大了,這也算原班人馬吧:)只是這一次孩子們明顯懂事了,相當有素質,一路安安靜靜,目測以機構帶著出來夏令營居多,我們這種散客比較少。
回來後,關注到不是熱議出國夏令營的文章,有的說家長錢多人傻,有的說倫敦被中國孩子佔領了,倫敦人慾哭無淚。
人傻倒不怕,錢不夠多才是問題。
至於說倫敦滿地中國孩子,確實是這麼回事,到處看到夏令營的中國學生,不過同時也到處都是夏令營的歐洲孩子,夏令營的日本孩子和韓國孩子。人家倫敦本來就是夏令營聖地以及避暑聖地啊!倫敦人民早就習慣了吧。何況我看孩子們素質妥妥的,一代勝一代,安靜而專注參觀和學習。
我們是散客,所謂散客就是直接報名了倫敦當地的夏令營,扔到當地孩子們一起參加活動。老媽我年輕時候號稱「無可救藥迷戀前途未卜的刺激」,生了大寶小寶,越來越覺得自己以前年少輕狂,如今保護他們是我最重要的責任,刺激啥刺激,生命已經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失去了追求高風險項目的資格,但是時不時還會在安全範圍內帶著小的們小小冒險一下下。因此沒有跟隨中國夏令營部隊,自己去探索英國孩子的世界去了。
住宿和報名事先委託了大學宿舍樓上姐妹們的創業公司「上海美伴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代為張羅。
英國的夏令營其實也不算貴,我們報的STEM夏令營Minecraft班,白天525英鎊5天(9點到校,16:30接回),住宿1295英鎊6天。有興趣可上funtech.co.uk查詢,每年一月差不多開始暑期班的報名。
考慮到小子畢竟在一個非母語環境,先試水白天班,明年等他英語水平高些再直接扔住宿班。
我們在倫敦的短期的學生生涯就這麼開始了。
不知道為什麼,對於倫敦,我毫無陌生感。可能它跟上海很像,當然從城市能級來說,比上海高,各種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城市,歷史人文底蘊也豐厚得多。可是倫敦給我的感覺跟上海真的太像了,就好像上海是倫敦的小時候一樣。連泰晤士河的河水顏色和黃浦江差不多,黃不拉嘰。格局也像,沿河分布城市名片、重要建築、豪宅。路人個個臉上掛著「關我屁事關你屁事」的冷漠表情,亂穿馬路比上海還結棍。總之,聞到大城市熟悉的氣息。
得益於手機網絡和公共運輸的發達,有了GOOGLE地圖和大眾點評,再買張交通卡,走遍倫敦都不怕了。一落地就迅速融入了倫敦大街小巷。自駕美國時候還有很明顯的與日常生活抽離感,畢竟美麗大農村大海岸大草原土地尺度很大,小鎮風景美輪美奐,啃個鹹死人的匹薩喝杯甜死人的飲料又時刻提醒中國胃與此地的格格不入。在倫敦,一切仿佛如初,只是暫時白天不是去公司上班。
到了公寓不久,我大致明白了我們所處的位置。倫敦眼相當於東方明珠,城市地標。倫敦眼隔著泰晤士河對岸大本鐘、威斯敏斯特教堂、唐寧街10號相當於我們的外灘、人民廣場。唐人街佔了好地,相當於溫州人聚集的人民路位置。我們住的酒店式公寓NELL GWYNN就在海德公園附近,傳統富人區,相當於武康路淮海西路。(笑臉為我們住宿位置)
酒店式公寓設施有點老舊,廚房設備、洗衣烘乾一體機一應俱全,地段優勢實在太明顯。安靜、安全、方便。美伴有一姐們是帝國理工畢業的,果然會挑地方。
酒店式公寓門口小路(武康路感有木有),街鋪動不動就是一小香。
馬路對面就是超市,牛奶及其便宜,0.5英鎊一大桶。依雲大瓶的水1英鎊,外面通常小瓶水和小瓶可樂都是1.3或者1.5英鎊。這導致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小子直接天天抱了一大瓶依雲出門。
不遠處就是熱鬧喧囂市中心——倫敦國會廣場、大本鐘、西敏宮、唐寧街。這區域人口密集度跟上海人民廣場差不多,全世界遊客必到此一遊之地。我們放了學路過即可順便參觀,還能在泰晤士河上坐船,也刷交通卡。
小子白天上學,送到威斯敏斯特city school,學校管理嚴格,家長只能在前臺接送,裡面刷卡才能進入,借著上廁所才進去看了一下,發現學校牆上貼滿了勵志語錄。
非常強調努力程度,多出自體育界名人名言。有時候想想歐美注重體育,其實要在體育方面做出成績,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萬變不離其宗,成功總歸屬於高度自律超凡努力的人。
白天,孩子們進去學習,情況不得而知。但,兩天後,老媽我被老師約談了。所以說不要指望換個跑道就能解決問題,老媽我在上海被約談,在英國也一樣被約談。大家都是人類,其實要求都差不多的,無非不同LEVEL的要求不一樣,菜場學校在哪裡都輕鬆,高期望學校在哪裡都高要求。
老師是個小個子黑人,一副IT男的樣子。脾氣看上去很溫和,他說這孩子學習接受能力很快,完成老師的任務速度也很快,問題是完成後,他就開始play play play了呀,畢竟我們是來study的,老師一個不注意,一轉眼就play play play怎麼行?
誰說歐美小孩玩著玩著就發展創新能力云云,誰說上課很自由不講究課堂紀律來著?我看這英國老師跟我們上海的班主任語氣和中心思想一樣一樣滴。
最後一天家長觀摩日,我終於看到了教室裡廬山真面目,最明顯位置寫著班規:
Rlues!
Stay in your own world in CREATE MODE!!!(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任務)
When a video is playing, just look at the board and focus!!!(專注)
NO TNT!(指在二次元世界裡)
Hands up for questions!!!(遵守紀律)
我又不能跟老師說,小子在國內越獄下過minecraft,以前玩過,可能課上內容有點簡單了。只好sorry sorry,答應回去好好教育兒子。臭小子自上一年級,我就一直重複向老師道歉—表示好好教育—過兩天又被約談這個流程,這下好了,還要用英語走一遍流程。
老師正色道:你作好思想準備,我要給他一點really difficult的東西做做。言下之意要教訓一下小子了。我連連點頭舉雙手贊同:耶耶,give him some colour to see see!
第二天我問小子,老師給你了什麼really difficult的任務?小子說,啊呀,太簡單了,十進位換算成二進位,我秒算好不好。
我聽了哭笑不得,魔都小升初孩子必備技能啊!
家長觀摩日的時候,老師還重點跟我講了換算二進位的事情,他說我很震驚!你家孩子真是very talented啊!我差點要告訴他,咱其實不talented,我們上海孩子個個都會哈哈哈。想想算了不說了,英國人民已經有點著急了,都引進華師大《一課一練》了,不能再增加他們焦慮了,乃們感受一下~
教室長這樣,屏幕上logic gates貌似還有點複雜。
一個班十幾人,倫敦本地孩子為主,三個中國孩子坐在一起,兩個來自上海,一個來自北京,其他也有日本孩子泰國孩子。
關於兒子的夏令營情況我只知道這些,反正小子自己是蠻爽的,專業指導下的打遊戲啊!老媽我這短短幾天的陪讀生涯倒是過得豐富多彩!對於我來說,選擇倫敦是選對了,開始也猶豫過咱的夏令營是去美國大自然還是英國大城市,想想一樣跑出來了,我不能閒著啊,老媽我的時間素來都是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的啊。走過路過不能錯過的!
倫敦太有魅力了,歷史文化底蘊令人著迷!隨處可見精美而宏偉的建築,N多的劇院上演經典劇目,博物館更是大開眼界。
每天放學,帶著小子刷博物館、參觀經典建築,看了兩場音樂劇《獅子王》和《悲慘世界》。
小子白天上課,老媽就自己跑出去玩。事先並無攻略,想到去哪裡了,GOOGLE搜一下,說走就走。一開始也就是附近肯辛頓宮、白金漢宮。過兩天開始坐小火車往郊外跑。再過兩天,越跑越遠,包了車就往英國格洛斯特郡英國最美鄉村、布萊頓海邊去。每天下午急吼吼趕回來接娃放學,一天裡面城市鄉村海濱快速切換。
街上隨處都是屹立幾百年的建築,與現代感新建築神奇地和諧統一在一起,毫不突兀。稱得上建築博覽會。
如此奇怪的「紙片房」,往裡窺探,原來是一幫藝術家們的工作室。
每天到處逛,總結一下是家門口、近郊和鄉下。
家門口都是英國必刷景點。
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日不落時代集郵了全世界寶貝,現在免費開放。能看到寶貝應該只是大英博物館冰山一角。雖說來路有點存疑,但有時候想想,英國人也算替全人類暫時保管人類文明瑰寶了,不讓它們毀於戰亂和貧窮,保護它們的完好存在,歸屬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埃及的文物永遠體現古埃及人的智慧,中國的文物永遠代表中國人曾經的高度。
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科幻迷心目中地位非凡。館內紀念品商店有相關周邊產品出售,我所有買回去的紀念品都跟羅塞塔石碑有關,比如滑鼠、鎮紙和圍裙(想想圍個羅塞塔石碑做飯多酷,不過我好像只會雞蛋炒雞蛋)。
維納斯,還有其他各種維納斯,懷疑那時候畫家雕塑家都假借維納斯之名接近或想像自己心儀的美女。
一把看到幾百個木乃伊,相當爽!還有可憐的小貓木乃伊。
公寓步行幾百米處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歐洲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世界著名研究中心,擁有世界各地動植物和巖石礦物等標本約4000萬號。電影《帕丁頓熊》裡,妮可基德曼飾演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一心想把帕丁頓熊弄來做標本,有很多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鏡頭。館中還收藏著一塊罕見的「德裡紫藍寶石」,就是傳說中誰買誰倒黴的大寶石,具體可百度。
自然歷史博物館外觀,光建築本身,它也足夠載入史冊!
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免費開放,門外排著長隊。
恐龍館的中庭鎮館龍也經常更換的,看到別人的圖片是梁龍,這次也許是翼龍,我也搞不清它是啥龍。
鎮館龍。
這是welcome龍呵呵。
這是。。。龍?海龜?反正牆上無數大魚大鳥標本。
這個極其精美,各類蜂鳥。上帝是把集郵任務交給英國了嗎?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無以倫比的精美,由於室內不允許拍照,機智滴我上威斯敏斯特官網下載了如下美圖。
偉大的牛頓安葬在此。
地上的名字是狄更斯。莎士比亞的紀念碑也在附近,他的一側寫著勃朗特三姐妹名字,另一側是簡奧斯汀。
倫敦塔橋。
倫敦塔、倫敦橋,傻傻分不清楚。
一直以為不管倫敦塔還是橋都是指這個——
也一直以為被亨利八世送上斷頭臺前,皇后安博林是被關在這座橋的兩個橋墩上.
其實,倫敦塔是倫敦橋旁邊的一組塔群,是中世紀英國王室的宮殿。據扯是世界十大著名鬧鬼點,稍微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你會發現,冤魂確實很多。比如「血腥塔」的往事:英王愛德華四世1483年去世後,他的兩個小王子——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被送到塔裡等待繼承王位。最後他們卻在塔內神秘失蹤。直到兩百年後的1674年,工人在整修塔內階梯時從磚石中發現兩具小孩的遺骸,幾乎可以確定正是當年失蹤的兩位小王子!好慘啊!全球宮鬥一個套路,生在含趙量太高的家庭真未必幸事,利益太大,鬥爭太激烈,可憐的王子公主能成年能壽終正寢都不容易。擁有美輪美奐大鑽石容易,擁有正常天倫之樂卻不容易。還好,人家王室現在只當吉祥物了,上上時尚八卦雜誌封面什麼的。
塔群中的一個。裡面展出各時代的皇冠權杖,有現任女王加冕視頻資料。
LOOK,中世紀陰森感。
全世界人民都有喜歡「到此一遊」的。果然大家都是猴子變的。只是看著上面的名字,莫名其妙想起來卡西莫多和艾斯米拉達。
這才是倫敦橋,大船過來時候,橋面拉起來了。
近郊類。
格林威治天文臺。
坐著小火車出發嘍,哪裡轉車根本沒事先研究,跟著GOOLE走就是,一時大意,低頭刷微信,導致多做了一站。
一看地圖,發現格林威治天文臺本來就在兩站之間,貌似過了站也無所謂,走回去唄。
後來才發現,假如按照google地圖指示下車,平地走過去就是,而我們這樣走,需要翻一個小山.
好在英國涼快,20度,雲層厚,沒有日曬困擾,踩著輕快的步伐啦啦啦上了山。
山間路邊兩排別墅,可眺望山下倫敦全景。
上了山,再穿過一片白雪公主逃跑的大森林(人少樹大好躲貓貓),終於到了天文臺。
子午線上留個影,我倆一個在東半球一個在西半球。
必到聖地——牛津大學。
哈利波特的魔法食堂在此取景。
坐在數學系國際訪問學者辦公室地板上吃個盒飯,據說這地板是諾獎獲得者踩過的(大家都知道諾獎沒有數學獎這個梗了,但數學系的牛人們拿到了經濟學獎),必須沾沾靈氣。
牛津大學附近的邱吉爾莊園,據說與法國凡爾賽宮齊名的英國最大、最豪華的私人邸宅。
丘家果然都是戰神,第一代公爵也就是邱吉爾首相爺爺的爺爺的爺爺1704年擊敗法軍,安妮女王賜予他封地和爵位,於是有了這座氣勢宏偉的莊園。
除了精美壯觀的建築,還有規整的法式園林,可是當時下起了濛濛細雨,冷得我直哆嗦,竟是不敢在室外多逗留。
溫莎古堡
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最大的一個,女王陛下經常來度周末。收藏著王室數不清的珍寶。此乃我心目中必到景點,滿足了對古堡的想像,小公舉們在這裡奔跑長大才對啊。
玩嗨了,老媽就開始包車往更遠一點的鄉下跑。
「英國最美鄉村」COTSWOLD。
Bibury
樹木掩映下的是不是呼嘯山莊?
水上波頓
路邊一片薰衣草田,果斷凹造型,果然豁出去了田壟間一躺!
心目中必到之排除萬難也要到景點——布萊頓行宮。
這簡直就是王室著名精裝修項目經理喬治四世的中國夢啊!
當然,一開始以為是他的印度夢。這是穿越到泰姬陵了嗎?
喬治四世還是王子時候,跟老爸關係不好,於是躲開繁文縟節的皇室,跑到布萊頓漁村,建了這個海邊行宮,用來請客吃飯找女朋友。他老爸喬治三世就是英國歷史上的瘋王,不是風暴降生大草原卡麗熙龍之母偉大無產階級革命者丹妮莉絲她爹那個瘋王。於是,喬治四世又做了攝政王,能夠動用的資源就更多了,所以把布萊頓行宮做成了一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宮殿。
走進宮殿內部,我這種事先沒做過功課的人就驚喜了。
仿佛走進清朝中國貴族的家,紅樓夢的生活是這樣的嗎?室內全部是來自中國的裝飾、擺設。別的宮殿牆上都是祖宗光輝形象、祖宗光輝事跡,端莊得不敢大口呼吸。唯有布萊頓行宮,牆上油畫滿滿清朝貴族家庭生活氣息,有小兒繞母轉,有老爺下班回家跟夫人喝杯茶.人物形象別有美態,居然相當符合現代審美,略像陳逸飛筆下仕女。王子殿下當年相當叛逆啊,又畢竟從小見過好東西,加上對東方世界的想像,呈現一個夢幻一般的宮殿。可惜內部不讓拍照,只能買了幾張明信片翻拍,明信片相當不走心,基本表現不出現場美感,將就看看。
蓮花吊燈上是條長著翅膀的混血東方龍,椰子葉子很巧妙,有畫上去的,也有幾片用金屬打造。
牆上油畫表現的是清朝貴族日常生活,擺設飾品都是中國風情。
另一個驚喜的就是行宮裡還有簡奧斯汀展,攝政王很喜歡她的作品,據說簡曾經去過布萊頓。
離開布萊頓,驅車去了七姐妹國家公園,路上斷斷續續打瞌睡,總覺得一路風光有點像紐西蘭有點像新疆,草原上黑臉黑屁股的白色小綿羊星星點點,看上去特別好吃的樣子。
七姐妹是指七座白堊斷崖(White Cliffs)相連,緊臨英吉利海峽,說是國家公園,其實就是大片草原河谷。只是英吉利海峽的風太猛,吹得腦袋都要掉了,事先準備不充分,7月下旬,穿著羊絨衫、風衣,還是瑟瑟發抖,堅持不了多久,就躲回車內。
這場景,是不是在很多電影裡見過?為什麼總有種蝴蝶夢的感覺?「在一座懸崖邊上,一個精神恍惚的男人來回徘徊著.」
短短幾天,被我塞得滿滿當當,事先毫無攻略的情況下,每天想到哪裡逛到哪裡,現代文明帶來了便利,人生地不熟不再是障礙,手機在手,坐車約車都小事一樁,各種宮殿城堡教堂博物館都有各種語言可選的導覽器,可以帶著耳機,各自安安靜靜聽著講解,花足夠時間凝視自己最愛的展品,如果暫時忽略信用卡帳單的話,終於過上了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只是,這英國的天氣必須吐槽。難怪經典英國紳士形象總是戴禮帽手執一傘,我還以為這是凹造型用,卻原來是倫敦生活必備品。天氣簡直無法預報,剛剛還有點太陽,轉眼就下雨,下雨倒也不必愁,一會兒又變陰天了,總之一日N變。爸爸瑞牌風衣譽滿全球是有原因的,最方便的穿法就是防雨布料做的風衣,關鍵時刻帽子一兜(防雨又免得頭被風吹掉)。
起先擔心自己的中國胃吃不慣著名難吃的英國菜,可人家倫敦是全球一線城市啊,要啥啥沒有?火鍋、小龍蝦、酸湯魚、生蠔、牛排、烤雞.硬是被我吃成舌尖上的英國。在威斯敏斯特附近發現一間號稱倫敦最悠久餐廳Rules,果斷預定第二天位子,正裝出席,本來想穿旗袍,實在太冷.不要問我為什麼帶旗袍,姐去新疆還帶晚禮服呢。走在公寓附近轉彎角,隨便進入一個餐廳,居然到了米其林老家,人家曾經是倫敦米其林總部,一樓的餐廳就叫米其林餐廳,二樓是米其林三星Bibendum,果斷一個個吃過來。布萊頓海邊一坐,坐在了一家網紅海鮮餐廳裡。每天高強度換車、步行、參觀下,居然吃胖了
回過頭來想想這次夏令營,不能指望短短幾天,孩子的英語或者其它水平有什麼飛躍,只是感受一下國外的學校長啥樣,國外的孩子什麼情況,看看外面的世界。
其實國外夏令營本身的費用並不貴,我覺得在網際網路、交通發達的今天,完全可以嘗試每年暑假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一下。
如今出國跟十年二十年前的出國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相信目的也在發生變化。以前很多人嚮往歐美的生活,希望能夠在這些地方生活,現在國內變化很大,在馬爸爸等的努力下,廣大創業狗積極奮鬥下,第一次有了上海是發達地區的感覺,到了歐美反而不適應,覺得沒有行動支付、閃送外賣、共享單車挺不方便。雖然我真的很喜歡倫敦,但倫敦的城市設施比起上海老舊了,很多地方用專業眼光來看,公建的消防存在隱患,缺乏無障礙設施,不夠人性化。城市管理水平也感覺不如上海了,坐個火車一會兒突然停運要求換火車站,一會兒換站臺,一會兒中途一停,遠不如上海嚴謹。論城市管理水平,除了無法跟日本PK外,我覺得上海已經比較領先了。服務人員勤勞度肯定也不如國內,大概富裕的好日子過久了就會鬆弛,這對那裡生活的人來說未必壞事,何必大家死拼,但總覺得這個世界其實有個殘酷法則——不進則退,優勢會逐漸失去。
越出去看看,越覺得儒家文化圈有自強不息積極入世的文化基因,有勤勞的核心優勢在,只要不瞎折騰,自然而然也會快速學習並跟上乃至超越。這代孩子未必將來就要奔著去國外生活,但是從小多看看別人長什麼樣還是有必要的。小子回來後,我看到他閱讀大英博物館相關的書籍,還在百度「日不落帝國為什麼會衰退」,他說為什麼所有文明強盛到頂點必然衰減?是因為擁有優勢的人們會自大,然後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嗎?我說我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也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原因,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尋找。
在我眼裡,出去看世界,回來的思考、提問以及探索,才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RJ生活秀」,保證原創,保證誠意,不保證質量。
回復「小升初」,分享《2017那場小升初》
回復「提問」,分享《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
回復「新疆遊」,分享《西北再西北》
回復「鐘擺」,分享《人生如鐘擺,道法不自然》
回復「留白」,分享《方寸之間顯天地之寬——給娃「留白」》
回復「馬雲」,分享《假如馬雲是學霸》
回復「小升初」,分享《在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中準備小升初》
回復「菜鳥」,分享《職場菜鳥葵花籽寶典》
回復「LV」,分享《一隻擠地鐵的LV》
回復「房價」,分享《魔都房價在改變》
回復「一刀」,分享《溫柔一刀》
回復「擇校」,分享《回過頭來談擇校》
回復「興趣」,分享《論娃的興趣與原生態興趣》
回復「西遊記」,分享《西遊記》
回復「幼升小」,分享《公立、私立or國際學校》
回復「唐太宗」,分享《關於學習唐太宗同志提出的大唐核心價值觀》
回復「小米」,分享《小米悄悄進村了》
回復「戰略」,分享《大寶成長差異化競爭戰略的戰略回顧與落地情況》
回復「時間」,分享《時間去哪了是個系統問題》
回復「職業規劃」,分享《職業規劃,規劃個啥》
回復「十萬」,分享《十萬時代》
回復「角色」,分享《你在這個系統裡扮演什麼角色》
回復「貴子」,分享《寒門為何難出貴子》
回復「時間法」,分享《用時間四象限法管兒子》
回復「和服」,分享《在京都穿和服,體驗唐風古韻》
回復「牛娃」,分享《牛娃真相》
回復「美式教育」,分享《有種叫美式教育的傳說》
回復「美好事物」,分享《把生命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的成本》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